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深测量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36443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角深测量仪,属于测量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和至少两个对准支臂。外壳包括至少一个角度刻度盘,刻度盘上设置有角度刻度以及各角度对应的角深。各对准支臂的一端均转动连接在外壳上,各对准支臂的转轴与角度刻度所在圆弧的圆心相对应,各对准支臂的另一端沿角度刻度所在圆弧的径向延伸,用于分别对准各个中间杆,以测量两中间杆和角杆形成夹角的角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角深测量仪,其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角杆角深测量情况,不仅能够实现对角杆角深的准确测量,还能够显著简化角深测量的实际操作步骤,使得对应角杆能够设置准确数量和位置的拉线,继而确保角杆的受力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测量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角深测量仪


技术介绍

1、通信线路工程中对于杆路的施工一直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是杆路施工的危险性较大,而且在后期使用中如果杆路失稳除了会造成光缆中断等质量故障,还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所以杆路施工中的精确测量和规范施工尤为重要。在现有的实线路施工中,并非一直都能按直线敷设,在受到地形、地质及业主等因素的影响时,往往需要做一些偏转,转角杆、角深的概念由此诞生。转角过大的角杆需要设置拉线,角深小于13米的角杆拉线安装在角杆内角平分线的反侧,角深在13-25米的应设置两根拉线,2条拉线的出图点应相互内移600mm,保证整体杆路受力均衡。

2、而对应角杆通常需要根据角深来判断需要设置一根拉线还是设置两根拉线。在现有技术中,施工现场不论是施工人员还是验收人员对角深的判断,要么通过测量得到,要么通过目测凭经验判断;前者虽然精准,但需要至少两人在3根杆子附近来回跑,不仅比较费事,还耗时耗力。后者通过操作人员目测凭经验判断角杆的角深,其虽然操作方法较为省事,但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非常高,且误差极大,往往无法满足建设中的技术要求,为后期埋下质量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角深测量仪,其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角杆角深测量情况,不仅能够实现对角杆角深的准确测量,还能够显著简化角深测量的实际操作步骤,使得对应角杆能够设置准确数量和位置的拉线,继而确保角杆的受力稳定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角深测量仪,用于测量角杆与两侧中间杆所构成的角深,包括:

3、外壳,所述外壳包括至少一个角度刻度盘,所述刻度盘上设置有角度刻度以及各角度对应的角深;

4、至少两个对准支臂,各所述对准支臂的一端均转动连接在所述外壳上,各所述对准支臂的转轴与所述角度刻度所在圆弧的圆心相对应,各所述对准支臂的另一端沿所述角度刻度所在圆弧的径向延伸,用于分别对准各个所述中间杆,以测量两所述中间杆和所述角杆形成夹角的角度。

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对准支臂背离所述圆心的端部设置有红外发射构件,所述红外发射构件沿所述对准支臂延伸方向发射红外光。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为半圆盘,所述刻度盘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端面上,各所述对准支臂设置在背离所述刻度盘的端面上。

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的侧壁面上开设有半圆槽,各所述对准支臂设在所述半圆槽中。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各所述对准支臂均转动连接在同一转轴上。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的顶端面上设置有显示构件,所述显示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对准支臂转动后,显示相邻两所述对准支臂之间的角度,以显示所述角度对应的角深。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的顶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校准构件,用于判断所述外壳顶端面的水平状态。

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的顶端面上对应所述圆心还设置有顶点对准构件,用于将所述圆心对准所述角杆。

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的底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用于支撑所述外壳。

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壳的底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红外发射构件电连接的电池。

14、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15、(1)本技术的角深测量仪,包括外壳和至少两个对准支臂。外壳包括至少一个角度刻度盘,刻度盘上设置有角度刻度以及各角度对应的角深。各对准支臂的一端均转动连接在外壳上,各对准支臂的转轴与角度刻度所在圆弧的圆心相对应,各对准支臂的另一端沿角度刻度所在圆弧的径向延伸,用于分别对准各个中间杆,以测量两中间杆和角杆形成夹角的角度。通过该外壳以及对准支臂,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角杆角深测量情况,不仅能够实现对角杆角深的准确测量,还能够显著简化角深测量的实际操作步骤,使得对应角杆能够设置准确数量和位置的拉线,继而确保角杆的受力稳定性。

16、(2)本技术的角深测量仪,在外壳底端面上设置有支撑构件,使得外壳能够稳定位于对应的角深测量高度,进而便于操作人员对外壳姿态的适应性调整。同时,通过在支撑构件和外壳底端面之间设置的诸如球铰结构的水平调整组件,使得外壳能够通过该球铰结构调整其相对支撑构件的姿态,并且结合球冠和球铰槽之间过盈配合,确保外壳在姿态调整之后能够始终稳定维持,进一步地提升了该角深测量机构角深测量的准确性。

17、(3)本技术的角深测量仪,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测量准确,其通过在刻度盘对应圆心位置转动连接的两对准支臂以及对应设置在对准支臂上的红外发射构件,使得两对准支臂能够准确对准角杆两侧的中间杆,使得两对准支臂所形成的夹角角度能够等于该角杆所对应的角深。同时,结合设置在外壳顶端面上的刻度盘,使得对准两中间杆的两对准支臂所形成的夹角角度能够对应由角杆以及两中间杆所形成夹角的角度,并通过设置在刻度盘上的角度对应的角深、显示构件或者旋钮、指针,快速得到各角度所对应的角深,进而准确确定角杆与相邻两中间杆之间的角深。并且,通过设置在外壳顶端面上的水平校准构件和顶点对准构件,使得外壳能够在保持水平的姿态下准确对准中间杆,进一步地使得角深测量仪能够准确检测角杆以及相邻两中间杆的角深,以便于角杆根据角深对应设置准确数量和位置的拉线,确保角杆的受力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使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角深测量仪,用于测量角杆与两侧中间杆所构成的角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对准支臂背离所述圆心的端部设置有红外发射构件,所述红外发射构件沿所述对准支臂延伸方向发射红外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外壳为半圆盘,所述刻度盘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端面上,各所述对准支臂设置在背离所述刻度盘的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外壳的侧壁面上开设有半圆槽,各所述对准支臂设在所述半圆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各所述对准支臂均转动连接在同一转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外壳的顶端面上设置有显示构件,所述显示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对准支臂转动后,显示相邻两所述对准支臂之间的角度,以显示所述角度对应的角深。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外壳的顶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校准构件,用于判断所述外壳顶端面的水平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外壳的顶端面上对应所述圆心还设置有顶点对准构件,用于将所述圆心对准所述角杆。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外壳的底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构件,用于支撑所述外壳。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外壳的底端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红外发射构件电连接的电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角深测量仪,用于测量角杆与两侧中间杆所构成的角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对准支臂背离所述圆心的端部设置有红外发射构件,所述红外发射构件沿所述对准支臂延伸方向发射红外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外壳为半圆盘,所述刻度盘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端面上,各所述对准支臂设置在背离所述刻度盘的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述外壳的侧壁面上开设有半圆槽,各所述对准支臂设在所述半圆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各所述对准支臂均转动连接在同一转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角深测量仪,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庆童圣钧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