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C型铜排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C型铜排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6476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C型铜排制备方法,包括:制备方法包括:S1:熔炼;S2:上引连铸;S3、连续挤压;S4、拉拔;在S3中的连续挤压使用挤压工装,所述挤压工装包括:挤压模具,所述挤压模具内具有挤压腔,所述挤压腔包括:底腔和两侧腔,两所述侧腔分别设于所述底腔的两端,两所述侧腔均位于所述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侧腔位于所述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底腔水平设置,所述侧腔倾斜设置,所述底腔与所述侧腔之间形成角度,该所述角度为55°~80°。本发明专利技术配合特殊结构的挤压工装,制备铜排成型简单,制备的铜排尺寸稳定,波动小,成材率高,能够稳定生产,且使挤压模具使用寿命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铜加工的,尤其涉及一种c型铜排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向小型化、轻量化和多功能化发展,装备更加集成。当前配电行业需要一种c型铜排,也就是中间镂空的异型铜排产品,相比实心铜排,能节省材料成本。因为该产品主要作导电用,且需要与相关设备连接,所以需要具备优异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机械性能主要是确保其整体扭拧度,同时,产品在使用过程为整根装配,不能切断使用,因此对其直度要求也较高。

2、目前制备此类镂空铜排,行业上采用卧式挤压机分流成型工艺。该卧式挤压工艺需要经过熔炼、水平连铸、铸锭加热、卧式挤压、酸洗、清洗、拉拔等工序,工艺路线更长、成材率低。同时,挤压模具采用的是分体式结构,模具复杂,维护复杂,且挤压品在常温环境下缓冷晶粒会逐渐长大,无法保证产品性能。

3、如果采用常规的上引、连续挤压、拉拔的制备工艺,会常常出现模具破碎报废的问题,无法生产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优异的c型铜排。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的铜排制备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c型铜排制备方法,制备铜排成型简单,制备的铜排尺寸稳定,波动小,成材率高,能够稳定生产,且使挤压模具使用寿命提高。

2、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c型铜排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s1:熔炼;s2:上引连铸;s3、连续挤压;s4、拉拔;

4、其中,在s3中的连续挤压使用挤压工装,所述挤压工装包括:挤压模具,所述挤压模具内具有挤压腔,所述挤压腔包括:底腔和两侧腔,两所述侧腔分别设于所述底腔的两端,两所述侧腔均位于所述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侧腔位于所述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底腔水平设置,所述侧腔倾斜设置,所述底腔与所述侧腔之间形成角度,该所述角度为55°~80°。

5、上述的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挤压腔沿其贯通方向依次包括挤压进口、挤压成型腔和挤压出口,所述挤压进口、所述挤压成型腔和所述挤压出口的截面形状相同,所述挤压进口的周侧呈弧形设置,所述挤压成型腔的周侧呈倾斜设置,所述挤压成型腔周侧的倾斜角度为5°~15°,所述挤压进口的前侧的截面积与所述挤压出口的截面积的比例为(1.8~2.2):1。

6、上述的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挤压成型腔包括:第一底腔以及设于其两端的第一侧腔,两所述第一侧腔均位于所述第一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第一侧腔位于所述第一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底腔位于两所述第一侧腔之间具有第一内凹结构,所述第一底腔的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侧腔呈倾斜的倒l型;

7、所述第一侧腔与所述第一底腔之间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为55°~80°;

8、所述挤压进口包括:第二底腔以及设于其两端的第二侧腔,两所述第二侧腔均位于所述第二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第二侧腔位于所述第二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底腔位于两所述第二侧腔之间具有第二内凹结构,所述第二底腔的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二侧腔呈倾斜的倒l型;

9、所述第二侧腔与所述第二底腔之间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为55°~80°。

10、上述的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挤压出口包括:第三底腔以及设于其两端的第三侧腔,两所述第三侧腔均位于所述第三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第三侧腔位于所述第三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底腔位于两所述第三侧腔之间具有第三内凹结构,所述第三底腔的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三侧腔呈倾斜的倒l型;

11、所述第三侧腔与所述第三底腔之间形成第三角度,所述第三角度为55°~80°。

12、上述的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挤压工装还包括:导流垫片和腔体后盖,所述导流垫片、所述挤压模具和所述腔体后盖沿所述挤压腔的贯通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导流垫片内具有导流腔,所述腔体后盖内具有后盖腔,所述导流腔、所述挤压腔与所述后盖腔依次连通;

13、所述导流腔的后端的周侧延伸至所述挤压腔的前端的周侧;

14、所述导流腔包括:第四底腔以及设于其两端的第四侧腔,两所述第四侧腔均位于所述第四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第四侧腔位于所述第四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第四底腔位于两所述第四侧腔之间具有第四内凹结构,所述第四底腔的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四侧腔呈倾斜的倒l型;

15、所述后盖腔包括:第五底腔以及设于其两端的第五侧腔,两所述第五侧腔均位于所述第五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第五侧腔位于所述第五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

16、上述的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底腔的底部的前壁与所述第二底腔的底部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二底腔的顶部的前壁与所述第二底腔的顶部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二侧腔的内侧的前壁与所述第二侧腔的内侧的后壁之间沿所述挤压出口的周侧方向均形成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为2~3mm;

17、所述第二侧腔的外侧的前壁与所述第二侧腔的外侧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二侧腔的外端的前壁与所述第二侧腔的外端的后壁之间沿所述挤压出口的周侧方向均形成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3~5mm;

18、所述第一底腔的顶部的前壁与所述第一底腔的顶部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一侧腔的内侧的前壁与所述第一侧腔的内侧的后壁之间沿所述挤压出口的周侧方向均形成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为1~2.5mm;

19、所述第一底腔的底部的前壁与所述第一底腔的底部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一侧腔的外侧的前壁与所述第一侧腔的外侧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一侧腔的外端的前壁与所述第一侧腔的外端的后壁之间沿所述挤压出口的周侧方向形成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为3~5.5mm;

20、所述第三底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腔的底部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三侧腔的外侧与所述第一侧腔的外侧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三侧腔的外端与所述第一侧腔的外端的后壁之间沿所述挤压出口的周侧方向形成第五距离,所述第五距离为4~8mm。

21、上述的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腔体后盖的前侧具有台阶,所述导流垫片的外周和所述挤压模具的外周均限位于所述台阶处。

22、上述的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中,在s4中的拉拔使用拉拔工装,所述拉拔工装包括:拉拔整形模具、拉拔模具、拉拔加强模,所述拉拔整形模具设于所述拉拔模具前侧的1-1.5m处,所述拉拔加强模抵设于所述拉拔模具的后侧;

23、所述拉拔整形模具内具有整形腔,所述拉拔模具内具有拉拔腔,所述拉拔加强模内具有加强腔,所述整形腔、所述拉拔腔和所述加强腔依次对应。

24、上述的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整形腔的周侧倾斜设置,所述整形腔周侧的倾斜角度为12°~15°,所述拉拔腔包括相互连通的拉拔进口和拉拔出口,所述拉拔进口的周侧倾斜设置,所述拉拔进口周侧的倾斜角度为8°~12°。

25、上述的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中,在s1中:将铜含量99.99%及以上的电解板加入到熔炼炉中;

26、加料前使用钢刷对电解板表面进行打磨抛光,清除表面残留的cuso4;

27、加入熔炼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S1:熔炼;S2:上引连铸;S3、连续挤压;S4、拉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腔沿其贯通方向依次包括挤压进口、挤压成型腔和挤压出口,所述挤压进口、所述挤压成型腔和所述挤压出口的截面形状相同,所述挤压进口的周侧呈弧形设置,所述挤压成型腔的周侧呈倾斜设置,所述挤压成型腔周侧的倾斜角度为5°~15°,所述挤压进口的前侧的截面积与所述挤压出口的截面积的比例为(1.8~2.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成型腔包括:第一底腔以及设于其两端的第一侧腔,两所述第一侧腔均位于所述第一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第一侧腔位于所述第一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底腔位于两所述第一侧腔之间具有第一内凹结构,所述第一底腔的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侧腔呈倾斜的倒L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出口包括:第三底腔以及设于其两端的第三侧腔,两所述第三侧腔均位于所述第三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第三侧腔位于所述第三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底腔位于两所述第三侧腔之间具有第三内凹结构,所述第三底腔的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三侧腔呈倾斜的倒L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工装还包括:导流垫片和腔体后盖,所述导流垫片、所述挤压模具和所述腔体后盖沿所述挤压腔的贯通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导流垫片内具有导流腔,所述腔体后盖内具有后盖腔,所述导流腔、所述挤压腔与所述后盖腔依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腔的底部的前壁与所述第二底腔的底部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二底腔的顶部的前壁与所述第二底腔的顶部的后壁之间、所述第二侧腔的内侧的前壁与所述第二侧腔的内侧的后壁之间沿所述挤压出口的周侧方向均形成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为2~3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后盖的前侧具有台阶,所述导流垫片的外周和所述挤压模具的外周均限位于所述台阶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中的拉拔使用拉拔工装,所述拉拔工装包括:拉拔整形模具、拉拔模具、拉拔加强模,所述拉拔整形模具设于所述拉拔模具前侧的1-1.5m处,所述拉拔加强模抵设于所述拉拔模具的后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腔的周侧倾斜设置,所述整形腔周侧的倾斜角度为12°~15°,所述拉拔腔包括相互连通的拉拔进口和拉拔出口,所述拉拔进口的周侧倾斜设置,所述拉拔进口周侧的倾斜角度为8°~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熔炼:将电解板加入到熔炼炉中,加料过程分4段进行加料,先放入炉口进行烘烤,后将电解板插入1/3,再次添加再次加入1/3,最终将最后的1/3加入熔炉当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上引连铸:牵引节距控制在2.0-2.8mm/次,牵引频率控制在160-300次/min。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s1:熔炼;s2:上引连铸;s3、连续挤压;s4、拉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腔沿其贯通方向依次包括挤压进口、挤压成型腔和挤压出口,所述挤压进口、所述挤压成型腔和所述挤压出口的截面形状相同,所述挤压进口的周侧呈弧形设置,所述挤压成型腔的周侧呈倾斜设置,所述挤压成型腔周侧的倾斜角度为5°~15°,所述挤压进口的前侧的截面积与所述挤压出口的截面积的比例为(1.8~2.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成型腔包括:第一底腔以及设于其两端的第一侧腔,两所述第一侧腔均位于所述第一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第一侧腔位于所述第一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底腔位于两所述第一侧腔之间具有第一内凹结构,所述第一底腔的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侧腔呈倾斜的倒l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出口包括:第三底腔以及设于其两端的第三侧腔,两所述第三侧腔均位于所述第三底腔的同一侧,两所述第三侧腔位于所述第三底腔的两端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底腔位于两所述第三侧腔之间具有第三内凹结构,所述第三底腔的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三侧腔呈倾斜的倒l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c型铜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工装还包括:导流垫片和腔体后盖,所述导流垫片、所述挤压模具和所述腔体后盖沿所述挤压腔的贯通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导流垫片内具有导流腔,所述腔体后盖内具有后盖腔,所述导流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玲海汪雄风陈伟栋袁嘉磊刘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金田电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