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42533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腔底部的四周栓接有套筒,所述套筒内腔的底部栓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栓接有塞块,所述塞块的顶部穿过套筒栓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顶部栓接有支撑板;本技术通过设置套筒、弹簧、塞块和活塞杆配合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活塞杆通过弹簧的弹力推动上部的支撑板进行支撑,同时第一磁块与第二磁块相对一面的磁极相同,通过磁块之间的斥力辅助活塞杆进行支撑和缓冲,具备提高缓冲效果的功能,通过弹力和磁力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对上部的安装板进行支撑和缓冲,避免了安装板上部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受到冲击时大幅度晃动,大大提高了装配式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具体为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


技术介绍

1、装配式建筑是以构件工厂预制化生产,现场装配式安装为模式,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特征,整合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场装配等各个业务领域,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装配式建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建筑的各个部分在现场进行直接组装而成的建筑。一栋建筑,大到上海中心、哈利法塔,小到自家祖上传下来的两层小楼,其最基本的组成部件无非是:基础、柱、梁、楼板、楼梯等几个主要部分。要实现建筑各构件的现场组装,前提条件是这些构件必须提前在工厂生产好,简称预制。所以很多时候,装配式建筑又被称作为预制建筑或者建筑工业化。

2、然而现有的支撑体系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现有的建筑支撑体系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便于快速对支撑部的支撑高度进行调节,使用时的灵活度较低,实用性较差,且目前的支撑体系不具备较完善的减震组件,导致建筑本体在受到冲击、地震等意外情况时容易大幅倾斜或损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具备有效地对上部的安装板进行支撑和缓冲的优点,解决了安装板上部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受到冲击时大幅度晃动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腔底部的四周栓接有套筒,所述套筒内腔的底部栓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栓接有塞块,所述塞块的顶部穿过套筒栓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顶部栓接有支撑板,所述外壳内腔底部的中心栓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顶部的两侧栓接有第一磁块,所述支撑板底部的两侧栓接有第二磁块,且第一磁块与第二磁块相对应,所述支撑板顶部两侧的前后均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内侧栓接有螺纹套,所述竖板的顶部铰接有第二连杆,且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安装板,所述螺纹套的内侧螺纹连接有丝杆,所述外壳内腔左侧的上部栓接有滑轨,所述丝杆的左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滑块,且滑块的内侧与滑轨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外壳的右侧开设有滑槽,且丝杆的右侧穿过滑槽栓接有转动柄。

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块的内侧栓接有滑杆,所述滑杆表面的两侧滑动连接有滑动件,所述滑动件的顶部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板底部的两侧铰接。

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滑动件在滑杆的表面轴向滑动,当支撑杆顶部受力后下压,从而带动滑动件向滑杆的两侧移动。

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杆的表面滑动套接有拉簧,且拉簧的两侧分别与滑动件的内侧栓接。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动件向两侧移动时,拉簧会通过自身的弹力拉动两侧的滑动件向内侧移动,从而通过滑动件推动支撑杆向上移动。

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筒底部的四周栓接有气嘴。

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套筒能够通过气嘴对套筒内腔中的空气进行转换,套筒内的空气受到塞块的带动或压缩从套筒内腔中通过气嘴排出或从外部吸入,从而使套筒对活塞杆提供阻力。

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底部的四周栓接有横板,所述横板的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钻头。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将螺纹钻头通过横板固定在外壳底部的四周,同时便于使用者通过螺纹钻头将外壳快速固定在平面上。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2、1、本技术通过设置套筒、弹簧、塞块和活塞杆配合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活塞杆通过弹簧的弹力推动上部的支撑板进行支撑,同时第一磁块与第二磁块相对一面的磁极相同,通过磁块之间的斥力辅助活塞杆进行支撑和缓冲,具备提高缓冲效果的功能,通过弹力和磁力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对上部的安装板进行支撑和缓冲,避免了安装板上部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受到冲击时大幅度晃动,大大提高了装配式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13、2、本技术通过设置转动驱动螺纹套在丝杆表面轴向移动从而推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使连杆带动安装板进行垂直轴向移动,具备快速调节支撑高度的功能,通过旋转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安装板高度调节的效率和便捷性,大大提高了支撑体系的使用灵活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腔底部的四周栓接有套筒(2),所述套筒(2)内腔的底部栓接有弹簧(3),所述弹簧(3)的顶部栓接有塞块(4),所述塞块(4)的顶部穿过套筒(2)栓接有活塞杆(5),所述活塞杆(5)的顶部栓接有支撑板(6),所述外壳(1)内腔底部的中心栓接有安装块(7),所述安装块(7)顶部的两侧栓接有第一磁块(8),所述支撑板(6)底部的两侧栓接有第二磁块(9),且第一磁块(8)与第二磁块(9)相对应,所述支撑板(6)顶部两侧的前后均铰接有第一连杆(10),所述第一连杆(10)的另一端铰接有竖板(11),所述竖板(11)的内侧栓接有螺纹套(12),所述竖板(11)的顶部铰接有第二连杆(13),且第二连杆(13)的另一端铰接有安装板(14),所述螺纹套(12)的内侧螺纹连接有丝杆(15),所述外壳(1)内腔左侧的上部栓接有滑轨(16),所述丝杆(15)的左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滑块(17),且滑块(17)的内侧与滑轨(16)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外壳(1)的右侧开设有滑槽(18),且丝杆(15)的右侧穿过滑槽(18)栓接有转动柄(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块(7)的内侧栓接有滑杆(20),所述滑杆(20)表面的两侧滑动连接有滑动件(21),所述滑动件(21)的顶部铰接有支撑杆(22),所述支撑杆(22)的另一端与支撑板(6)底部的两侧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20)的表面滑动套接有拉簧(23),且拉簧(23)的两侧分别与滑动件(21)的内侧栓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底部的四周栓接有气嘴(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底部的四周栓接有横板(25),所述横板(25)的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钻头(26)。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体系,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腔底部的四周栓接有套筒(2),所述套筒(2)内腔的底部栓接有弹簧(3),所述弹簧(3)的顶部栓接有塞块(4),所述塞块(4)的顶部穿过套筒(2)栓接有活塞杆(5),所述活塞杆(5)的顶部栓接有支撑板(6),所述外壳(1)内腔底部的中心栓接有安装块(7),所述安装块(7)顶部的两侧栓接有第一磁块(8),所述支撑板(6)底部的两侧栓接有第二磁块(9),且第一磁块(8)与第二磁块(9)相对应,所述支撑板(6)顶部两侧的前后均铰接有第一连杆(10),所述第一连杆(10)的另一端铰接有竖板(11),所述竖板(11)的内侧栓接有螺纹套(12),所述竖板(11)的顶部铰接有第二连杆(13),且第二连杆(13)的另一端铰接有安装板(14),所述螺纹套(12)的内侧螺纹连接有丝杆(15),所述外壳(1)内腔左侧的上部栓接有滑轨(16),所述丝杆(15)的左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滑块(17),且滑块(17)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祚明万舒静张广威陈立彪钟支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