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循环抽吸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循环抽吸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2838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包括管路部分和与所述管路部分控制连接的控制部分,所述管路部分包括主管路,所述主管路一端设有抽吸导管接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主管路连通的正压管和负压管,所述正压管和所述负压管分别连接正压源和负压源。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自动检测抽吸导管是否接触血栓,在抽吸导管为接触血栓前保持间隙抽吸,减少血液损失,当接触血栓后立刻开启正负压轮流开闭模式,冲击血栓,便于血栓分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血栓抽吸的,特别是循环抽吸系统的。


技术介绍

1、血栓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于临床上的血栓患者,他们通常表现出家族遗传性、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血栓形成部位异常以及发病年轻化等特点。随着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它已经成为了阻塞或中断血液流动的严重问题。如果血栓等异物在血管中形成栓塞,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致残和死亡。

2、目前的技术通常使用抽吸导管来清除血管中的血栓等异物。这种技术通过将抽吸导管输送到血栓部位,并在抽吸导管的近端施加负压,使血栓等异物沿着导管内腔被排出体外,从而重建血液循环。

3、然而,现有的抽吸导管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机械抽吸装置通常采用连续抽吸的方式,其负压恒定且吸力较小,对于体积较大或粘连力较大的血栓不易被吸出。此外,医生在持续抽吸时如果没有将抽吸导管的作用端靠近血栓部位,可能会导致过多的血液被吸出,从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同时,由于不同时间形成的血栓所需的抽吸力不同,恒压抽吸的效果可能不佳。

4、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抽吸导管技术,以提高对体积较大或粘连力较大的血栓的清除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同时,根据不同时间形成的血栓所需的抽吸力不同,也需要开发出更加智能和高效的抽吸方式。

5、对此,申请人曾在2023年6月9日提出了公开号为cn116585003a,名称为一种循环吸引泵及循环吸引系统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该专利包括一次性阀盒和与所述一次性阀盒可拆卸连接的驱动部分,所述一次性阀盒包括阀盒主体,所述阀盒主体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阀体部、第二阀体部,该专利技术通过用于连接管路的一次性阀盒和用于控制一次性阀盒的驱动部分分体设置,一次性阀盒使用后即可更换,单次使用,更安全卫生,驱动部分能够重复使用,提高安全性,节约使用成本,阀盒主体上设置有第一阀体部、第二阀体部两个阀体部,两个阀体部之间相对独立,两个阀体部可分别连接负压抽吸管路和正压管路,相互配合、交替运行,血栓在高频的负压和正压下分解变小,从而全部被抽吸导管抽吸至血管外,满足各种抽吸需求,能够应对各种顽固血栓。但申请人发现该种结构的吸引系统问题在于其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其无法判断抽吸导管是否接近血栓,从而导致其在血管内输送时需要一直保持抽吸,导致输送过程中血液流失过多,提高手术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循环抽吸系统,自动检测抽吸导管是否接触血栓,在抽吸导管为接触血栓前保持间隙抽吸,减少血液损失,当接触血栓后立刻开启正负压轮流开闭模式,冲击血栓,便于血栓分散。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包括管路部分和与所述管路部分控制连接的控制部分,所述管路部分包括主管路,所述主管路一端设有抽吸导管接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主管路连通的正压管和负压管,所述正压管和所述负压管分别连接正压源和负压源;

3、所述控制部分包括循环控制器,所述管路部分可拆卸的与所述循环控制器连接,所述循环控制器上设有分别用于控制所述正压管开闭的第一开关阀和用于控制所述负压管开闭的第二开关阀,在所述主管路上设有用于监测其内部流体状态的管路传感器,所述管路传感器与所述循环控制器数据通信连接,所述循环控制器采集所述管路传感器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及所述第二开关阀开闭;

4、所述管路传感器监测到所述主管路内流体状态信号未达预设值时,所述循环控制器控制所述正压管上的第一开关阀保持关闭状态、控制所述负压管上的第二开关阀间歇性的开启关闭;当所述管路传感器监测到所述主管路内流体状态信号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循环控制器控制所述正压管上的第一开关阀与所述负压管上的第二开关阀交替开闭。

5、作为优选,所述的负压源包括吸引泵和设于所述吸引泵上的储液罐,所述负压管上远离所述主管路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储液罐连通的管体接口,所述管体接口内设有用于监测所述负压管内部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管体接口上设有分别用于连接所述循环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线,所述信号线至少一端为可拆卸的连接;或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循环控制器上,所述管体接口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之间设有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至少一端为可拆卸的连接。

6、作为优选,所述的管路传感器为用于监测所述主管路内部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或/和用于监测其内部液体流量的流量传感器。

7、作为优选,所述的主管路上设有与其连通的支管,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支管上,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上设有与所述循环控制器数据通信连接的压力通信线,所述压力通信线至少一端为可拆卸的连接。

8、作为优选,所述的正压源为连接于所述正压管上的生理盐水袋。

9、作为优选,所述的主管路的抽吸导管接口端设有与其连通的抽吸延长管,所述抽吸延长管与所述主管路可拆卸连接,所述抽吸延长管上设有用于控制其开闭的手动开关。

10、本专利技术一种循环抽吸系统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管路传感器实时监测主管路内状态,从而根据主管路状态分别控制正压管、负压管开闭,能够在抽吸导管未遇到血栓前保持负压管间歇开闭,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血液损失,减少抽吸导管在血管输送时间对血液的抽吸,减小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在抽吸导管接触血栓的第一时间控制正压管和负压管交替开闭,从而能够反复冲击血栓使逐渐破裂分解变小,使血栓逐渐被抽离血管,便于分解血栓。

11、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包括管路部分和与所述管路部分控制连接的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部分包括主管路(1),所述主管路(1)一端设有抽吸导管接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主管路(1)连通的正压管(2)和负压管(3),所述正压管(2)和所述负压管(3)分别连接正压源和负压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源包括吸引泵(18)和设于所述吸引泵(18)上的储液罐(181),所述负压管(3)上远离所述主管路(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储液罐(181)连通的管体接口(182),所述管体接口(182)内设有用于监测所述负压管(3)内部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管体接口(182)上设有分别用于连接所述循环控制器(16)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线(183),所述信号线(183)至少一端为可拆卸的连接;或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循环控制器(16)上,所述管体接口(182)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之间设有第二连通管(184),所述第二连通管(184)至少一端为可拆卸的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传感器为用于监测所述主管路(1)内部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7)或/和用于监测其内部液体流量的流量传感器(18)。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路(1)上设有与其连通的支管,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7)设于所述支管上,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7)上设有与所述循环控制器(16)数据通信连接的压力通信线(171),所述压力通信线(171)至少一端为可拆卸的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源为连接于所述正压管(2)上的生理盐水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路(1)的抽吸导管接口端设有与其连通的抽吸延长管(19),所述抽吸延长管(19)与所述主管路(1)可拆卸连接,所述抽吸延长管(19)上设有用于控制其开闭的手动开关(19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包括管路部分和与所述管路部分控制连接的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部分包括主管路(1),所述主管路(1)一端设有抽吸导管接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主管路(1)连通的正压管(2)和负压管(3),所述正压管(2)和所述负压管(3)分别连接正压源和负压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抽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源包括吸引泵(18)和设于所述吸引泵(18)上的储液罐(181),所述负压管(3)上远离所述主管路(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储液罐(181)连通的管体接口(182),所述管体接口(182)内设有用于监测所述负压管(3)内部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管体接口(182)上设有分别用于连接所述循环控制器(16)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线(183),所述信号线(183)至少一端为可拆卸的连接;或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循环控制器(16)上,所述管体接口(182)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之间设有第二连通管(184),所述第二连通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峰刘振全孙冰贾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暖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