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1186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大坝施工领域;过渡坝从迎水面到背水面依次设有第一堆石部、第一过渡部、第一反滤部、粘土部、第二过渡部、第二堆石部;所述粘土部位于过渡坝中部;所述粘土部中部设有竖直的第二反滤部;所述第二反滤部底部与第二过渡部底部之间铺设有水平的第三反滤部;所述第一堆石部、第一过渡部、第一反滤部、第二过渡部、第二堆石部均为斜向铺设。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没有提出从均质土坝向心墙坝过渡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坝施工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过渡坝是从均质土坝向心墙坝过渡的一种坝型;在从均质土坝向心墙坝过渡的过程中,过渡坝的结构材料在发生变化,结构材料具有多样性、渐变性。同时,筑坝的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碾压参数均不同,因此,如何以最科学的施工工序有效完成各种筑坝材料的有效衔接,并确保筑坝施工的周期与质量,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2、在现有的土石坝施工工艺中,存在有创建土石坝bim三维模型的情况;但是,尚未出现基于civil 3d平台创建过渡坝bim模型、获取过渡坝三维实体分层模型与三维坐标集的情况;传统的二维设计图纸难以应对在三维空间方向上结构尺寸变化、多种结构材料变换的难题,进而容易出现施工测量定位与结构体型验收的错误。因此,有必要基于civil3d平台来创建过渡坝bim模型。

3、在传统的土石坝施工中,土石坝通常是单一类型的坝,很少出现在较小空间范围内实现多种土石结构材料的变换、三维空间结构尺寸渐变的情况,所以也没有提出从均质土坝向心墙坝过渡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

4、基于上述原因,提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没有提出从均质土坝向心墙坝过渡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过渡坝从迎水面到背水面依次设有第一堆石部、第一过渡部、第一反滤部、粘土部、第二过渡部、第二堆石部;所述粘土部位于过渡坝中部;所述粘土部中部设有竖直的第二反滤部;所述第二反滤部底部与第二过渡部底部之间铺设有水平的第三反滤部;所述第一堆石部、第一过渡部、第一反滤部、第二过渡部、第二堆石部均为斜向铺设。

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堆石部的中上部在迎水面留有凹槽,所述凹槽被抛石部充满;迎水面由抛石部及其下部的第一堆石部组成。

4、进一步的,过渡坝坝顶由第一过渡部的顶部、第一反滤部的顶部、粘土部的顶部、第二过渡部的顶部共同组成;所述过渡坝坝顶上方水平铺设有路面层。

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步骤1:封闭过渡坝的岩石建基面;

7、步骤2:过渡坝的底层施工:

8、2.1在岩石建基面上将各种部位的边界进行放样与标记;

9、2.2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铺设底层的粘土部;

10、2.3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铺设底层水平的第三反滤部;

11、2.4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铺设斜向的第一反滤部;

12、2.5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铺设第一堆石部、第二堆石部;第一堆石部与第一反滤部之间、第二堆石部与第三反滤部之间均留有“u型沟槽”;

13、2.6将第一过渡部卸在第一堆石部与第一反滤部之间的“u型沟槽”中;将第二过渡部卸在第二堆石部与第三反滤部之间的“u型沟槽”中;

14、步骤3:过渡坝的中上层施工:

15、3.1测量验收上一次的部位边界是否正确,在验收合格后,对过渡坝的中上层部位边界进行放样与标记;

16、3.2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施工竖直的第二反滤部;

17、3.3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摊铺与竖直的第二反滤部相同厚度的粘土部;

18、3.4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铺设斜向的第一反滤部;

19、3.5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铺设第一堆石部、第二堆石部;第一堆石部与第一反滤部之间、第二堆石部与粘土部之间均留有“u型沟槽”;

20、3.6将第一过渡部卸在第一堆石部与第一反滤部之间的“u型沟槽”中;将第二过渡部卸在第二堆石部与粘土部之间的“u型沟槽”中;

21、3.7按以上施工工序循环,施工至坝顶。

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堆石部的中上部在迎水面留有凹槽,所述凹槽被抛石部充满;迎水面由抛石部及其下部的第一堆石部组成;在过渡坝的中上层施工中,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铺设第一堆石部时,在迎水面预留出凹槽,再在凹槽处填满抛石部;抛石部施工完成后,抛石部及其下部的第一堆石部共同组成过渡坝的迎水面。

23、进一步的,过渡坝坝顶由第一过渡部的顶部、第一反滤部的顶部、粘土部的顶部、第二过渡部的顶部共同组成;所述过渡坝坝顶上方水平铺设有路面层;在过渡坝的中上层施工中,第一过渡部的顶部、第一反滤部的顶部、粘土部的顶部、第二过渡部的顶部共同组成了过渡坝的坝顶;坝顶施工完成后,在其上方再铺设路面层。

24、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反滤部、第二反滤部、第三反滤部在运至施工作业面之前,提前洒水焖料,装车前使用装载机提前翻料;第一堆石部、第二堆石部在装运时,使用液压反铲选料。

25、进一步的,在过渡坝施工前对过渡坝的各种材料进行一系列的碾压试验。

26、进一步的,过渡坝施工中,按纵向5m断面来测量过渡坝坡脚、边坡与坝顶,确保过渡坝的体型满足设计要求。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

28、1.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没有提出从均质土坝向心墙坝过渡的过渡坝及其施工方法的问题。

29、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过渡坝各种材料特性的研究,提出基于成品保护、材料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原则的过渡坝底层与中上层施工工序, 整体提升了过渡坝的施工质量。

30、3.本专利技术基于过渡坝反滤料、过渡料、堆石料容易出现离析现象的情况,改进了备料与上料工艺,解决了材料离析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其特征在于:过渡坝从迎水面到背水面依次设有第一堆石部(4)、第一过渡部(3)、第一反滤部(2)、粘土部(1)、第二过渡部(3a)、第二堆石部(4a);所述粘土部(1)位于过渡坝中部;所述粘土部(1)中部设有竖直的第二反滤部(2a);所述第二反滤部(2a)底部与第二过渡部(3a)底部之间铺设有水平的第三反滤部(2b);所述第一堆石部(4)、第一过渡部(3)、第一反滤部(2)、第二过渡部(3a)、第二堆石部(4a)均为斜向铺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堆石部(4)的中上部在迎水面留有凹槽,所述凹槽被抛石部(5)充满;迎水面由抛石部(5)及其下部的第一堆石部(4)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其特征在于:过渡坝坝顶由第一过渡部(3)的顶部、第一反滤部(2)的顶部、粘土部(1)的顶部、第二过渡部(3a)的顶部共同组成;所述过渡坝坝顶上方水平铺设有路面层(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渡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堆石部(4)的中上部在迎水面留有凹槽,所述凹槽被抛石部(5)充满;迎水面由抛石部(5)及其下部的第一堆石部(4)组成;在过渡坝的中上层施工中,根据标记出的部位边界铺设第一堆石部(4)时,在迎水面预留出凹槽,再在凹槽处填满抛石部(5);抛石部(5)施工完成后,抛石部(5)及其下部的第一堆石部(4)共同组成过渡坝的迎水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渡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过渡坝坝顶由第一过渡部(3)的顶部、第一反滤部(2)的顶部、粘土部(1)的顶部、第二过渡部(3a)的顶部共同组成;所述过渡坝坝顶上方水平铺设有路面层(6);在过渡坝的中上层施工中,第一过渡部(3)的顶部、第一反滤部(2)的顶部、粘土部(1)的顶部、第二过渡部(3a)的顶部共同组成了过渡坝的坝顶;坝顶施工完成后,在其上方再铺设路面层(6)。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渡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反滤部(2)、第二反滤部(2a)、第三反滤部(2b)在运至施工作业面之前,提前洒水焖料,装车前使用装载机提前翻料;第一堆石部(4)、第二堆石部(4a)在装运时,使用液压反铲选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渡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过渡坝施工前对过渡坝的各种材料进行一系列的碾压试验。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渡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过渡坝施工中,按纵向5m断面来测量过渡坝坡脚、边坡与坝顶,确保过渡坝的体型满足设计要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其特征在于:过渡坝从迎水面到背水面依次设有第一堆石部(4)、第一过渡部(3)、第一反滤部(2)、粘土部(1)、第二过渡部(3a)、第二堆石部(4a);所述粘土部(1)位于过渡坝中部;所述粘土部(1)中部设有竖直的第二反滤部(2a);所述第二反滤部(2a)底部与第二过渡部(3a)底部之间铺设有水平的第三反滤部(2b);所述第一堆石部(4)、第一过渡部(3)、第一反滤部(2)、第二过渡部(3a)、第二堆石部(4a)均为斜向铺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堆石部(4)的中上部在迎水面留有凹槽,所述凹槽被抛石部(5)充满;迎水面由抛石部(5)及其下部的第一堆石部(4)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过渡坝,其特征在于:过渡坝坝顶由第一过渡部(3)的顶部、第一反滤部(2)的顶部、粘土部(1)的顶部、第二过渡部(3a)的顶部共同组成;所述过渡坝坝顶上方水平铺设有路面层(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渡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堆石部(4)的中上部在迎水面留有凹槽,所述凹槽被抛石部(5)充满;迎水面由抛石部(5)及其下部的第一堆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建威刘冠男高垄王显平后兵韩程陶勇饶富强孟维川许天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