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触控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触控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0888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0
本申请涉及触控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触控显示基板包括基底、触控电路层、显示驱动层,触控电路层包括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位置,将触控线路层集成于显示基板内,避免了传统触控板制作与贴合的复杂工艺。电磁触控层直接嵌入显示基板,降低了模组重量和厚度,符合轻薄化需求,减少材料浪费和生产成本。通过精确、简化方式布局触控线,降低触控电路的设计与制造的难度,通过对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进行通用化制造工艺,仅调整导电通孔位置,即可灵活形成多样触控图案,无需定制不同显示层的触控线路结构,优化设计方案,拓展技术应用领域和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显示,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目前,显示
广泛采用的tft背板驱动技术主要是1t2c架构,显示机制属于电压驱动类型,其核心结构由tft背板和fpl膜片组成,fpl膜片内部的微胶囊或微杯结构,通过tft背板提供的电场驱动,将颜色粒子推送到膜片表面,从而达到显示效果。至于触控技术,电子纸普遍采用电磁式触控方案,这种方案在阅读器和显示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模组设计的角度看,电磁式触控方案采用触控板、电子纸tft背板和电子纸膜片相结合的形式,构成完整的触控与显示模组。然而,这种组合方式存在两大问题,首先,触控板需要贴合在电子纸tft背板的背面,这对贴合工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制造难度和成本;其次,由于整个模组的厚度和重量增加,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可能会带来不便和不满。在当前以轻薄为主流的消费市场中,这显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电子纸显示和触控解决方案。通过优化设计和技术创新,旨在解决现有模组结构中的不足,实现更轻薄、更高效的电子纸显示和触控体验。从而有力推动电子纸技术的发展,满足市场对于高性能、高可靠性产品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基板,其将触控线路层直接集成至显示基板,从而降低显示模组的厚度以及重量,同时还能够减少设计的复杂程度。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触控显示基板包括基底、触控电路层、显示驱动层,触控电路层设置在基底上,显示驱动层设置在触控电路层上;

2、触控电路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线、第一绝缘膜层、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线、第一导电通孔以及第二绝缘膜层,第一触控线形成在基底上,第一绝缘膜层形成在包括第一触控线的衬底基板上,第二触控线形成在第一绝缘膜层上,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位置;

3、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在投影面上互相垂直,第一导电通孔形成在第一绝缘膜层中,位于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在水平投影上的相交位置处,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通过导电通孔电连接从而组成触控线圈。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的数量为多个且互相平行,每个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分别用于形成不同的触控线圈,第一导电通孔形成在组成一个触控线圈对应的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的相交位置处。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线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方向上的像素的尺寸,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线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方向上的像素的尺寸。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驱动层形成在第二绝缘膜层上,包括驱动薄膜晶体管结构、像素电极、第三绝缘层以及遮光层,遮光层形成在第三绝缘保护层上。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绝缘膜层为钝化平坦层,第二绝缘膜层上进一步包括第一绝缘保护层,第一绝缘保护层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二绝缘膜层的介电常数。

8、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9、提供基底,在基底上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线;

10、在形成有第一触控线的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一绝缘膜层;

11、在第一绝缘膜层中形成第一导电通孔;

12、在第一绝缘膜层上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线;

13、在包括第二触控线的第一绝缘膜层上形成第二绝缘膜层;

14、在第二绝缘膜层上形成显示驱动层;

15、其中,第一导电通孔位于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在水平投影上的相交位置处,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通过第一导电通孔电连接从而组成触控线圈。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的数量为多个且互相平行,每个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分别用于形成不同的触控线圈,第一导电通孔形成在组成一个触控线圈对应的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的相交位置处,形成第一绝缘膜层之前还包括将第一触控线分段,形成第二绝缘膜层之前还包括将第二触控线分段。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显示驱动层的步骤包括形成驱动薄膜晶体管结构、像素电极、第三绝缘层以及遮光层,遮光层形成在第三绝缘保护层上。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显示驱动层之前还包括在第二绝缘膜层上形成第一绝缘保护层,第一绝缘保护层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二绝缘膜层的介电常数。

19、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触控显示基板。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集成触控线路层于显示基板之内,不采用传统的分开制作触控板的方式,从而规避触控板与电子纸tft背板贴合时的复杂工艺问题。此外,通过将电磁触控层直接形成在显示基板内,不仅降低了电磁触控显示模组的重量和厚度,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消费品对于轻薄化的追求,而且有效避免了电磁板材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更进一步地,通过在垂直方向上精确控制触控线的布局,简化了触控电路层的设计与制造流程。由于制造第一触控线和第二触控线的工艺步骤通用化,仅需通过调整导电通孔的位置,即可灵活形成多样化的触控图案,无需针对不同显示层定制不同的触控线路结构,并且不需要设计复杂的图案形成方案。优化设计方案的同时,还极大地拓展了该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场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100)、触控电路层(200)、显示驱动层(300),所述触控电路层(200)设置在所述基底(100)上,所述显示驱动层(300)设置在所述触控电路层(20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和所述第二触控线(240)的数量为多个且互相平行,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和所述第二触控线(240)分别用于形成不同的触控线圈,所述第一导电通孔(230)形成在组成一个触控线圈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和所述第二触控线(240)的相交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触控线(21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方向上的像素(500)的尺寸,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线(24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方向上的像素(500)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驱动层(300)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上,包括驱动薄膜晶体管结构、像素电极(320)、第三绝缘层(330)以及遮光层(340),所述遮光层(340)形成在所述第三绝缘保护层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为钝化平坦层,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上进一步包括第一绝缘保护层(260),所述第一绝缘保护层(260)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的介电常数。

6.一种触控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和所述第二触控线(240)的数量为多个且互相平行,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和所述第二触控线(240)分别用于形成不同的触控线圈,所述第一导电通孔(230)形成在组成一个触控线圈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和所述第二触控线(240)的相交位置处,形成所述第一绝缘膜层(220)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分段,形成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第二触控线(240)分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显示驱动层(300)的步骤包括形成驱动薄膜晶体管结构、像素电极(320)、第三绝缘层(330)以及遮光层(340),所述遮光层(340)形成在所述第三绝缘保护层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显示驱动层(300)之前还包括在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上形成第一绝缘保护层(260),所述第一绝缘保护层(260)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的介电常数。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100)、触控电路层(200)、显示驱动层(300),所述触控电路层(200)设置在所述基底(100)上,所述显示驱动层(300)设置在所述触控电路层(20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和所述第二触控线(240)的数量为多个且互相平行,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和所述第二触控线(240)分别用于形成不同的触控线圈,所述第一导电通孔(230)形成在组成一个触控线圈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线(210)和所述第二触控线(240)的相交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触控线(21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方向上的像素(500)的尺寸,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线(240)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方向上的像素(500)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驱动层(300)形成在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上,包括驱动薄膜晶体管结构、像素电极(320)、第三绝缘层(330)以及遮光层(340),所述遮光层(340)形成在所述第三绝缘保护层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为钝化平坦层,所述第二绝缘膜层(250)上进一步包括第一绝缘保护层(260),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圆龙穆欣炬马中生高裕弟
申请(专利权)人:义乌清越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