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继电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继电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186926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及其制备方法。该继电器包括:外壳、用以实现负载通断的主体组件和消音垫组;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设有固定区,所述主体组件通过所述固定区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消音垫组位于所述外壳内、且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的至少部分区域。该继电器通过优化自身结构,可以降低自继电器内部传输至外侧的噪声,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控制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高压直流继电器作为一种特殊的继电器,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中,以对电池充放电进行开关控制。

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线圈驱动通电,动铁芯变成电磁铁,快速与轭铁板或静铁芯相吸。动铁芯与轭铁板或静铁芯之间的间隙称为磁间隙,该磁间隙越小,吸力越大。在整个上电过程中,动铁芯的加速度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大,导致最终的冲量很大,从而会引发比较大的“闭合噪声”。

3、而继电器在断开前处于触点、铁芯完全闭合状态,大弹簧被压缩超程用于提供触点压力,小弹簧也被压缩,用于提供触点分断力。此时,两个弹簧均被压缩,存储了弹簧的势能。如果继电器线圈驱动端接收到断电指令,弹簧存储的能量将转化为整个驱动杆组件的动能,从而实现继电器触点分离,直到驱动杆组件撞击到轭铁板(或其它止位件),整个运动才终止。由于能量较大,驱动杆组件与轭铁板的撞击力度很大(或其它止位件),导致继电器在这个过程产生的“释放噪音”很大。或者,在继电器的通断过程中,可能还有其它零部件发生相互碰撞,产生噪声。

4、然而,一般汽车需要考虑到乘客的开车低噪体验,要求继电器的开关动作的声音足够小,噪声低于60db,以免给用户带来噪声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及其制备方法,该继电器通过优化自身结构,可以降低闭合动作和释放动作产生的噪声传输至继电器外侧,提升用户体验。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外壳、用以实现负载通断的主体组件和消音垫组;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设有固定区,所述主体组件通过所述固定区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消音垫组位于所述外壳内、且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的至少部分区域。

3、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至少部分所述固定区内设有所述消音垫组。

4、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区内设有胶层。

5、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与所述消音垫组为一体成型式结构,且所述消音垫组与所述主体组件通过所述胶层粘接。

6、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与所述消音垫组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主体组件与所述消音垫组通过所述胶层粘接,所述外壳与所述消音垫组通过所述胶层粘接。

7、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设有显露孔;

8、所述主体组件具有主体部和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凸出于所述主体部表面、且部分置于与其对应的所述显露孔内。

9、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消音垫组包括第一消音垫,所述第一消音垫位于所述外壳设置所述显露孔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一消音垫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设有开口,所述凸出部置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开口内、并经所述开口探入所述显露孔。

10、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消音垫还包括用于挡胶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本体部、并延伸至所述显露孔的侧壁与所述凸出部之间。

11、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消音垫在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所述凸出部的侧壁以及所述主体部形成第一存胶空间,所述第一存胶空间内用于填充所述胶层。

12、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消音垫在围绕所述凸出部位置设有导向斜面;沿所述凸出部靠近所述显露孔方向,所述导向斜面与所述凸出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13、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消音垫还包括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同侧,且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背向所述凸出部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延伸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存胶空间。

14、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外壳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内壁抵接。

15、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消音垫还包括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位于所述本体部背向所述外壳设置所述显露孔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延伸部抵接所述主体部的外壁。

16、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消音垫设有避让部。

17、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避让部为避让通孔。

18、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避让部为避让凹槽,所述避让凹槽自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主体部一侧表面向背离所述主体部方向凹陷。

19、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本体部背离所述主体部一侧,所述本体部在对应所述避让凹槽位置形成凸起结构,且所述凸起结构上设有凸筋。

20、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消音垫包括多个子垫片,多个所述子垫片间隔设置。

21、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消音垫组包括第二消音垫,所述第二消音垫位于所述主体部引出所述凸出部的相对另一侧与所述外壳之间。

22、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消音垫朝向和/或背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设有存胶槽。

23、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消音垫组包括第三消音垫,所述第三消音垫位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与所述主体组件的侧壁之间。

24、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体组件包括密封单元,所述密封单元包括绝缘罩、静触头、动触片和弹性件,所述静触头形成所述凸出部,其中,所述动触片置于所述绝缘罩内,其两端能够相对所述静触头移动,以接触或分离所述静触头;所述静触头相对所述绝缘罩固定,且所述静触头背向所述动触片的一侧探出至所述绝缘罩外侧、并被所述显露孔露出;所述弹性件置于所述动触片背向所述静触头一侧,用以为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头的接触提供压力。

25、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单元还包括推动杆模块,所述推动杆模块包括支架、支撑座和杆部,所述支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动触片一侧,所述弹性件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动触片之间;所述杆部用于驱动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头的接触与分离,所述杆部的轴向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座,且沿所述杆部的轴向,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支撑座背向所述杆部一侧。

26、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电磁铁单元,所述电磁铁单元用于驱动所述杆部进行往复运动,以使所述动触片随动于杆部。

2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外壳内装配主体组件和消音垫组,所述在外壳内装配主体组件和消音垫组的方法包括:

28、将所述消音垫组置于所述主体组件与所述外壳之间的至少部分区域;

29、通过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的固定区将所述主体组件固定于所述外壳内。

30、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通过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的固定区将所述主体组件固定于所述外壳内的方法,包括:

31、在所述主体组件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固定区内点胶,通过固化后的胶层粘接所述主体组件与所述外壳。

32、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至少部分所述固定区内设有所述消音垫组。

33、根据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主体组件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固定区内点胶,通过固化后的胶层粘接所述主体组件与所述外壳的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用以实现负载通断的主体组件和消音垫组;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设有固定区,所述主体组件通过所述固定区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消音垫组位于所述外壳内、且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的至少部分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固定区内设有所述消音垫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区内设有胶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消音垫组为一体成型式结构,且所述消音垫组与所述主体组件通过所述胶层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消音垫组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主体组件与所述消音垫组通过所述胶层粘接,所述外壳与所述消音垫组通过所述胶层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显露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垫组包括第一消音垫,所述第一消音垫位于所述外壳设置所述显露孔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一消音垫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设有开口,所述凸出部置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开口内、并经所述开口探入所述显露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还包括用于挡胶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本体部、并延伸至所述显露孔的侧壁与所述凸出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在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所述凸出部的侧壁以及所述主体部形成第一存胶空间,所述第一存胶空间内用于填充所述胶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在围绕所述凸出部位置设有导向斜面;沿所述凸出部靠近所述显露孔方向,所述导向斜面与所述凸出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还包括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同侧,且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背向所述凸出部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延伸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存胶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外壳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内壁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还包括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位于所述本体部背向所述外壳设置所述显露孔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延伸部抵接所述主体部的外壁。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设有避让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为避让通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为避让凹槽,所述避让凹槽自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主体部一侧表面向背离所述主体部方向凹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部背离所述主体部一侧,所述本体部在对应所述避让凹槽位置形成凸起结构,且所述凸起结构上设有凸筋。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包括多个子垫片,多个所述子垫片间隔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6-18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垫组包括第二消音垫,所述第二消音垫位于所述主体部引出所述凸出部的相对另一侧与所述外壳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音垫朝向和/或背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设有存胶槽。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垫组包括第三消音垫,所述第三消音垫位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与所述主体组件的侧壁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6-18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组件包括密封单元,所述密封单元包括绝缘罩、静触头、动触片和弹性件,所述静触头形成所述凸出部,其中,所述动触片置于所述绝缘罩内,其两端能够相对所述静触头移动,以接触或分离所述静触头;所述静触头相对所述绝缘罩固定,且所述静触头背向所述动触片的一侧探出至所述绝缘罩外侧、并被所述显露孔露出;所述弹性件置于所述动触片背向所述静触头一侧,用以为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头的接触提供压力。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单元还包括推动杆模块,所述推动杆模块包括支架、支撑座和杆部,所述支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动触片一侧,所述弹性件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动触片之间;所述杆部用于驱动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头的接触与分离,所述杆部的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用以实现负载通断的主体组件和消音垫组;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设有固定区,所述主体组件通过所述固定区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消音垫组位于所述外壳内、且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组件之间的至少部分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固定区内设有所述消音垫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区内设有胶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消音垫组为一体成型式结构,且所述消音垫组与所述主体组件通过所述胶层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消音垫组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主体组件与所述消音垫组通过所述胶层粘接,所述外壳与所述消音垫组通过所述胶层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显露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垫组包括第一消音垫,所述第一消音垫位于所述外壳设置所述显露孔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一消音垫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设有开口,所述凸出部置于与其对应的所述开口内、并经所述开口探入所述显露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还包括用于挡胶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本体部、并延伸至所述显露孔的侧壁与所述凸出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在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所述凸出部的侧壁以及所述主体部形成第一存胶空间,所述第一存胶空间内用于填充所述胶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在围绕所述凸出部位置设有导向斜面;沿所述凸出部靠近所述显露孔方向,所述导向斜面与所述凸出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还包括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同侧,且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背向所述凸出部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延伸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存胶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外壳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内壁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还包括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位于所述本体部背向所述外壳设置所述显露孔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延伸部抵接所述主体部的外壁。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垫设有避让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为避让通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为避让凹槽,所述避让凹槽自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主体部一侧表面向背离所述主体部方向凹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文广王萌陈炜鹏洪尧山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