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6706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2
本技术涉及一种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该装置包括:履带行走装置,在所述履带行走装置上设置有升降支撑机构,在所述升降支撑机构上设置有顶部平台,所述顶部平台的四周设置有能够向外延伸的页板,所述页板上连接有能够带动页板向外展开或回收折叠的顶伸机构。防护装置支撑系统采用液压千斤顶,伸缩范围大,不同断面尺寸适应性强。四周页板设计小尺寸,橡胶材质,采用千斤顶伸缩,对开挖岩面贴合度好。行走方式采用履带,对变形地层均具有实用性。液压千斤顶的伸缩均采用遥控技术,人工操作方便。防护装置可回收循环利用,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矿山法开挖,特别涉及隧道爆破扩挖时对原衬砌、装备、材料等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1、矿山法是一种传统的施工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矿山法施工中,大断面采用“先导”加“扩挖”方式进行开挖。扩挖时常规采用木或钢构件作为临时支撑,待隧道开挖成型后.逐步将临时支撑撤换下来,而代之以整体式厚衬砌作为永久性支护的施工方法。

2、矿山法的基本理论依据是,隧道开挖后受爆破影响,造成围岩体破裂形成松弛状态,随时都有可能坍落。鉴于这种松弛荷载理论依据,其施工方法是采取分割式按分部顺序一块一块的开挖,并妥求边挖边撑以策安全,所以支撑复杂,材料消耗多。

3、木构件支撑的耐久性差,对坑道形状的适应性差,支撑撤换既麻烦又不安全,且对围岩有所扰动,因此,已很少使用。钢构件支撑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对坑道形状的适应性等优点,施工中可以不撤换,也更安全。国内隧道界将以钢构件作为临时支撑的矿山法称为“背板法”。

4、钢木构件支撑类似于地上的“荷载一结构”人学体系,多采用钢管,工字钢等临时搭设架体进行防护。它作为一种维持坑道稳定的措施。是很直观和奏效的,也容易被施工人员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方法常被应用于不便采用喷锚支护的隧道。由于衬砌的设计工作状态与实际工作状态不一致,以及临时支撑存在的一些缺陷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应用。由于这种施工方法,因其工作面小,不能使用大型的凿岩钻孔设备和装卸运输工具,故施工进度慢,建设周期长,机械化程度低,耗用劳力多。

5、现有技术的主要缺点有:

>6、1、现场搭设防护架体随意性大,安全程度低,防护效果差;

7、2、临时架体的适应性不强,在断面尺寸变化和地层变化段不适用;

8、3、临时防护架体用完之后将拆解,无法做到循环利用;

9、4、临时防护架体移动不方便,需要人工推动甚至抬动,费人费力。

10、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申请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该装置包括:履带行走装置,在所述履带行走装置上设置有升降支撑机构,在所述升降支撑机构上设置有顶部平台,所述顶部平台的四周设置有能够向外延伸的页板,所述页板上连接有能够带动页板向外展开或回收折叠的顶伸机构。

3、进一步的,所述履带行走装置包括前后两对履带轮,相邻侧的所述履带轮之间通过下横梁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支撑机构和所述顶伸机构具体为液压千斤顶。

5、进一步的,配备多个所述升降支撑机构,升降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下横梁上。

6、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支撑机构与所述顶部平台铰接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顶部平台包括底部的工字钢框架,在所述工字钢框架上铺设有钢板。

8、进一步的,所述顶部平台的四周设置若干个所述页板,每个页板配备一个所述顶伸机构。

9、进一步的,所述顶伸机构倾斜设置在所述顶部平台上,其与顶部平台的夹角在60°-80°之间。

10、进一步的,所述顶伸机构与所述顶部平台的夹角为20°。

11、进一步的,所述页板由橡胶材质制成“w”型,其底部固定在所述顶部平台上,其顶部与所述顶伸机构连接。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支撑系统采用液压千斤顶升降,对一定范围内的断面尺寸均实用;四周页板设计宽50cm尺寸,液压千斤顶伸缩,更有效的防护掉落碎石;本防护装置中的千斤顶均采用遥控装置,减少人力,操作便捷;底部采用履带行走方式,大大增加不同地层适应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履带行走装置,在所述履带行走装置上设置有升降支撑机构,在所述升降支撑机构上设置有顶部平台,所述顶部平台的四周设置有能够向外延伸的页板,所述页板上连接有能够带动页板向外展开或回收折叠的顶伸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行走装置包括前后两对履带轮,相邻侧的所述履带轮之间通过下横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撑机构和所述顶伸机构具体为液压千斤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备多个所述升降支撑机构,升降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下横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撑机构与所述顶部平台铰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平台包括底部的工字钢框架,在所述工字钢框架上铺设有钢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平台的四周设置若干个所述页板,每个页板配备一个所述顶伸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伸机构倾斜设置在所述顶部平台上,其与顶部平台的夹角在60°-8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伸机构与所述顶部平台的夹角为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页板由橡胶材质制成“W”型,其底部固定在所述顶部平台上,其顶部与所述顶伸机构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履带行走装置,在所述履带行走装置上设置有升降支撑机构,在所述升降支撑机构上设置有顶部平台,所述顶部平台的四周设置有能够向外延伸的页板,所述页板上连接有能够带动页板向外展开或回收折叠的顶伸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行走装置包括前后两对履带轮,相邻侧的所述履带轮之间通过下横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撑机构和所述顶伸机构具体为液压千斤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备多个所述升降支撑机构,升降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下横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临空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撑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善军徐永鹏陈庆怀刘宝许梁宇邵奇高斌陆玉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