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9629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将材料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处理流程与硬化模型拟合流程整合于Excel中,显著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并简化数据处理流程。该方法包括:获得不同加载路径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计算弹性模量与泊松比;获取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线并选定参考方向;利用微元法计算不同加载路径下的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建立参考方向总塑性功与等效塑性应变的对应关系,建立待拟合加载路径下总塑性功与真应力的对应关系;计算待拟合加载路径下等效塑性应变预测值,得到待拟合加载方向下的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并进行初步拟合,计算方差与均方根误差;对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进行精确拟合,得到硬化模型的相关参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力学性能表征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制造产业的高速迭代,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与研发周期日渐缩短,金属板料的塑性成形仿真技术在汽车冲压工业中的实用性日益显著,已成为车身覆盖件研发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然而,由于各向异性行为的存在,使得材料在不同加载路径下呈现出差异化的力学行为,为了获得可靠的数值模拟结果,必须建立精确反映材料各向异性行为的屈服准则。

2、通过屈服准则描述材料的各向异性行为及后继屈服行为,首要条件须保证在相同的等效塑性应变水平下获取不同加载路径所对应的力学性能。因此,若能将不同加载路径下的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线转化为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再选用适合的硬化模型进行标定,则可极大简化后续屈服准则的建模流程。

3、目前,主流数据处理软件在处理材料的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过程中,需要交替使用不同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频繁进行数据转换和传递,极易引入随机误差,从而使试验数据处理精度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到后续屈服点的选取及屈服准则的标定精度。因此,需要一种创新的方法,来避免上述由于频繁进行数据转换和传递而产生的随机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包括:步骤s1:通过力学测试获得任意一种指定材料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均匀变形范围内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步骤s2:计算所述任意一种指定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步骤s3:基于所述弹性模量、所述泊松比和胡克定律,将所述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转化为对应的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线;其中,将轧制方向选定为参考方向,所述沿轧制方向的单轴拉伸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线为等效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步骤s4:利用微元法直接计算参考方向在每个等效塑性应变增量下对应的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建立参考方向下的总塑性功与等效塑性应变的对应关系;步骤s5:利用微元法直接计算待标定加载路径在每个真塑性应变增量下对应的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建立待标定加载路径下的总塑性功与真应力的对应关系;步骤s6:结合excel中的index函数与match函数,自动查找参考方向下的总塑性功中与待标定加载路径下的总塑性功最接近的两组数据x1、x2,并结合步骤s4中的所述总塑性功与等效塑性应变的对应关系筛选所述两组数据x1、x2对应的等效塑性应变数据x11、x22;步骤s7:利用excel中的trend函数,根据步骤s6中的四组数据x1、x2、x11、和x22,对待标定加载路径下总塑性功进行线性插值,获得待标定加载路径下的总塑性功对应的等效塑性应变预测值;步骤s8:根据步骤s7中的所述等效塑性应变预测值与步骤s5中的所述总塑性功与真应力的对应关系中的真应力,得到待标定加载路径下的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步骤s9:对所述任意一种指定材料的硬化模型的参数进行初始化设置,利用参数初始化设置后的硬化模型对步骤s8中的所述待标定加载路径下的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进行初步拟合,计算拟合后的待标定加载路径下的拟合应力与实验应力的方差,进而计算拟合后的待标定加载路径下的拟合应力与实验应力的均方根误差;步骤s10:结合步骤s9的所述均方根误差,通过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初步拟合后的所述待标定加载路径下的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进行精确拟合,得到所述任意一种指定材料在待标定加载路径下的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对应的硬化模型的相关参数。

4、优选地,若所述指定材料处于单轴应力状态,则其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线转化的表达式为:

5、εp=εt-σt/e(1)

6、式(1)中,εp表示单轴拉伸或单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的真塑性应变,εt表示单轴拉伸或单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的真应变,σt表示单轴拉伸或单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的真应力,e表示弹性模量;

7、若所述指定材料处于双轴应力状态,则其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线转化的表达式为:

8、

9、

10、式(2)和式(3)中,分别表示双轴拉伸或双轴压缩应力状态下两个不同加载方向的真塑性应变,εt1、εt2分别表示双轴拉伸或双轴压缩应力状态下两个不同加载方向的真应变,σt1、σt2分别表示双轴拉伸或双轴压缩应力状态下两个不同加载方向的真应力,e表示弹性模量,μ表示泊松比;

11、若所述指定材料处于剪切应力状态,则其真应力-真塑性应变曲线转化的表达式为:

12、γp=γ-τ/e(4)

13、式(4)中,γp表示剪切应力状态下的真塑性应变,γ表示剪切应力状态下的真应变,τ表示剪切应力状态下的真应力,e表示弹性模量;

14、优选地,步骤s4、s5中的所述利用微元法直接计算参考方向在每个等效塑性应变增量下对应的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或待标定加载路径在每个真塑性应变增量下对应的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的计算表达式分别如下所示:

15、δw1=0(5)

16、

17、w1=0(7)

18、wi=δwi+wi-1,i≥2(8)

19、式(5)和式(7)中,δw1为塑性功增量的第一个数据;w1为总塑性功的第一个数据;式(6)和式(8)中,δwi为第i个塑性功增量,(σt)i为第i个真应力,为第i个真塑性应变,wi为第i个总塑性功。

20、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还包括:利用excel内置的所述index函数、match函数与trend函数,完成等效塑性应变的检索与线性插值的功能。

21、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还包括:利用excel中的所述规划求解功能自动计算步骤s9中的所述均方根误差中的最小值所对应的硬化模型参数。

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2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通过将材料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真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的处理流程与硬化模型的拟合流程整合于excel中,避免了传统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频繁进行数据转换与传递而产生的随机误差;整个流程只需在excel中即可实现,无需借助其他软件辅助,数据处理环境完备,可有效简化数据处理过程。

24、(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利用微元法直接计算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无需对材料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预先拟合再积分计算总塑性功,并利用excel中的内置函数计算等效塑性应变,进而通过excel中的规划求解功能建立不同加载路径下的硬化模型,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大大简化了数据处理流程。

25、(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对任意材料均适用,不受到材料种类的限制。

26、(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不受特定硬化模型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S5中的所述利用微元法直接计算参考方向在每个等效塑性应变增量下对应的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或待标定加载路径在每个真塑性应变增量下对应的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的计算表达式分别如下所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利用Excel内置的所述INDEX函数、MATCH函数与TREND函数,完成等效塑性应变的检索与线性插值的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利用Excel中的所述规划求解功能自动计算步骤S9中的所述均方根误差中的最小值所对应的硬化模型参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标定材料硬化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s5中的所述利用微元法直接计算参考方向在每个等效塑性应变增量下对应的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或待标定加载路径在每个真塑性应变增量下对应的塑性功增量与总塑性功的计算表达式分别如下所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都凯许峪嘉郑文涛侯勇左晓姣黄宏军袁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