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8675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8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包括设置在底板后浇带底部垫层上的垃圾槽,垃圾槽上接有一根排水管,排水管通向距离此条后浇带最近的集水井,通过在底板每条后浇带中设置如上构造,即可实现后浇带中的垃圾槽在汇集后浇带中的泥浆水后通过排水管排入集水井,保证后浇带浇筑前内部的干净,防止后浇带处渗水,保证后续后浇带的浇筑质量,而且本技术整体结构简单、施工便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尤其涉及一种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


技术介绍

1、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等相应位置应留设混凝土带(即后浇带)用来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再连成整体的地带。底板后浇带因为和底板面存在高差,所以容易在后浇带内汇集施工废水、泥浆、混凝土渣、建筑垃圾等废弃物,造成后浇带处预留钢筋泡水锈蚀,而且给后浇带浇筑前的泥浆、垃圾清理造成不便。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便于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能够实时将流入后浇带中的施工废水、雨水等排入集水井中,有效保证后续后浇带的浇筑质量。

2、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3、一种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每条后浇带底部垫层上均设置有一垃圾槽,垃圾槽与后浇带长度相同,垃圾槽上接有一根排水管,排水管另一端通向距离相应后浇带一侧最近的集水井。

4、进一步地,所述垃圾槽设置于后浇带底部中线位置处,深度为100mm,宽度为200mm。

5、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埋设于垫层之下的底板中,且倾斜设置。

6、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位于垃圾槽内的一端端部设置有钢丝拦网。

7、进一步地,所述垃圾槽形成方式为:在后浇带中线位置挖设沟槽,在沟槽内浇筑一层混凝土,然后压入方钢,浇筑垫层混凝土,垫层混凝土凝固后拿出方钢以形成垃圾槽。

8、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1.本技术通过设置后浇带垃圾槽和与之对应的排水管,可以实时地将流入后浇带中的施工废水、雨水等排入原结构设计的集水井中,不会造成后浇带处预留钢筋泡水锈蚀问题。

10、2.本技术可以在后浇带浇筑前,利用水枪将后浇带中的泥浆冲进垃圾槽,进而流入集水井,保证后续后浇带的浇筑质量。

11、3.本技术整体结构简单、施工便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后浇带(5)底部垫层(4)上均设置有一垃圾槽(1),垃圾槽(1)与后浇带(5)长度相同,垃圾槽(1)上接有一根排水管(2),排水管(2)另一端通向距离相应后浇带(5)一侧最近的集水井(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槽(1)设置于后浇带(5)底部中线位置处,深度为100mm,宽度为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2)埋设于垫层(4)之下的底板(6)中,且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2)位于垃圾槽(1)内的一端端部设置有钢丝拦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槽(1)形成方式为:在后浇带(5)中线位置挖设沟槽,在沟槽内浇筑一层混凝土,然后压入方钢,浇筑垫层(4)混凝土,垫层(4)混凝土凝固后拿出方钢以形成垃圾槽(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条后浇带(5)底部垫层(4)上均设置有一垃圾槽(1),垃圾槽(1)与后浇带(5)长度相同,垃圾槽(1)上接有一根排水管(2),排水管(2)另一端通向距离相应后浇带(5)一侧最近的集水井(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槽(1)设置于后浇带(5)底部中线位置处,深度为100mm,宽度为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后浇带垃圾清理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瀚陈明亮胡培源孙杨凯江永升吴礼旬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