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肠引流组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医院专利>正文

一种肠引流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2406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肠引流组件,包括引流结构和束紧结构,引流结构包括第一管、引流管和第二管,第一管的第一端、引流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管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使得引流结构形成T形;引流结构为乳胶制成,第一管的第二端和引流管的第二端均呈敞口,第二管的至少部分的周向外壁能够与小肠内壁贴合;束紧结构包括软管和束套,软管用于从小肠的外侧套住小肠,且软管位于第二管与小肠内壁贴合处的径向外侧,软管的两端并拢在一处,束套套在并拢的软管的外侧,并向着小肠滑动,以束紧小肠。通过软管在外侧束紧小肠,防止排泄物向下游流动,同时通过引流结构,将排泄物引出,从而解决吻合口漏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肠引流组件


技术介绍

1、结直肠手术后,吻合口漏是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20%。在切除肠道病灶后,需要将肠道断端吻合以恢复其连续性,若肠道吻合口愈合不佳,出现吻合口漏,肠道内容物流入腹腔,可能引起腹腔甚至全身感染,严重时造成感染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2、为解决吻合口漏的问题,目前可在小肠末端造口来对排泄物进行转流,待结肠吻合口愈合后,再将腹壁上的肠造口还纳,恢复原肠道结构。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因为需要进行小肠造口和造口还纳手术,所以增加了患者身体及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3、现有技术cn110522485a公开了一种可降解的肠道完全转流支架,其在小肠内设置转流支架,从而封堵小肠,通过在小肠上开口,通过引流管将排泄物导出,虽然不需对小肠进行造口,也无需进行造口还纳手术;但在放置转流支架时,由于转流支架的体型较大,因而需要在小肠上开设一个较大的口才能将转流支架置入到小肠内,另外,由于小肠较为柔软,排泄物在到达转流支架处时,会出现顶起肠壁的情形,使得部分排泄物经过转流支架到达下游的吻合口处,依然存在一定的吻合口漏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肠引流组件,通过软管在外侧束紧小肠,防止排泄物向下游流动,同时通过引流结构,将排泄物引出,从而解决吻合口漏的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肠引流组件,包括引流结构和束紧结构,所述引流结构包括第一管、引流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的第一端、所述引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引流结构形成t形;所述引流结构为乳胶制成,所述第一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引流管的第二端均呈敞口,所述第二管的至少部分的周向外壁能够与小肠内壁贴合;

4、所述束紧结构包括软管和束套,所述软管用于从小肠的外侧套住所述小肠,且所述软管位于所述第二管与所述小肠内壁贴合处的径向外侧,所述软管的两端并拢在一处,所述束套套在并拢的软管的外侧,并向着所述小肠滑动,以束紧所述小肠。

5、优选地,所述第一管和所述引流管各处的外径均一致,所述第一管的外径不大于1.2cm,所述第一管的壁厚为1-2mm;所述第二管的壁厚不大于0.5mm;

6、所述第二管包括相互连接的变径段和等径段,所述变径段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管的第一端,所述变径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等径段连接,从所述变径段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变径段的第二端,所述变径段的外径逐渐变大,所述变径段的第二端的外径与所述等径段的外径相等,所述等径段的外径为2.5cm,以使得所述等径段的外壁能够与所述小肠的内壁贴合,所述软管套在所述等径段的外侧;所述等径段的长度为5-8cm,所述变径段的长度为1-3cm。

7、优选地,还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包括囊体和与所述囊体连通的囊道,所述囊体位于所述第二管内,所述囊道从所述第二管穿出所述引流管,所述囊道上设有气口,所述气口位于所述引流管的外侧,以能够向所述囊体内注入气体或将所述囊体内的气体排出。

8、优选地,所述第二管的第二端封闭。

9、优选地,所述束紧结构还包括固定夹,所述束套为硬质导管,所述束套的长度至少为6cm;

10、所述软管套在所述小肠外侧时,所述软管上形成滑动部和套圈部,所述小肠穿过所述套圈部,所述软管并拢处构成所述滑动部,所述束套滑动套设在所述滑动部的外侧,所述束套的内端顶住所述套圈部,所述固定夹夹在所述滑动部上,所述束套的外端顶住所述固定夹,以防止所述束套向外滑动。

11、优选地,所述软管为透明的软管,所述束套为透明的导管;还包括监控结构,所述监控结构包括摄像机构,所述摄像机构包括第一引导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一引导管内端的摄像头,所述摄像机构用于从所述软管的一端穿入到所述软管内,以察看所述小肠的束紧情况。

12、优选地,所述监控结构还包括照明机构,所述照明机构包括第二引导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二引导管内端的led灯,所述照明机构用于从所述软管的另一端穿入到所述软管内,以照亮小肠。

13、优选地,所述摄像头的引线自所述第一引导管穿出,所述led灯的引线自所述第二引导管穿出。

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5、在本专利技术中,只需在小肠上开设一个小的创口,在腹壁上开设第一操作口和第二操作口,其中第一操作口与创口对应,先将软管的一端从第二操作口伸入到体内,软管的一端从小肠的后侧绕过,并重新从第二操作口穿出体外,使得软管上形成套圈部,套圈部套在小肠的外侧,体外的软管的两段并拢在一起,然后将束套套在并拢的两段软管的外侧,并沿着这两段软管向患者体内滑动,束套的内端穿过第二操作口,随着束套向内滑动,使得套圈部变小,从而使得小肠被向内挤压,从而截断小肠内部的通道,使得排泄物无法通过小肠向下游流动,从而防止吻合口漏的情形发生;由于排泄物无法向下有流动,排泄物会在小肠内聚集,将引流结构中的第一管和第二管通过第一操作口和创口送入到小肠内,引流管穿过第一操作口和创口,因而小肠中的排泄物壳通过第一管从引流管排出,从而解决排泄物排泄的问题。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软管形成套圈部,通过缩小套圈部的方式,使得小肠向内收紧,从而防止排泄物向下游流动,而且套圈部收紧后,在非人为的作用下不会松开,因而小肠不会扩大,防止排泄物向下游流动,解决吻合口漏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结构和束紧结构,所述引流结构包括第一管、引流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的第一端、所述引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引流结构形成T形;所述引流结构为乳胶制成,所述第一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引流管的第二端均呈敞口,所述第二管的至少部分的周向外壁能够与小肠内壁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引流管各处的外径均一致,所述第一管的外径不大于1.2cm,所述第一管的壁厚为1-2mm;所述第二管的壁厚不大于0.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包括囊体和与所述囊体连通的囊道,所述囊体位于所述第二管内,所述囊道从所述第二管穿出所述引流管,所述囊道上设有气口,所述气口位于所述引流管的外侧,以能够向所述囊体内注入气体或将所述囊体内的气体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的第二端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紧结构还包括固定夹,所述束套为硬质导管,所述束套的长度至少为6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为透明的软管,所述束套为透明的导管;还包括监控结构,所述监控结构包括摄像机构,所述摄像机构包括第一引导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一引导管内端的摄像头,所述摄像机构用于从所述软管的一端穿入到所述软管内,以察看所述小肠的束紧情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结构还包括照明机构,所述照明机构包括第二引导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二引导管内端的LED灯,所述照明机构用于从所述软管的另一端穿入到所述软管内,以照亮小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的引线自所述第一引导管穿出,所述LED灯的引线自所述第二引导管穿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结构和束紧结构,所述引流结构包括第一管、引流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的第一端、所述引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引流结构形成t形;所述引流结构为乳胶制成,所述第一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引流管的第二端均呈敞口,所述第二管的至少部分的周向外壁能够与小肠内壁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引流管各处的外径均一致,所述第一管的外径不大于1.2cm,所述第一管的壁厚为1-2mm;所述第二管的壁厚不大于0.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肠引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包括囊体和与所述囊体连通的囊道,所述囊体位于所述第二管内,所述囊道从所述第二管穿出所述引流管,所述囊道上设有气口,所述气口位于所述引流管的外侧,以能够向所述囊体内注入气体或将所述囊体内的气体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肠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祥龙赵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