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6006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巷道支护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包括支护组件,装配于所述支护组件底部的支撑组件,滑动于所述支护组件内部的移动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二液压缸回收带动固定架下移,第二液压缸长度逐渐缩短,通过旋转稳定组件对第二液压缸进行固定,第一液压缸向下回收带动护板与第一顶板下移,第一液压缸失去支撑力,通过支撑组件对支护组件进行引导,同时护板、第一顶板与第一液压缸下移过程中,第二液压缸向上推动固定架,护板、第一液压缸与第一顶板在连接杆的推动下通过滑槽的引导向一端移动,即可实现支护装置自动前进的目的,从而减少人工对液压支护装置的移动,提高支护装置移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巷道支护,具体是一种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


技术介绍

1、地下开采煤矿需要在井下开掘大量巷道,采用巷道支护来保持巷道畅通和围岩稳定对煤矿建设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巷道进行支护的基本目的在于缓和及减少围岩的移动,使巷道断面不致过度缩小,同时防止已散离合破坏的围岩冒落。目前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对巷道建立临时支护,而现有巷道支护大多通过支撑架或液压装置对巷道内壁支撑,但现有支撑架或液压装置只能对固定点位进行支护,而开采煤矿过程中巷道的长度不断增大,则需要人工对支撑架或液压装置进行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且搬移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现提出一种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解决了现有支撑架或液压装置只能对固定点位进行支护,而开采煤矿过程中巷道的长度不断增大,则需要人工对支撑架或液压装置进行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且搬移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包括支护组件,装配于所述支护组件底部的支撑组件,滑动于所述支护组件内部的移动组件,铰接于所述移动组件内壁的固定组件,固装于所述移动组件底部的稳定组件;

3、所述支护组件包括第一液压缸,固装于所述第一液压缸顶部的护板,安装于所述护板顶部两端的第一顶板,开设于所述护板中部的滑槽;

4、所述滑槽呈“j”状,且高度从左向右逐渐递减;

5、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滑动于所述滑槽内部的连接杆,固装于所述连接杆一端的固定架,连接于所述固定架底部的第二液压缸。

6、优选地,所述第一液压缸推动护板与第一顶板对巷道顶部支护,再启动第二液压缸推动固定架与连接杆位于滑槽一端,上移对巷道顶部支护。

7、优选地,所述第二液压缸带动固定架下移,第二液压缸长度逐渐缩短,连接杆带动固定架沿着滑槽弧度向另一端滑动。

8、优选地,所述稳定组件包括固装于所述第二液压缸底部的第一接触块,安装于所述第一接触块顶部的支撑杆;

9、所述第一接触块底部设置有呈四十五度倾斜的卡条。

10、优选地,所述第二液压缸与固定架位于滑槽的另一端,转动支撑杆与巷道内壁接触对第二液压缸固定,第二液压缸向上推动固定架与连接杆,同时第一液压缸带动护板与第一顶板下移,护板通过滑槽以连接杆为轴向另一端滑动。

11、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液压缸底部的第二接触块,滑动于所述第二接触块内壁的滑块,连接于所述滑块与第二接触块之间的第三弹簧,装配于所述滑块侧部的滚轮。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液压缸带动护板与第一顶板下移,第一液压缸失去支撑力,第三弹簧逐渐复位向下推动滑块,使滚轮与巷道地面接触。

13、优选地,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铰接于所述固定架顶部的两个支撑板;

14、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端相互交错卡合。

15、优选地,所述第二液压缸向上移动固定架,两个支撑板一端与巷道顶部接触,两个固定架以铰接处转动,相对端逐渐重合,形成与第一顶板径值一致的圆弧。

16、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铰接于所述固定架与固定架之间的弹簧伸缩杆,固装于所述弹簧伸缩杆外部的固定壳,套设于所述固定壳内部的固定环,连接于所述固定环与固定壳之间的第一弹簧,放置于所述固定环外部的滚珠,固装于所述固定环底部的延伸板。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8、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二液压缸回收带动固定架下移,第二液压缸长度逐渐缩短,固定架下移连接杆通过滑槽的弧度向另一端滑动,通过旋转稳定组件对第二液压缸进行固定,第一液压缸向下回收带动护板与第一顶板下移,第一液压缸失去支撑力,通过支撑组件对支护组件进行引导,同时护板、第一顶板与第一液压缸下移过程中,第二液压缸向上推动固定架,护板、第一液压缸与第一顶板在连接杆的推动下通过滑槽的引导向一端移动,即可实现支护装置自动前进的目的,从而减少人工对液压支护装置的移动,提高支护装置移动的安全性;

19、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液压缸向上推动护板与第一顶板,第一顶板对巷道顶部进行支撑,同时第二液压缸向上推动固定架与支撑板上移,支撑板与巷道顶部接触,两个支撑板一端受到巷道顶部的阻挡以铰接处转动,两个支撑板一端逐渐重合形成与第一顶板半径一致的圆弧,更加贴合巷道顶部对其进行支撑,使其对巷道支护更加稳定,有效避免巷道墙体出现位移。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包括支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装配于所述支护组件(100)底部的支撑组件(500),滑动于所述支护组件(100)内部的移动组件(300),铰接于所述移动组件(300)内壁的固定组件(200),固装于所述移动组件(300)底部的稳定组件(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缸(104)推动护板(101)与第一顶板(102)对巷道顶部支护,再启动第二液压缸(301)推动固定架(303)与连接杆(3033)位于滑槽(103)一端,上移对巷道顶部支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压缸(301)带动固定架(303)下移,第二液压缸(301)长度逐渐缩短,连接杆(3033)带动固定架(303)沿着滑槽(103)弧度向另一端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组件(400)包括固装于所述第二液压缸(301)底部的第一接触块(402),安装于所述第一接触块(402)顶部的支撑杆(401);p>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压缸(301)与固定架(303)位于滑槽(103)的另一端,转动支撑杆(401)与巷道内壁接触对第二液压缸(301)固定,第二液压缸(301)向上推动固定架(303)与连接杆(3033),同时第一液压缸(104)带动护板(101)与第一顶板(102)下移,护板(101)通过滑槽(103)以连接杆(3033)为轴向另一端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500)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液压缸(104)底部的第二接触块(501),滑动于所述第二接触块(501)内壁的滑块(503),连接于所述滑块(503)与第二接触块(501)之间的第三弹簧(502),装配于所述滑块(503)侧部的滚轮(50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缸(104)带动护板(101)与第一顶板(102)下移,第一液压缸(104)失去支撑力,第三弹簧(502)逐渐复位向下推动滑块(503),使滚轮(504)与巷道地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300)还包括铰接于所述固定架(303)顶部的两个支撑板(3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压缸(301)向上移动固定架(303),两个支撑板(302)一端与巷道顶部接触,两个固定架(303)以铰接处转动,相对端逐渐重合,形成与第一顶板(102)径值一致的圆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200)包括铰接于所述固定架(303)与固定架(303)之间的弹簧伸缩杆(201),固装于所述弹簧伸缩杆(201)外部的固定壳(202),套设于所述固定壳(202)内部的固定环(205),连接于所述固定环(205)与固定壳(202)之间的第一弹簧(203),放置于所述固定环(205)外部的滚珠(206),固装于所述固定环(205)底部的延伸板(204)。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包括支护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装配于所述支护组件(100)底部的支撑组件(500),滑动于所述支护组件(100)内部的移动组件(300),铰接于所述移动组件(300)内壁的固定组件(200),固装于所述移动组件(300)底部的稳定组件(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缸(104)推动护板(101)与第一顶板(102)对巷道顶部支护,再启动第二液压缸(301)推动固定架(303)与连接杆(3033)位于滑槽(103)一端,上移对巷道顶部支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压缸(301)带动固定架(303)下移,第二液压缸(301)长度逐渐缩短,连接杆(3033)带动固定架(303)沿着滑槽(103)弧度向另一端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组件(400)包括固装于所述第二液压缸(301)底部的第一接触块(402),安装于所述第一接触块(402)顶部的支撑杆(4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巷道墙体位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压缸(301)与固定架(303)位于滑槽(103)的另一端,转动支撑杆(401)与巷道内壁接触对第二液压缸(301)固定,第二液压缸(301)向上推动固定架(303)与连接杆(3033),同时第一液压缸(104)带动护板(101)与第一顶板(102)下移,护板(101)通过滑槽(103)以连接杆(3033)为轴向另一端滑动。

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李润泽赵凯荣李起航任雨蒙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