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1832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9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包括聚氨酯基材层和聚酰胺材料层,聚氨酯基材层两侧均设置有过渡层,聚酰胺材料层位于过渡层背离聚氨酯基材层一侧,聚氨酯基材层沿厚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一内部微孔,过渡层沿厚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二内部微孔。通过设置的聚氨酯基材层与聚酰胺材料层,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聚乙烯基材层和聚氧乙烯外层,具有高化学稳定性(耐氧化腐蚀性强),同时,通过设置相连通的第一内部微孔、第二内部微孔和第三内部微孔,使得锂电池的正负极形成通道,使电解质锂离子通过,进行充放电,应用于锂电池上后锂电池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寿命、高低温充放电倍率和效率,提高了锂电池的综合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尤其涉及一种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


技术介绍

1、锂电池隔膜是具有多孔结构的电绝缘性有机薄膜,是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用来阻隔正负极板,隔绝负电荷分子通过,防止电池内部短路,但必须具有较佳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高低温稳定性等性能。

2、现有技术中,锂电池隔膜主要是聚乙烯基材层和聚氧乙烯外层,二者均无法满足锂电池循环充电时,高电极电位的氧化腐蚀导致锂电池的循环寿命不长;同时二者的机械强度尤其是聚丙烯隔膜严重欠佳致使锂电池的自放电率偏大;另外聚乙烯的高温膨胀收缩系数较大,高低温充放电倍率和效率严重不足。在某些高端应用领域锂电池严重受制约。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

2、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包括聚氨酯基材层和聚酰胺材料层,聚氨酯基材层两侧均设置有过渡层,聚酰胺材料层位于过渡层背离聚氨酯基材层一侧;

4、聚氨酯基材层沿厚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一内部微孔;

5、过渡层沿厚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二内部微孔;

6、聚酰胺材料层沿厚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三内部微孔;

7、对应的第一内部微孔、第二内部微孔和第三内部微孔沿聚氨酯基材层、过渡层或聚酰胺材料层的厚度方向相连通。

8、聚酰胺材料层的厚度为5.2μm-8μm。

9、过渡层厚度为3.5μm-5μm。>

10、聚氨酯基材层厚度为3μm-6μm。

11、第一内部微孔、第二内部微孔和第三内部微孔的孔径大小为0.01μm-0.04μm。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通过设置的聚氨酯基材层与聚酰胺材料层,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聚乙烯基材层和聚氧乙烯外层,具有高化学稳定性(耐氧化腐蚀性强),并且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抗正负极片上的铝铜箔穿刺强度高),高低温膨胀收缩系数低,不易受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使锂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同时,通过设置相连通的第一内部微孔、第二内部微孔和第三内部微孔,使得锂电池的正负极形成通道,使电解质锂离子通过,进行充放电,应用于锂电池上后锂电池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寿命、高低温充放电倍率和效率,提高了锂电池的综合性能。

14、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聚氨酯基材层(1)和聚酰胺材料层(3),所述聚氨酯基材层(1)两侧均设置有过渡层(2),所述聚酰胺材料层(3)位于所述过渡层(2)背离所述聚氨酯基材层(1)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胺材料层(3)的厚度为5.2μm-8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层(2)厚度为3.5μm-5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基材层(1)厚度为3μm-6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部微孔(6)、第二内部微孔(5)和第三内部微孔(4)的孔径大小为0.01μm-0.04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聚氨酯基材层(1)和聚酰胺材料层(3),所述聚氨酯基材层(1)两侧均设置有过渡层(2),所述聚酰胺材料层(3)位于所述过渡层(2)背离所述聚氨酯基材层(1)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层复合锂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胺材料层(3)的厚度为5.2μm-8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雨桐李兴仁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铭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