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及固完井作业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及固完井作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5885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包括:外筒,其包括第一外筒体和第二外筒体,第一外筒体设有压裂孔;内筒,其包括第一内筒体和第二内筒体,第二内筒体设有连通孔;溶解式延时块,其上端抵靠第一内筒体的下端面,下端抵靠第二外筒体的上端面;其中,第一状态下,第一内筒体封堵压裂孔,连通孔与溶解式延时块在轴向上错开;第二状态下,第二内筒体能相对于第二外筒体轴向运动,以使连通孔与溶解式延时块对应,使溶解式延时块与管内工作液接触并开始溶解;第三状态下,溶解式延时块溶解至失效,第一内筒体相对于第一外筒体轴向运动,以露出压裂孔,使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的内部与外界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固完井作业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井下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固完井作业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油气开发规模逐渐增大,随着致密气、页岩气等气藏的开发,较长的水平段已经成为了类似气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一般水平井首段作业有两种开启方式,一种是采用连续油管或电缆带爬行器射孔,但随着水平段长度逐渐增长,采用这种开启方式导致难度增加,并且其施工时效低,施工成本较高。另一种是采用固井压差滑套,固井压差滑套具有作业难度不受水平段长度增加的限制,采用地面泵注打压即可开启首段,虽然施工高效且快捷、作业成本低,但是现有的固井压差滑套的开启成功率不高,且无法满足全井筒试高压等问题。

2、因此,亟需一种具备试高压功能,并能够提高开启成功率的压差滑套。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该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具备试高压功能,其能够在作业前保证足够的作业空间并完成试压,并能够大大提高滑套开启成功率,非常有利于保证后续压裂等施工的作业安全和稳定。

2、为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包括:外筒,所述外筒构造成包括第一外筒体和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外筒体的下端的第二外筒体,所述第一外筒体设有压裂孔;布置在所述外筒内的内筒,所述内筒构造成包括第一内筒体和第二内筒体,所述第二内筒体设有连通孔;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二内筒体与所述第一外筒体的径向之间的溶解式延时块,所述溶解式延时块的上端抵靠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下端面,下端抵靠所述第二外筒体的上端面;其中,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内筒体封堵所述压裂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溶解式延时块在轴向上错开;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内筒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外筒体轴向运动,以使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溶解式延时块对应,从而使所述溶解式延时块与管内工作液接触并开始溶解;在第三状态下,所述溶解式延时块溶解至失效,所述第一内筒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外筒体轴向运动,以露出所述压裂孔,从而使所述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的内部与外界连通。

3、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外筒体与所述第一内筒体之间形成有上压差空腔,通过泵注工作液或工作液形成的液柱压力能够在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上端面与所述上压差空腔之间形成压差,从而对所述第一内筒体提供向下的压力。

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外筒体的内壁设有端面朝上的第一内台阶,在所述第一内筒体的外壁设有端面朝下的第一外台阶,所述上压差空腔形成于所述第一内台阶与所述第一外台阶之间。

5、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外筒体与所述第二内筒体之间形成有下压差空腔,通过泵注工作液能够在所述第二内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上压差空腔之间形成压差,从而对所述第二内筒体提供向上的压力。

6、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外筒体的内壁设有端面朝下的第二内台阶,在所述第二内筒体的外壁设有端面朝上的第二外台阶,所述下压差空腔形成于所述第二内台阶与所述第二外台阶之间。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筒体在第一状态下通过剪切销钉与所述第二外筒体相固定,而在第二状态下剪断所述剪切销钉后上行。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设有多个,且沿周向均布,所述连通孔构造成沿轴向延伸的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溶解式延时块的轴向长度。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溶解式延时块的溶解速率能够根据其本身材料和所述工作液的浓度进行调节。

1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设有在轴向上彼此间隔开分布的第一动密封件,以及在轴向上彼此间隔开分布的第二动密封件,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压裂孔处于所述第一动密封件之间,所述溶解式延时块处于所述第二动密封件之间。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固完井作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将根据如上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连接到套管尾端,并将所述套管下入到井下预定位置;

13、进行固井作业,并泵注工作液,工作液随固井胶塞一同泵入;

14、固井结束后进行试压,在试压过程中,所述第二内筒体在井内压力作用下轴向向上运动至使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溶解式延时块对应,使所述溶解式延时块与管内工作液接触并开始溶解;

15、试压结束后,待所述溶解式延时块与工作液接触并逐渐溶解至失效后,所述第一内筒体下行而打开所述压裂孔,从而进行压裂作业。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优点之处在于:

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具备试高压功能,其可以在作业前保证足够的作业空间并完成试压,能够大大提高滑套开启成功率,能够满足全井筒试高压等问题,从而能对全井筒管柱性能进行评价,非常有利于保证后续压裂等施工的作业安全和稳定。使用该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能够在溶解一定的时间内多次试压,并且在试压结束后等待一定时间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可自行开启,无需额外开启操作,显著提高了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开启可靠性。此外,当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需要提前开启时,通过提高井内压力即可顺利开启,大大提高了固完井作业效率和增强作业效果,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作业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筒体与所述第一内筒体之间形成有上压差空腔(5),通过泵注工作液或工作液形成的液柱压力能够在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上端面与所述上压差空腔之间形成压差,从而对所述第一内筒体提供向下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筒体的内壁设有端面朝上的第一内台阶(12),在所述第一内筒体的外壁设有端面朝下的第一外台阶(31),所述上压差空腔形成于所述第一内台阶与所述第一外台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外筒体与所述第二内筒体之间形成有下压差空腔(6),通过泵注工作液能够在所述第二内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上压差空腔之间形成压差,从而对所述第二内筒体提供向上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外筒体的内壁设有端面朝下的第二内台阶(21),在所述第二内筒体的外壁设有端面朝上的第二外台阶(41),所述下压差空腔形成于所述第二内台阶与所述第二外台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筒体在第一状态下通过剪切销钉(8)与所述第二外筒体相固定,而在第二状态下剪断所述剪切销钉后上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设有多个,且沿周向均布,所述连通孔构造成沿轴向延伸的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溶解式延时块的轴向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式延时块的溶解速率能够根据其本身材料和所述工作液的浓度进行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设有在轴向上彼此间隔开分布的第一动密封件(32),以及在轴向上彼此间隔开分布的第二动密封件(71),

10.一种固完井作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筒体与所述第一内筒体之间形成有上压差空腔(5),通过泵注工作液或工作液形成的液柱压力能够在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上端面与所述上压差空腔之间形成压差,从而对所述第一内筒体提供向下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筒体的内壁设有端面朝上的第一内台阶(12),在所述第一内筒体的外壁设有端面朝下的第一外台阶(31),所述上压差空腔形成于所述第一内台阶与所述第一外台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外筒体与所述第二内筒体之间形成有下压差空腔(6),通过泵注工作液能够在所述第二内筒体的下端面与所述上压差空腔之间形成压差,从而对所述第二内筒体提供向上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压差可溶延时式自开启滑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外筒体的内壁设有端面朝下的第二内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炜陈晨钱江周怡君曾明勇范培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