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18047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涉及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包括步骤1、识别系统负载阻抗状态变化,并通过负载电压比的检测值变化明确负载阻抗变化量;步骤2、根据步骤1的负载变化量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完成负载电压比的二次跟踪;步骤3、重复步骤2直到负载电压比调整到最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负载阻抗变化动态跟踪技术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提升非接触供电系统效率,能够有效性的抑制系统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偏移,有效的提高系统稳态工作效率,并且该调整方法,不增加系统软件与控制难度,拓扑复杂度低,功能执行快速有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非接触电能传输,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


技术介绍

1、非接触能量传输优化供电系统大量适用于生产生活场景中的供电需求设备的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在具体的应用情况下会出现供电负载系统出现动态变化的情况,该变化能够影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传输效率。

2、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公开号为cn111342566a,公开日为2021年10月26日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文献,该专利文献所公开了一种谐振跟踪式非接触多路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开关电源电路输出端连接至mos半桥电路组,mos半桥电路组由多个开关可控的mos半桥逆变电路并联构成;每组mos半桥逆变电路连接一条电能发射回路,每条电能发射回路分别由谐振电容、电能发射线圈串联形成谐振回路,所有电能发射回路耦合同一个电能接收线圈;供电装置还包括频率调谐回路、电压调节电路和功率容量调节aa电路,分别进行激励频率自动调节、激励电压自动调节、功率容量控制调节。该专利技术供电装置在耦合参数发生改变时能够自动地跟踪最佳谐振频率点,根据负载变化需求自动调节激励电压,克服单组逆变功率限制,根据功率需求调节并行回路数,提高传输效率,降低能耗。

3、但是上述技术是通过一路输出多路输出并联的形式实现的不同功率等级条件的负载需求,并针对单路子负载进行相应的优化措施,数字控制电路相对复杂,响应速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通过识别非接触供电应用的负载动态变化,采用单输入与单输出的工作形式,根据输出负载的功率需求,调整相应的参数达到高效满足负载需求的目的,拓扑简单,不需要额外的数字控制电路,实现形式为模拟量直通模式,相应速率高,调整效果明显,制造和使用成本低,然后通过该种途径提高系统整体工作效率的方法。

2、本专利技术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1、识别系统负载阻抗状态变化,并通过负载电压比的检测值变化明确负载阻抗变化量;

5、步骤2、根据步骤1的负载变化量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完成负载电压比的二次跟踪;

6、步骤3、重复步骤2直到负载电压比调整到最优点。

7、所述步骤1中,识别系统负载阻抗状态变化是指通过负载电压采集端电压与由基准电压值叠加构成的额定负载电压的差值直接确定负载的阻抗变化情况。

8、所述步骤1中,负载电压比是指负载电压采集端电压与由基准电压值叠加构成的额定负载电压的差值,与基准电压值的比值。

9、所述基准电压值是指系统设计或者调整过程中确定的最优电压值。

10、所述步骤2中,根据步骤1的负载变化量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是指根据负载电压比的比值,参照系统设计与调试阶段确定的谐振频率点模型矩阵,调整并导通到对应的谐振频率定频电阻拓扑,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

11、所述谐振频率点模型矩阵是指基于rc定频特性,在设计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过程中,确定所谓谐振工作频率点,并且根据调整路径,确定定频电阻的拓扑结构,该定频电阻组成了系统所需的谐振频率点模型矩阵。

12、所述步骤2中,完成负载电压比的二次跟踪是指按照步骤1的方法,确定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后的负载电压比。

13、所述步骤3还包括,判断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为正向调整或反向调整,若为反向调整,下一次进行步骤2时需要调整频率点调整方向。

14、所述反向调整是指新一次负载电压比的变化趋势增大,所述正向调整是指新一次负载电压比的变化趋势减小。

15、所述步骤3中,最优点是指根据具体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不同,在设计与调试阶段确定的效率峰值。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17、1、本专利技术,较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基于负载阻抗变化动态跟踪技术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提升非接触供电系统效率,能够有效性地抑制系统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偏移,有效地提高系统稳态工作效率,并且该调整方法,不增加系统软件与控制难度,拓扑复杂度低,功能执行快速有效。

18、2、本专利技术,使用负载阻抗变化动态跟踪技术识别非接触供电应用的负载动态变化,不增加额外的数字控制芯片与控制算法,只在非接触供电电路的拓扑电路基础上增加部分定频电阻拓扑,即可以实现动态负载的识别技术,实现途径简单,速度快,可靠性高,成本低。

19、3、本专利技术,通过系统和调试阶段确定的负载电压变化范围,然后确定负载电压比后能够有效地确定负载变化,负载电压比的实现方法简单,只需要系统固有的电压测量变量及由辅助供电系统一次变换得到的基准电压就可以实现,拓扑结构十分简单,稳定可靠,无系统延迟。

20、4、本专利技术,频率调整与负载跟踪能力强,实现速度快,无延迟,可以进行三次及以上迭代,能够满足系统优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识别系统负载阻抗状态变化是指通过负载电压采集端电压与由基准电压值叠加构成的额定负载电压的差值直接确定负载的阻抗变化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负载电压比是指负载电压采集端电压与由基准电压值叠加构成的额定负载电压的差值,与基准电压值的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压值是指系统设计或者调整过程中确定的最优电压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根据步骤1的负载变化量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是指根据负载电压比的比值,参照系统设计与调试阶段确定的谐振频率点模型矩阵,调整并导通到对应的谐振频率定频电阻拓扑,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频率点模型矩阵是指基于RC定频特性,在设计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过程中,确定所谓谐振工作频率点,并且根据调整路径,确定定频电阻的拓扑结构,该定频电阻组成了系统所需的谐振频率点模型矩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完成负载电压比的二次跟踪是指按照步骤1的方法,确定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后的负载电压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还包括,判断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为正向调整或反向调整,若为反向调整,则调整下一次进行步骤2时的频率点调整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调整是指新一次负载电压比的变化趋势增大,所述正向调整是指新一次负载电压比的变化趋势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最优点是指根据具体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不同,在设计与调试阶段确定的效率峰值。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识别系统负载阻抗状态变化是指通过负载电压采集端电压与由基准电压值叠加构成的额定负载电压的差值直接确定负载的阻抗变化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负载电压比是指负载电压采集端电压与由基准电压值叠加构成的额定负载电压的差值,与基准电压值的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压值是指系统设计或者调整过程中确定的最优电压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应用的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根据步骤1的负载变化量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是指根据负载电压比的比值,参照系统设计与调试阶段确定的谐振频率点模型矩阵,调整并导通到对应的谐振频率定频电阻拓扑,调整系统谐振工作频率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非接触供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浩刘庆成张福亮白璟岳步江吕伟邹强孙炳章肖占朋张宁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天石和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