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310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盖体及软性传输单元,绝缘本体具有开口及容置空间,且开口内设有凸起部。每一导电端子的一端具有第一上臂部以及第二下臂部,另一端具有第三上臂部以及第四下臂部。盖体安装于容置空间内,其中盖体的一端具有转轴部,该转轴部位于第三上臂部与第四下臂部之间。软性传输单元插入于开口内,其中软性传输单元设有开孔部,该开孔部与绝缘本体的凸起部相嵌合。(*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可准确定位排线位置以及防止排线从绝缘本体脱落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是一种以电气方式连接电线、电路板和其它电路组件的连接装置。因此, 广泛地运用于吾人生活周遭的各种电子产品,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个人数字助理器 (PDA)等。一般的连接器焊固于电路板上,利用其连接端子与电路板上经电路布局的接触端 接触,以形成电气连接,然而在某些运用上,连接器作为固定另一电路组件,例如固定软性 排线的用途。因此,连接器介于软性排线及印刷电路板之间,用于电气信号的转接。传统固定软性排线的连接器的结构,其利用盖体下压时会顶抵到导电端子的一 端,并使该导电端子的另一端顺势向下压合于软性排线,如此使得导电端子的钩体部可挟 持固定软性排线,并确保该导电端子与软性排线的接触导通。然而,此种连接器虽然只需利用导电端子与软性排线之间的咬合力就可以达到将 软性排线挟持固定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上仍时常会发生软性排线从连接器中松动而脱 落的情形,尤其是当软性排线受到外力拉扯时更容易产生,如此使得连接器的电气信号因 此无法接触导通,进而导致产生客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现有电连接器的软性排线容易受到拉扯等外力因素影响而从电连接器中松动脱 落,导致电连接器的电气信号因此无法接触导通,如此使得电连接器的客诉抱怨增加的问 题。有鉴于现有技术中的各项问题,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基于多年从事研究开发与诸多实 务经验,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结构,以作为改善上述缺点的实现方式与依据。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以及盖体,其中绝缘 本体具有开口及容置空间,该开口位于绝缘本体前端,该容置空间位于绝缘本体后端,且开 口内设有凸起部。多个导电端子,其一端设置于开口中,另一端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盖体安 装于绝缘本体上相对于开口的另一侧的容置空间内,其中盖体的一端具有转轴部。本技术所提供的电连接器,在绝缘本体的开口内设有凸起部,利用该凸起部 干涉限制软性传输单元,如此使得软性传输单元可稳固地被夹持于绝缘本体内,以解决现 有电连接器的软性排线容易受到拉扯等外力因素影响而从电连接器中松动脱落的问题。此 夕卜,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为一体成形的结构,所以位于开口内的凸起部还另 外具有定位软性传输单元的功能,使得软性传输单元在插入开口内时,其接点的位置不会 太深入而顶抵到导电端子,也不会太浅近而远离导电端子,而是刚好定位于原先设计的接 触位置,以解决软性传输单元组装于电连接器时的不方便操作与作业不顺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尚未组合软性传输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盖体尚未下压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盖体下压后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3中的电连接器的沿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3中的电连接器的沿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3中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前视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电连接器2:绝缘本体20:开口21 容置空间22 上壁23 下壁24 左壁25 右壁26:缺口28:凸起部3 盖体30 转轴部4:导电端子41 第一上臂部410 第一钩体42 第二下臂部420 第二钩体43 第三上臂部44:第四下臂部5:软性传输单元6 垫片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7,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1包含绝缘本体2、盖 体3、多个导电端子4以及软性传输单元5,在本实施例中,以绝缘本体2插接软性传输单元 5的方向为前侧,且在绝缘本体2两侧各设有垫片6,以作为接地或补强之用。绝缘本体2具有开口 20及容置空间21,该开口 20位于该绝缘本体2前端,该容置 空间21位于该绝缘本体2后端,且该开口 20内设有凸起部28。多个导电端子4,其一端设 置于开口 20中,另一端设置于容置空间21内,每一导电端子4的一端具有第一上臂部41 以及第二下臂部42,每一导电端子4的另一端具有第三上臂部43以及第四下臂部44,且第 一上臂部41上具有第一钩体410,第二下臂部42上具有第二钩体420。盖体3安装于绝缘 本体2上相对于开口 20的另一侧的容置空间21内,其中盖体3的一端具有转轴部30,该转 轴部30位于第三上臂部43与第四下臂部44之间。软性传输单元5插入于该开口 20内,其中软性传输单元5设有开孔部50,该开孔部50与绝缘本体2的凸起部28相嵌合,以防止软性传输单元5受外力从电连接器1中松 动脱落,并通过向下扳动盖体3使转轴部30撑开第三上臂部43及第四下臂部44,因而使第 三上臂部43产生向上的压力,第一上臂部41顺势造成向下的压力,而与第二下臂部42形 成夹持力,以夹持而固定该软性传输单元5。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2包含上壁22、下壁23、左壁24以及右壁25,该上壁 22、下壁23、左壁24及右壁25于前后两端分别形成开口 20及容置空间21,其中上壁22、下壁23、左壁24及右壁25为一体成形的结构,如此上壁22固定不动地设置于下壁23的上方,该凸起部28位于下壁23上且邻近于开口 20。在本实施例中,该软性传输单元5为软性 排线(FFC),然不限于此,软性传输单元5也可为软性印刷电路板(FPC),且该凸起部28为 二个凸块,该二个凸块分别设置于开口 20内缘的左右两侧,该开孔部50为二个开孔,该二 个开孔分别设置于软性传输单元5的左右两侧。此外,为使得软性传输单元5更能轻易地安装于绝缘本体2的开口 20内,在上壁 22上可设有缺口 26,该缺口 26正好位于开口 20的上方,如此以方便软性传输单元5对准 插入于开口 20之用。可以理解的是,绝缘本体2的开口 20的高度大于等于软性传输单元5 的厚度加上凸起部28的高度,如此软性传输单元5才可顺利通过绝缘本体2的开口 20而 嵌合于凸起部28上。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在绝缘本体的开口内设有凸起部,利用此凸起 部干涉限制软性传输单元,如此使得软性传输单元可稳固地被夹持于绝缘本体内,以解决 现有电连接器的软性排线容易受到外力因素影响而松动脱落的问题。此外,本技术的 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为一体成形的结构,即上壁固定不动地设置于下壁的上方,所以位于 下壁上且邻近于开口的凸起部还另外具有定位软性传输单元的功能,使得软性传输单元在 插入开口内时,可利用凸起部来直接判断软性传输单元的插入状况。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惟该实施例 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 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技术所涵盖的保护范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本体,具有开口及容置空间,该开口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前端,该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且该开口内设有凸起部;  多个导电端子,一端设置于所述开口中,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盖体,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相对于所述开口的另一侧的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盖体的一端具有转轴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具有开口及容置空间,该开口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前端,该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且该开口内设有凸起部;多个导电端子,一端设置于所述开口中,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盖体,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相对于所述开口的另一侧的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盖体的一端具有转轴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性传输单元,插入于所述开口内,其中所述软性传输单元设有开孔部,该开孔部与所 述绝缘本体的所述凸起部相嵌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具有第一上 臂部以及第二下臂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另一端具有第三上臂部以及第四下臂部,且所 述第一上臂部上具有第一钩体,所述转轴部位于所述第三上臂部与所述第四下臂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官东庆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