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内触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1422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同轴缆线连接器的内触头装置。包括内触头,通过支承绝缘部同轴地支承在连接器的连接器孔内;多个齿状部,从内触头的中心部分延伸,所述齿状部从内触头的纵向轴线向外成角度地设置和/或设置有肩部;具有斜坡孔的偏压绝缘部,该偏压绝缘部保持在连接器孔内并接触所述齿状部的缆线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同轴缆线的连接器。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内导体触头装置,其具有改进的内导体尺寸变化容量(dimensional variance capacity )、组装特性和电性能。
技术介绍
同轴连接器的内导体触头与同轴缆线的内导体联接。内导体触头被连接 器主体和/或连接器主体与同轴缆线外导体之间的机械连接器围绕,通常,该 内导体触头形成有多个弹簧指状件,当在连接器和缆线互连期间内导体插入 在所述弹簧指状件之间时,该弹簧指状件向内偏压以便牢固地抓握内导体的 外直径。除非弹簧指状件尺寸较大(为得到的连接器带来阻抗不连续性),弹簧 指状件独自设置有强度特性有限的与内导体的互连部。此外,随着弹簧指状 件向内偏压增加以获得相应更强的与内导体的互连部,组装变得越发困难。 并且,高偏压弹簧指状件增加了弹簧指状件在插入期间刮伤内导体的几率, 这增加无源互调(PIM)失真的产生几率。如本申请那样,2008年2月26日授予Vaccaro、由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所有的题为 Coaxial Connector Including Clamping Ramps and Associated Method的美国专利7335059 ^L露了 一种连接器,其并入有沿连 接器纵轴线可移动的绝缘部,该绝缘部具有外直径和内直径,该外直径成形 为辅助外导体的扩口部(flaring),该内直径成形为楔形表面以逐渐配合内触 头弹簧指状件的缆线端,随着内导体在连接器组装期间插入在弹簧指状件之间,该绝缘部使内导体逐渐向内压靠该弹簧指状件。当组装好时,绝缘部在 弹簧指状件上提供向内的偏压以及将内触头对内导体互连部的改善的支承。同轴缆线和连接器行业内的竟争正聚焦于改善电性能以及减小制造、材 料和安装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的方法和设备。 附图说明在此并入且作为本说明书 一部分的附图与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具体实施 方式一起阐释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同样的 附图标记用作相同的特征或元件,且可能不在其出现的所有附图中进行详细 描述。图l是成角度的连接器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缆线端示意图,其示出了 直角连接器构造。图2是图1的沿L-L线的示意剖切侧视图。图3是图2的内触头的示意成角度等轴一见图。图4是图3的示意性缆线端^L图。图5是图4的沿E-E线的示意剖切侧视图。图6是图5的F区域的放大视图。图7是图2的M区域的放大视图。图8是图2的示意性视图,具有同轴缆线安装在连接器上。 图9是图8的H区域的放大3见图。 图10是图9的J区域的放大3见图。图ll是替换的连接器实施例的示意剖切侧视图,其安装有同轴缆线。 图12是图11的C区域的》文大#见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连接器端1和缆线端3每个在此都用作侧部识别件,用于连接器5的沿 在缆线连接器和连接器接口之间通过连接器5的路径的各元件,以提供对于 所述元件特征的位置参照和元件间接触表面划分。分析现有技术的内触头7的构造,专利技术人意识到可移动绝缘部作为用于 内触头的偏压机构的多个缺陷。不同材料、产品线(productrun)和/或制造 者制成的外导体的尺寸差异非常明显。并且,应用于外导体的扩口部的形状 取决于所用的特定扩口 (flare)工具和施加的扩口 (flaring)力。由于这些 变化差异范围较大,当连接器被组装时,可移动绝缘部的最终纵向位置变化明显,这导致弹簧指状件在内导体上的向内偏压的程度变化。向内偏压的程 度变化不可接受地改变弹簧指状件和内导体之间的互连的特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内触头7装置具有缆线端偏压绝缘部9,其优选地纵向静 止,但其提供逐渐变化的(graduated)插入力特性并对变化的内导体尺寸进 行补偿。如图1和2所示,内触头7通过支承绝缘部13同轴地支承在连接器5 的连接器孔ll内。如图3-6所示,内触头7的弹簧笼15从内触头7的中心 部分17朝向缆线端3延伸,且该弹簧笼敞开到缆线端3,以便接收内导体 19。弹簧笼15通过多个弹簧指状部或齿状部21形成,所述弹簧指状部或齿 状部围绕内触头7的外直径排列,彼此通过槽( 一个或多个)23限定和间隔 开。如图7最佳地显示,形成有大体为锥形斜坡孔25的偏压绝缘部9例如 从缆线端3可插入到连接器孔11中,以配合弹簧笼15并随着齿状部( 一个 或多个)21的缆线端3逐渐配合斜坡孔25而将该弹簧笼向内偏压。偏压绝 缘部9安放于连接器孔11内,例如经由压配合而保持在位。替换地,可以 使用卡扣保持机构,诸如配合到槽口中的凸片和/或偏压绝缘部9外直径的环 状突出部27,其中,该突出部与形成在连接器孔11的侧壁31中的环状沟槽 29匹配并保持在该沟槽内。如图3-6最佳地所示,向内突出的台阶部或肩部31可在从中心部分17 延伸的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之间的过渡部16处形成在弹簧笼15的内直 径侧壁上,且引导表面33优选地从每个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的缆线端 3向内间隔开。肩部33和/或过渡部16的纵向位置例如可以在齿状部( 一个 或多个)21的纵向长度的中间的三分之一内。在过渡部16以及肩部31 (如 果有的话)的缆线端3侧处的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的部分可以从内触头 7的纵向轴线向外成角度地设置。当安放于连接器孔11内时,偏压绝缘部9使弹簧笼15的齿状部( 一个 或多个)21向内弯折(swage ),如图7最佳地所示。由于在偏压绝缘部9安装到连接器孔11期间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 被弯折,在齿状部( 一个或多个)21上执行传统弯折制造步骤的时间和费用 净皮消除。优选地,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的弯折位置形成弹簧笼腔室,该腔室 在缆线端3和肩部31之间具有的内直径比肩部31的内直径大且朝向肩部31逐渐减小。逐渐减小的内直径形成随着内导体19插入在弹簧笼15内时用于 内导体19的引导表面33。在没有肩部31的情况下,内直径减小直到到达在 引导表面33的端部处的过渡部。如图8-10所示,在内导体19插入到弹簧笼15期间,内导体19被引导 表面33引导和对中。随着内导体沿引导表面33移动接近肩部31,插入阻力 逐渐增加,而不是与弹簧笼15的端部邻接并需要充分的插入力以移过触头 的第一点。引导表面33的渐变特性还使得实现未倒角内导体19的插入具有 减少的粘着,从而简化缆线制备要求。由于所需的插入力的逐渐增加,内导 体19沿整个插入长度被齿状部( 一个或多个)21的刮伤可以被减少,由此 减小产生与PIM失真相关的金属刮削(一个或多个)的可能性。为了安放在肩部31下,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还向外挠曲,抵靠齿 状部( 一个或多个)21到内触头中心部分17的连接和在被斜坡孔25弯折的 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的缆线端3之间弯曲。在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 的两端部之间的挠曲形成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在两点之间的弓形弯曲, 而不是传统的从一个枢转点的偏转。从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的缆线端3 向内间隔开的肩部31的位置使得弓形弯曲随两点效应一起发生,而不是仅 仅直接作用在齿状部(一个或多个)21的缆线端3上。与齿状部偏转仅从单点发生的传统构造相比,弓形弯曲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同轴缆线连接器的内触头装置,包括: 内触头,通过支承绝缘部同轴地支承在连接器的连接器孔内; 多个齿状部,从内触头的中心部分延伸,所述齿状部从内触头的纵向轴线向外成角度地设置; 具有斜坡孔的偏压绝缘部,该偏压绝缘部保 持在连接器孔内; 所述齿状部的缆线端接触斜坡孔。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8-7-28 12/181,0221、一种用于同轴缆线连接器的内触头装置,包括内触头,通过支承绝缘部同轴地支承在连接器的连接器孔内;多个齿状部,从内触头的中心部分延伸,所述齿状部从内触头的纵向轴线向外成角度地设置;具有斜坡孔的偏压绝缘部,该偏压绝缘部保持在连接器孔内;所述齿状部的缆线端接触斜坡孔。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在齿状部(一个或多个)的内表 面上的肩部,所述肩部通过引导表面与所述齿状部的缆线端间隔开。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斜坡孔沿从缆线端侧向连接 器端侧的方向具有逐渐增加的直径。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齿状部的向外角度在与所述 齿状部的连接器端间隔开的位置处开始。5、 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杰弗里佩因特詹姆斯沃洛斯
申请(专利权)人:北卡罗来纳康姆斯科普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