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6368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能让尖端杆相对于尖轨多角度转动,防止尖端杆与尖轨之间的连接部件发生折断,降低铁路复交道岔维修的频率和费用,保障铁路复交道岔的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包括:第一防护模块,以第一连接方式与尖轨连接模块相连接,可相对于尖轨连接模块绕第一轴转动;第一防护模块,以第二连接方式与尖端杆相连接,可相对于尖端杆绕第二轴转动;第二轴与第一轴垂直。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轨道运输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运输领域,由其涉及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目前在铁路轨道上,基于铁路电气设备控制和设施安全运用的需求,在复交道岔股道需要转换时,会根据需求控制复交道岔连接杆件带动轨道进行位置变动,实现股道转换。这些连接杆件中,就有尖端杆和尖轨之间的连接杆件。在轨道变动时,尖端杆和尖轨位置需一同联动,而因为二者各自的空间位置和连接关系并不统一,联动时会因轨道爬行使二者之间发生位移、出现夹角,尖端杆与尖轨之间的连接部件因此承受扭力和摩擦力。同时,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连接杆件可能发生形变,或者存在复交道岔安装不方正等因素,导致列车通过复交道岔时尖轨发生跳动,使尖端杆与尖轨之间的连接部件在承受扭力或摩擦力的情况下再承受其他方向力的挤压,增加了尖端杆与尖轨之间的连接部位因疲劳而折断的可能性,尤其是复交道岔上的这种连接部件最为明显。为保障复交道岔运行的安全,对尖端杆与尖轨之间磨损、折断的连接部件,比如连接销,需要不断维修、更换。

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生产、交际活动增加,处于轨道交通枢纽地位的复交道岔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用于实现股道转换需求的各类复交道岔连接杆件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在复交道岔股道转换时,尖端杆与尖轨之间连接部件的折断风险也越来越大,导致复交道岔的维修频率和费用增加,影响铁路的运行效率和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在复交道岔股道转换时,该装置可以防止尖端杆与尖轨之间的连接部件发生折断,进而降低了铁路复交道岔维修的频率和费用,保障了铁路复交道岔的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防护模块;

4、所述第一防护模块,以第一连接方式与尖轨连接模块相连接,可相对于所述尖轨连接模块绕第一轴转动;

5、所述第一防护模块,以第二连接方式与尖端杆相连接,可相对于所述尖端杆绕第二轴转动;

6、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一轴垂直。

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组件;

8、所述尖轨连接模块,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由所述第一通孔穿过所述尖轨连接模块;

9、所述第一防护模块,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由所述第二通孔穿过所述第一防护模块;

10、所述第一防护模块,以第一连接方式与所述尖轨连接模块相连接,可相对于所述尖轨连接模块绕第一轴转动,具体为:

11、所述第一防护模块,由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一连接组件,以第一连接方式与所述尖轨连接模块相连接,可相对于所述尖轨连接模块绕第一轴转动。

12、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轴为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的中心轴。

13、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第一连接销,所述第一连接方式为销连接方式。

14、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轴为所述第一连接销的中心轴。

15、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第一连接螺栓,所述第一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方式。

16、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轴为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的中心轴。

17、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第一螺栓销,所述第一连接方式为螺栓销连接方式。

18、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轴为所述第一螺栓销的中心轴。

19、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管套,位于所述第一防护模块和所述尖轨连接模块之间;

20、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从所述管套中通过。

21、结合第九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管套接触所述第一防护模块的第一接触面为锥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

22、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通孔为锥形孔。

23、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接触所述第一防护模块的第二接触面为锥面,所述第二接触面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

24、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通孔为锥形孔。

25、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组件;

26、所述第一防护模块,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由所述第三通孔穿过所述第一防护模块;

27、所述尖端杆,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由所述第四通孔穿过所述尖端杆;

28、所述第一防护模块,以第二连接方式与尖端杆相连接,可相对于所述尖端杆绕第二轴转动,具体为:

29、所述第一防护模块,由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的第二连接组件,以第二连接方式与尖端杆相连接,可相对于所述尖端杆绕第二轴转动。

30、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轴为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中心轴。

31、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为第二连接销,所述第二连接方式为销连接方式。

32、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轴为所述第二连接销的中心轴。

33、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为第二连接螺栓,所述第二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方式。

34、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轴为所述第二连接螺栓的中心轴。

35、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为第二螺栓销,所述第二连接方式为螺栓销连接方式。

36、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轴为所述第二螺栓销的中心轴。

37、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组件,所述尖端杆还可以包括尖端杆连接模块、尖端杆支撑模块;

38、所述尖端杆连接模块,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防护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套,位于所述第一防护模块和所述尖轨连接模块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套接触所述第一防护模块的第一接触面为锥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接触所述第一防护模块的第二接触面为锥面,所述第二接触面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连接组件,所述尖端杆还包括尖端杆连接模块、尖端杆支撑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连接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防护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套,位于所述第一防护模块和所述尖轨连接模块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套接触所述第一防护模块的第一接触面为锥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交道岔防折断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接触所述第一防护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江胜蒋明亮吴中慧焦志强段云张振坤孟大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昌达铁路器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