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生物体电极制造技术_技高网

生物体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868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3
生物体电极具备:基材板,其具有相互分离的多个通孔;多个电极部分;以及固定用板,其装配于连接端子的突出部。各电极部分具备覆盖层、贯穿覆盖层的导电性的连接端子、以及与连接端子电连接且与生物体接触的导电性凝胶层,连接端子具备从覆盖层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贯穿基材板的多个通孔中的一个通孔。基材板的多个通孔的大小为能够供连接端子的突出部插入的大小,且小于固定用板的大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体电极,更详细而言,涉及为了从生物体获取信号或者为了对生物体进行各种治疗或处置而设置于生物体的生物体电极。


技术介绍

1、为了将来自生物体的电信号传递至测量装置或者将来自刺激装置的电刺激传递至生物体,使用具备贴附于生物体的皮肤表面的导电层的生物体电极。

2、作为该生物体电极,例如长期以来使用图1的(a)所示的方式的垫片101,该垫片101具备设于支承体的多个电极和与该多个电极导通的金属制的公按扣102,其中,该垫片101借助该公按扣102与外部装置的对应的连接器103的母按扣104连接。公按扣102和母按扣104相互嵌合,作为连接端子而建立电连接。在图1的(b)示出使图1的(a)的垫片101沿箭头的方向移动并使公按扣102和母按扣104相互嵌合从而将垫片101安装于连接器103的状态。如此,为了使用者易于处理,且为了避免产生意外的不良情况、测量不良,与在1个主体仅设有1个电极的生物体电极的结构相比,优选为相对于1个主体具备多个电极部分的生物体电极。

3、与生物体电极的多个电极电连接的连接端子(公按扣)和测量装置或刺激装置等外部装置的对应的连接器的连接端子(母按扣)需要相互紧密嵌合,要求连接端子的位置精度。另外,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有时会因生物体电极、测量装置或刺激装置的制造时的误差、长期的使用而稍微产生偏差。另外,生物体电极的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可能根据应用生物体电极的生物体的部位而不同。因此,生物体电极的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优选能够变更。

4、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生物体电极用垫片,该生物体电极用垫片在保持体中的电极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有脆弱部,通过切断脆弱部,能够变更电极部分彼此间的距离。在该生物体电极用垫片中,始终将两个电极部分彼此间的间隔设为一定,与此同时,根据需要,能够通过切断脆弱部而变更电极部分彼此间的距离。

5、专利文献2公开一种生物体电极用片,该生物体电极用片具备片状的支承体和设于支承体的一个面的两个电极,在两个电极之间具有多个在与电极相对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槽。在该生物体电极用片1中,通过将设于两个电极间的多个槽作为折叠部而对作为支承体的基座基材进行山形折叠和谷形折叠,即使在佩戴者移动的情况下,佩戴于生物体表面的电极也难以脱落,且能够任意地调整两个电极之间的间隔。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6181356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072171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2、在引用文献1的生物体电极用垫片中,一旦将形成于保持体的脆弱部切断,则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结构。在引用文献2的生物体电极用片中,能够将多个槽作为折叠部而使生物体电极用垫片在电极相对的方向上伸缩,但这仅是一个方向,而且,在电极的一部分发生损耗时,也必须更换整个生物体电极用垫片。

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能够变更相邻的电极部分的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的多个电极的生物体电极。

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5、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包含以下的实施方式。

6、技术方案1.一种生物体电极,其中,该生物体电极具备:基材板,其具有相互分离的多个通孔;多个电极部分,各电极部分具有覆盖层、连接端子和导电层,该连接端子是贯穿覆盖层的导电性的连接端子且具备从覆盖层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贯穿基材板的多个通孔中的一个通孔,该导电层与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且与生物体接触;以及固定用板,其装配于所述连接端子的突出部,所述基材板的所述多个通孔的大小为能够供所述连接端子的突出部插入的大小,且小于固定用板的大小。

7、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生物体电极的基础上,所述电极部分能够在基材板的通孔的范围内移动,能够变更相邻的电极部分的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

8、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生物体电极的基础上,所述各电极部分的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导电层分开,各电极部分还具备第2导电层,该第2导电层以与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导电层接触的状态在覆盖层与导电层之间延伸。

9、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生物体电极的基础上,所述各电极部分还具备绝缘层,该绝缘层贴附于所述第2导电层且将所述连接端子的在与覆盖层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同所述突出部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或与所述连接端子嵌合的导电体覆盖。

10、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电极的基础上,所述连接端子具有公按扣。

11、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电极的基础上,通过将所述连接端子的突出部插入所述基材板的通孔且使固定用板与该突出部嵌合,从而将所述电极部分以不脱离所述基材板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基材板,在该状态下,能够将在俯视时的导电层的面积的50%以上配置于不与基材板重叠的位置。

12、技术方案7.在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电极的基础上,所述导电层包含导电性凝胶层。

13、技术方案8.一种生物体电极组装用套件,其中,该生物体电极组装用套件具备:基材板,其具有相互分离的多个通孔;多个电极部分,该多个电极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基材板拆装,各电极部分具有覆盖层、连接端子和导电层,该连接端子是贯穿覆盖层的导电性的连接端子且具备从覆盖层突出的突出部,该导电层与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且与生物体接触;以及固定用板,其能够装配于所述连接端子的突出部,所述基材板的所述多个通孔的大小为能够供所述连接端子的突出部插入的大小,且小于固定用板的大小。

14、专利技术的效果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生物体电极,能够变更相邻的电极部分的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体电极,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电极,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电极,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体电极,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电极,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电极,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电极,其中,

8.一种生物体电极组装用套件,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生物体电极,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电极,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电极,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体电极,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贵彦羽鸟贵显
申请(专利权)人: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