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1764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8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外壳,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连通有第一进口,下壳体连通有第一出口;中壳体的两侧分别连通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多根热传导元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中壳体的内腔,包括外热管和内衬热管;外热管的一端与上壳体的内腔连通,另一端与下壳体的内腔连通;其中,内衬热管可滑动嵌入外热管内,内衬热管的顶端伸出外热管;内衬热管的顶端周侧设有限位部,适于限位内衬热管在外热管内向下滑动。解决了现有的换热器难以进行清理,影响维护清理效率,维护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具体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1、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

2、现有的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换热器最为余热回收的设备,换热器作为一种热转换回收技术,其工作基本原理为:采用热管作为一种传热元件,利用其热传导原理,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热传递到热源外,再与冷介质进行热量转换的技术。

3、现有的换热器中,通常包括换热管和壳体,热介质在换热管内流通与在换热管外部流通的冷介质进行热交换,而热介质长时间在换热管内流通容易导致物料或者粉尘在换热管内沉淀堆积,以污染换热管,而换热管被安置在换热器内,难以进行清理,影响维护清理效率,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换热器难以进行清理,影响维护清理效率,维护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2、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3、外壳,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连通有第一进口,所述下壳体连通有第一出口;所述中壳体的两侧分别连通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

4、多根热传导元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中壳体的内腔,包括外热管和内衬热管;所述外热管的一端与所述上壳体的内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的内腔连通;其中,所述内衬热管可滑动嵌入所述外热管内,所述内衬热管的顶端伸出所述外热管。

5、可选地,所述内衬热管的顶端周侧设有限位部,适于限位所述内衬热管在所述外热管内向下滑动。

6、可选地,所述限位部为限位环。

7、可选地,所述内衬热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外热管的长度;

8、和/或,所述外热管的内侧壁与所述内衬热管的外侧壁密封贴合。

9、可选地,所述下壳体设有至少一个检修口,所述检修口连接有密封件。

10、可选地,所述密封件为快装盲板,所述检修口通过卡箍与所述快装盲板连接。

11、可选地,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中壳体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中壳体可拆卸式连接。

12、可选地,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均通过多组吊环法兰组件与所述中壳体连接。

13、可选地,所述吊环法兰组件包括吊环螺栓和吊环螺母;所述吊环螺栓的一端与所述中壳体的侧壁铰接,另一端螺纹连接有所述吊环螺母;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周侧对应所述吊环螺栓开设有吊环式法兰口。

14、可选地,所述第一进口设有第一法兰接头;

15、和/或,所述第一出口设有第二法兰接头;

16、和/或,所述第二进口设有第三法兰接头;

17、和/或,所述第二出口设有第四法兰接头。

18、和/或,所述内衬热管的材质为不锈钢。

19、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0、本技术中,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第一进口连接外部输送管道并输入热介质,热介质通过第一进口进入上壳体的内腔,接着沿热传导元件进入到下壳体的内腔,接着从下壳体上的第一出口输出到外部输送管道,与此同时,第二进口连接外部输送管道并输入冷介质,冷介质从第二进口进入到中壳体的内腔,与经过热传导元件的热介质完成热交换后从第二出口输出到外部输送管道,从而完成冷介质和热介质的热交换过程,当完成热交换需要对热传导元件进行清洗或者维护时,由于内衬热管可滑动嵌入外热管内,将连接在第一进口的外部输送管道打开,只需要通过第一进口将内衬热管从外热管内抽出,单独进行更换或者完成清洗,方便快捷,再将清洗或更换后的内衬热管插入外热管内,完成维护,通过内衬热管和外热管的可分离式设置,在保证余热转换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维护效率,降低设备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热管(9)的顶端周侧设有限位部(10),适于限位所述内衬热管(9)在所述外热管(8)内向下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0)为限位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热管(9)的长度大于所述外热管(8)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3)设有至少一个检修口(11),所述检修口(11)连接有密封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快装盲板,所述检修口(11)通过卡箍(12)与所述快装盲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中壳体(2)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下壳体(3)与所述中壳体(2)可拆卸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3)均通过多组吊环法兰组件与所述中壳体(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环法兰组件包括吊环螺栓(13)和吊环螺母(14);所述吊环螺栓(13)的一端与所述中壳体(2)的侧壁铰接,另一端螺纹连接有所述吊环螺母(14);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3)的周侧对应所述吊环螺栓(13)开设有吊环式法兰口(1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4)设有第一法兰接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热管(9)的顶端周侧设有限位部(10),适于限位所述内衬热管(9)在所述外热管(8)内向下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0)为限位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热管(9)的长度大于所述外热管(8)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3)设有至少一个检修口(11),所述检修口(11)连接有密封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快装盲板,所述检修口(11)通过卡箍(12)与所述快装盲板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晋逸彭建林孙铭远时张杰陈建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曼恩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