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夷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308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包括主体组件,包括施工架、承重板以及防护件,所述承重板固定于所述施工架顶部,所述防护件设置于所述施工架上,施工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主体组件的设置提供了稳固的工作平台,有助于工人在古建筑内进行安全施工,且可以对工人进行防护,防止古建筑内的落石坠落对工人造成伤害,在施工平台设置工具箱可以存放工具,在工人攀登平台的过程中工具箱也会随着工人一起移动至工作平台顶部一侧,不需要工人频繁上下工作平台,通过减少频繁的上下过程,可以降低工伤事故的风险,也不需要人工递工具,减少人工递送工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特别是一种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


技术介绍

1、在古建筑内进行施工中,需要设计和使用一些特殊的安全防护机构,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稳固的工作平台,使他们能够对古建筑进行作业,例如砌砖、涂料、安装设备等,传统的工作平台主要是为了提供工作平台和辅助施工而设计的,并不能有效防护工人免受落石等物体的伤害,工人在对古建筑内工作时容易受到落石等物体的伤害,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生命危险,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会增加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且在对古建筑施工时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在攀登平台时需要携带不同工具,工人无法一次性携带完,在要更换工具时还需频繁上下工作台或者需要另一个人来递工具,频繁上下工作台会增加工人在高处的行走次数,从而增加了意外坠落的风险,同时,携带工具时,工人的重心和平衡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摔倒和滑倒的风险,需要另一个人来递送工具会浪费工人的时间,降低工作效率,由于需要等待工具的递送,工人的工作进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2、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3、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传统的工作平台主要是为了提供工作平台和辅助施工而设计的,并不能有效防护工人免受落石等物体的伤害,工人在对古建筑内工作时容易受到落石等物体的伤害,这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生命危险,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会增加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且在对古建筑施工时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在攀登平台时需要携带不同工具,工人无法一次性携带完,在要更换工具时还需频繁上下工作台或者需要另一个人来递工具,频繁上下工作台会增加工人在高处的行走次数,从而增加了意外坠落的风险,同时,携带工具时,工人的重心和平衡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摔倒和滑倒的风险,需要另一个人来递送工具会浪费工人的时间,降低工作效率,由于需要等待工具的递送,工人的工作进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包括主体组件,包括施工架、承重板以及防护件,所述承重板固定于所述施工架顶部,所述防护件设置于所述施工架上;

5、施工组件,设置于所述施工架上,包括下压件、支撑件以及物料件,所述下压件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上,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施工架一侧,所述物料件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一侧。

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防护件包括防护板、定位板、活动杆以及驱动柱,所述防护板设置于所述承重板上方,所述定位板位于所述防护板一侧,所述活动杆固定于所述防护板一侧,所述驱动柱与所述活动杆一端固定。

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防护件还包括升降块、升降板、伸缩护栏以及第一弹簧,所述升降块设置于所述防护板底部,所述升降块与所述防护板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板固定于所述升降块一侧,所述伸缩护栏一端与升降板底部固定,另一端则与施工架顶部固定,所述第一弹簧固定于所述升降块底部。

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下压件包括第一转动块、下压杆以及下压梯,所述第一转动块固定于所述活动杆一侧,所述第一转动块上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下压杆与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所述下压梯固定于所述下压杆一端。

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下压件还包括下压板、支撑框、下压柱以及踩踏板,所述下压板固定于所述下压梯一侧,所述支撑框套设于所述下压板外侧,所述支撑框与所述下压板活动连接,所述下压柱固定于所述下压板顶部,所述踩踏板与所述下压柱顶部固定。

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下压件还包括移动板、移动柱、支撑套以及第二弹簧,所述移动板固定于所述下压梯一侧,所述移动柱与所述移动板底部固定,所述支撑套套设于所述移动柱外侧,所述支撑套与所述移动柱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固定于所述移动柱底部。

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盘、铰接块、第一伸缩杆以及移动杆,所述支撑盘位于所述施工架一侧,所述铰接块固定于所述支撑盘顶部,所述第一伸缩杆与所述铰接块顶部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移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

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固定板和连接杆,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施工架一侧,所述连接杆固定于所述铰接块一侧。

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物料件包括物料盒、滑套以及支撑架,所述物料盒设置于所述施工架一侧,所述滑套固定于所述物料盒一侧,所述支撑架插接于所述滑套顶部,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滑套活动连接。

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物料件还包括第二伸缩杆、定位杆、转动套、活动板以及调节杆,所述第二伸缩杆与所述物料盒一侧铰接,所述定位杆固定于所述施工架一侧,所述转动套套设于所述定位杆外侧,所述转动套与所述定位杆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固定于所述第二伸缩杆一端,所述调节杆一端与所述活动板一侧铰接,另一端则与所述下压梯一侧固定。

15、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主体组件的设置提供了稳固的工作平台,有助于工人在古建筑内进行安全施工,且可以对工人进行防护,防止古建筑内的落石坠落对工人造成伤害,通过对工人进行防护,可以有效减少工人受伤的风险,保障工人的安全,在施工平台设置工具箱可以存放工具,在工人攀登平台的过程中工具箱也会随着工人一起移动至工作平台顶部一侧,在需要使用不同工具时,不需要工人频繁上下工作平台,通过减少频繁的上下过程,可以降低工伤事故的风险,也不需要人工递工具,减少人工递送工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工人可以更加专注于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103)包括防护板(103a)、定位板(103b)、活动杆(103c)以及驱动柱(103d),所述防护板(103a)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02)上方,所述定位板(103b)位于所述防护板(103a)一侧,所述活动杆(103c)固定于所述防护板(103a)一侧,所述驱动柱(103d)与所述活动杆(103c)一端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103)还包括升降块(103e)、升降板(103f)、伸缩护栏(103g)以及第一弹簧(103h),所述升降块(103e)设置于所述防护板(103a)底部,所述升降块(103e)与所述防护板(103a)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板(103f)固定于所述升降块(103e)一侧,所述伸缩护栏(103g)一端与升降板(103f)底部固定,另一端则与施工架(101)顶部固定,所述第一弹簧(103h)固定于所述升降块(103e)底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件(201)包括第一转动块(201a)、下压杆(201b)以及下压梯(201c),所述第一转动块(201a)固定于所述活动杆(103c)一侧,所述第一转动块(201a)上设置有第一滑槽(X),所述下压杆(201b)与所述第一滑槽(X)内滑动,所述下压梯(201c)固定于所述下压杆(201b)一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件(201)还包括下压板(201d)、支撑框(201e)、下压柱(201f)以及踩踏板(201g),所述下压板(201d)固定于所述下压梯(201c)一侧,所述支撑框(201e)套设于所述下压板(201d)外侧,所述支撑框(201e)与所述下压板(201d)活动连接,所述下压柱(201f)固定于所述下压板(201d)顶部,所述踩踏板(201g)与所述下压柱(201f)顶部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件(201)还包括移动板(201k)、移动柱(201h)、支撑套(201i)以及第二弹簧(201j),所述移动板(201k)固定于所述下压梯(201c)一侧,所述移动柱(201h)与所述移动板(201k)底部固定,所述支撑套(201i)套设于所述移动柱(201h)外侧,所述支撑套(201i)与所述移动柱(201h)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01j)固定于所述移动柱(201h)底部。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02)包括支撑盘(202a)、铰接块(202b)、第一伸缩杆(202c)以及移动杆(202d),所述支撑盘(202a)位于所述施工架(101)一侧,所述铰接块(202b)固定于所述支撑盘(202a)顶部,所述第一伸缩杆(202c)与所述铰接块(202b)顶部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202c)上设置有第二滑槽(Y),所述移动杆(202d)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槽(Y)内滑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02)还包括固定板(202e)和连接杆(202f),所述固定板(202e)固定于所述施工架(101)一侧,所述连接杆(202f)固定于所述铰接块(202b)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件(203)包括物料盒(203a)、滑套(203b)以及支撑架(203c),所述物料盒(203a)设置于所述施工架(101)一侧,所述滑套(203b)固定于所述物料盒(203a)一侧,所述支撑架(203c)插接于所述滑套(203b)顶部,所述支撑架(203c)和所述滑套(203b)活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件(203)还包括第二伸缩杆(203d)、定位杆(203e)、转动套(203f)、活动板(203g)以及调节杆(203h),所述第二伸缩杆(203d)与所述物料盒(203a)一侧铰接,所述定位杆(203e)固定于所述施工架(101)一侧,所述转动套(203f)套设于所述定位杆(203e)外侧,所述转动套(203f)与所述定位杆(203e)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203g)固定于所述第二伸缩杆(203d)一端,所述调节杆(203h)一端与所述活动板(203g)一侧铰接,另一端则与所述下压梯(201c)一侧固定。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103)包括防护板(103a)、定位板(103b)、活动杆(103c)以及驱动柱(103d),所述防护板(103a)设置于所述承重板(102)上方,所述定位板(103b)位于所述防护板(103a)一侧,所述活动杆(103c)固定于所述防护板(103a)一侧,所述驱动柱(103d)与所述活动杆(103c)一端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103)还包括升降块(103e)、升降板(103f)、伸缩护栏(103g)以及第一弹簧(103h),所述升降块(103e)设置于所述防护板(103a)底部,所述升降块(103e)与所述防护板(103a)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板(103f)固定于所述升降块(103e)一侧,所述伸缩护栏(103g)一端与升降板(103f)底部固定,另一端则与施工架(101)顶部固定,所述第一弹簧(103h)固定于所述升降块(103e)底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件(201)包括第一转动块(201a)、下压杆(201b)以及下压梯(201c),所述第一转动块(201a)固定于所述活动杆(103c)一侧,所述第一转动块(201a)上设置有第一滑槽(x),所述下压杆(201b)与所述第一滑槽(x)内滑动,所述下压梯(201c)固定于所述下压杆(201b)一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件(201)还包括下压板(201d)、支撑框(201e)、下压柱(201f)以及踩踏板(201g),所述下压板(201d)固定于所述下压梯(201c)一侧,所述支撑框(201e)套设于所述下压板(201d)外侧,所述支撑框(201e)与所述下压板(201d)活动连接,所述下压柱(201f)固定于所述下压板(201d)顶部,所述踩踏板(201g)与所述下压柱(201f)顶部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古建筑内施工用安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件(201)还包括移动板(201k)、移动柱(201h)、支撑套(201i)以及第二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恒毅李婷婷成丽林国锋黄一阳
申请(专利权)人:武夷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