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5237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0 00:00
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涉及油气勘探技术领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研究区地质资料,采集储层和烃源岩样品,分析确定油气来源和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建立地质演化史,确定烃源岩生烃高峰,分析储层岩石样品,明确孔隙和裂缝关系以及岩溶作用,根据岩溶作用条件确定储层溶蚀窗发育时期及储层有效性,确定不同类型输导体系发育情况并预测其分布,确定油气充注期次以及时间,恢复储层油气成藏关键时期和现今的古构造,开展油气运移方向、聚集和保存条件分析,恢复油气成藏全过程;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油气成藏各要素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出发,恢复油气成藏过程,更加系统、动态、准确的恢复油气成藏的全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勘探,具体涉及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油气勘探逐渐向叠合盆地深部地层推进。由于叠合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深部地层埋深较大,烃源岩多期生排烃,储层非均质性强、多期岩溶作用、输导体系类型多样,油气运移和调整方向多变,圈闭有效性不明,造成油气成藏的条件和主控因素复杂,给深部油气勘探来了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目前,对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烃源岩生烃、储层演化以及断裂输导体系分布方面,没有进一步讨论烃源岩生排烃动态过程、储层演化过程中的输导能力、溶蚀窗的有利形成条件、断裂的破坏性和输导性双重作用、圈闭有效性与油气聚集、构造运动对油气调整等多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导致成藏过程的恢复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进一步导致勘探成功率和勘探效果低。

3、因此,应在综合分析目标储层中的油气来源、主力烃源岩热演化与生排烃、优质储层发育条件与时期、输导体系类型、油气多期成藏、充注、破坏再调整时间的动态过程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油气运移方式、圈闭有效性、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和调整的影响,最后恢复油气成藏过程。只有这种系统的、时间上、空间上有机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加准确的描述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系统、客观的深入勘探认识,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用于准确描述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

2、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3、提供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s1:获取研究区地质资料,进行储层岩心观察描述,采集储层中的天然气、原油、沥青样品和储层岩石样品,采集烃源岩岩石样品,其中,地质资料包括构造-沉积资料、钻井分层资料、地震解释资料、录井岩性资料、盖层分布资料;

5、步骤s2:分别对储层中的天然气样品、原油样品和烃源岩岩石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对比测试结果确定油气来源和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6、步骤s3:结合步骤s2中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步骤s1中的地质资料、钻井分层资料,建立地层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烃源岩生烃史、储层古地温史、储层古地层压力史并绘制地层埋藏史与烃源岩热演化史图,以及烃源岩生烃潜力史-储层古地温史-储层古压力史图,确定烃源岩生烃高峰;

7、步骤s4:对储层岩石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和裂缝发育情况、成岩作用类型,明确孔隙和裂缝独立或共生关系以及岩溶作用;

8、步骤s5:根据岩溶作用情况,选取储层岩石样品开展溶蚀实验,根据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在烃源岩生烃潜力史-储层古地温史-储层古压力史图上确定储层溶蚀窗发育时期,选取白云石、方解石发生大量溶蚀的古地温、古压力的共同区间作为溶蚀窗并确定时期,根据步骤s3中烃源岩生烃高峰确定储层有效性,进一步根据步骤s1中的地质资料进一步确定有效储层的分布范围。

9、步骤s6:根据步骤s1中的构造-沉积资料、地震解释资料,进行断裂识别并进行断裂活动期次判断,进一步分析断裂的输导能力,确定宏观上断裂型输导体系发育情况;

10、步骤s7:根据步骤s1中储层岩心观察描述结果,确定孔、缝、洞的发育情况、充填情况、分布密度,并结合步骤s4中孔隙和裂缝独立或共生关系以及岩溶作用发育情况,确定储层中微观上孔隙型、裂缝型、孔隙-裂缝型输导体系发育情况,再结合步骤s1中的构造-沉积资料、钻井分层资料、地震解释资料、录井岩性资料,步骤s6中的断裂型输导体系发育情况,综合预测各类型输导体系的分布情况。

11、步骤s8:采用步骤s1中储层岩石样品开展流体包裹体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测温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油气充注期次以及时间,采用步骤s1中沥青样品开展铼-锇同位素定年实验,以缩小时间范围为原则,确定高成熟的油气充注,进一步定量化表征高成熟油气充注时间,在地层埋藏史与烃源岩热演化史图上确定其范围。

12、步骤s9:根据步骤s8中油气充注期次以及时间、高成熟油气充注时间作为油气成藏关键时期,根据步骤s1中地震解释资料,恢复储层油气成藏关键时期的古构造,绘制储层成藏关键时期古构造的圈闭、构造控烃脊及流线分布图,以及储层现今构造的圈闭、构造控烃脊及流线分布图;

13、步骤s10:根据步骤s9中绘制储层成藏关键时期古构造面图以及储层现今构造面图,结合步骤s5中有效储层的分布范围,进一步开展油气运移方向、聚集和保存条件分析;

14、步骤s11:根据步骤s10中绘制储层成藏关键时期古构造的圈闭、构造控烃脊及流线分布图,以及储层现今构造的圈闭、构造控烃脊及流线分布图,对比不同时期的油气运聚特点,明确油气成藏关键时期以及现今油气运移聚集和调整聚集的过程,绘制油气成藏过程图,恢复油气成藏全过程。

15、本专利技术起到的技术效果是:

16、1、本专利技术以油气成藏各要素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充分考虑岩溶作用下的储层有效性,同时进一步深入刻画了输导体系与构造控烃脊的成藏要素。

17、2、本专利技术以油气成藏各要素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结合输导体系、圈闭、油气运移方向、油气运移启动条件,可以更加准确的识别成藏过程以及成藏有效性,避免成藏要素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18、3、本专利技术以油气成藏各要素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定时刻画烃源岩生烃动态过程、岩溶储层发育条件与有效性、储层油气输导能力、成藏关键时期油气运聚的时空匹配关系综合恢复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油气成藏过程,更加系统、动态、准确的恢复油气成藏的全过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的对储层的天然气样品和烃源岩的岩石样品的分析测试方式为,对目标储层的天然气样品进行碳同位素、轻烃指纹分析测试;对目标储层的原油样品进行色谱、色谱—质谱分析测试;对烃源岩的岩石样品进行总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干酪根稳定碳同位素、干酪根类型、色谱、色谱—质谱实验分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采用PetroMod建立地层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烃源岩生烃史、储层古地温史、储层古地层压力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的烃源岩生烃高峰为生烃潜力曲线斜率为正的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所述的储层有效性的确定方式为,定义岩溶作用发育的时期在油气生烃高峰之前或者同时的储层为有效储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9中所述的恢复目标储层的古构造的方法为平衡剖面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所述的油气运移方向、聚集和保存条件分析方法为,使用PetroMod软件在步骤S9中的储层古构造面图上,以微观达西流和宏观流体势的混合流线法进行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聚集条件的分析,其中流线代表油气运移方向,流线汇聚的地方代表油气聚集。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的对储层的天然气样品和烃源岩的岩石样品的分析测试方式为,对目标储层的天然气样品进行碳同位素、轻烃指纹分析测试;对目标储层的原油样品进行色谱、色谱—质谱分析测试;对烃源岩的岩石样品进行总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干酪根稳定碳同位素、干酪根类型、色谱、色谱—质谱实验分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采用petromod建立地层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烃源岩生烃史、储层古地温史、储层古地层压力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恢复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见超林良彪戚明辉余瑜刘冯斌南凡驰王剑超刘思雨张华山李俊佑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