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7965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4
本技术涉及一种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包括机壳及位于机壳后方且能被驱动旋转的风扇,机壳于其机壳本体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多个散热鳍片,每一散热鳍片皆具有位于机壳本体前、后段的鳍片前段及鳍片后段,鳍片前段与鳍片后段平行于轴向且呈偏位设置,鳍片前段及鳍片后段之间具有鳍片斜向段,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皆形成曲折状的气流信道,气流信道平行排列且独立设置,风扇产生的散热气流通过每一独立的气流通道时能平顺地流动,且利用曲折状气流通道延长对机壳本体的热交换路径及扩大散热表面积,增进散热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泵浦马达,尤指该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已知的泵浦是用以对管路中的流体加压,使流体能沿着管路朝向预定的方向、位置或高处输送。现有泵浦的组成构造是包括泵浦机构以及连接泵浦机构的泵浦马达,借由泵浦马达驱动泵浦机构运动对流体提供加压的作用。

2、由于泵浦马达连续驱动泵浦机构运转的过程中,泵浦马达伴随产生热,为了避免泵浦马达过热而损坏的情形,现有的泵浦马达于机壳上皆设有多个散热鳍片,借由散热鳍片扩大散热表面积,搭配连接于马达心轴的风扇产生散热气流构造的机壳散热结构,使泵浦马达运转时所产生的高温得以快速散发,以维持泵浦马达的正常运转效能。

3、前述机壳散热结构应用于泵浦马达中,虽能提供气流冷却的散热效果,但是,设于机壳上的多个散热鳍片的设置型态,易使散热气流发生冲接或分岐流散的情形,难以使散热气流在散热鳍片之间平顺流动,且难使散热气流将传导至散热鳍片上的热有效散发于外等问题,实有进一步加以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改善现有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性能不足的问题。

2、本技术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包括一导热性材料制成的机壳,以及装设于该机壳的后端且能被驱动的一风扇,所述机壳包括:

3、一机壳本体,其轴向两端分别为一机壳前端及一机壳后端,位于该机壳前与该机壳后端之间具有一机壳中段,该机壳中段对应于该泵浦马达的一重点发热区;以及

4、多个散热鳍片,其形成于该机壳本体的外周面且间隔设置,每两相邻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皆于该机壳本体外周面形成独立的一气流通道,该风扇被驱动旋转产生的散热气流能通过每一所述气流通道;其中,每一所述散热鳍片具有一鳍片前段、一鳍片后段以及一鳍片斜向段,所述鳍片前段及所述鳍片后段分别形成于该机壳前端的外周面及机壳后端的外周面,所述鳍片前段与所述鳍片后段皆平行于所述机壳本体的轴线方向设置,且所述鳍片后段相对于所述鳍片前段呈位置偏移,所述鳍片斜向段形成于所述机壳中段的外周面,且所述鳍片斜向段连接于所述鳍片前段的后端与所述鳍片后段的前端之间,位于每两相邻的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的所述气流通道的中段形成一斜向区段,使每一所述气流信道为曲折状的信道。

5、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前端高度,且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后端高度。

6、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所述鳍片前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增,所述鳍片后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减。

7、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所述机壳本体的一侧一体成形一接线盒座。

8、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成形于该机壳本体一侧的该接线盒座的背部邻近该机壳后端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该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两相邻的所述辅助散热片之间具有一通风道,该多个通风道自该机壳本体邻近该风扇的一端朝另一侧方向延伸,并汇集至该接线盒座的两侧分别形成通风口。

9、如上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中,该风扇为轴流式风扇,该机壳本体的后端设有一罩壳,该罩壳罩设于该风扇的外侧,该罩壳的前端与该机壳本体的后端之间具有连通每一所述气流通道后端的一出风口,该罩壳的后侧壁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

10、本技术可达成的有益功效是,所述机壳散热结构利用机壳于其机壳本体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多个散热鳍片,每一散热鳍片皆具有分别位于机壳本体的前段及后段的鳍片前段及鳍片后段,鳍片前段与鳍片后段平行于轴向且偏位设置,并在鳍片前段及鳍片后段之间形成鳍片斜向段,每两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皆于机壳本体外周面形成曲折状的气流信道,所述气流信道平行排列且独立设置,借以风扇旋转产生的散热气流分别通过每一独立设置的气流通道时能平顺地流动,且借由曲折状气流通道延长对机壳本体的热交换路径且扩大散热表面积,增进散热效能。

11、本技术机壳散热结构还可进一步令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前端高度,且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后端高度。借由加大鳍片斜向段凸出的高度而进一步扩大散热表面积。

12、本技术机壳散热结构还可进一步令机壳本体的一侧一体成形提供接续一接线盒座,使接线盒座兼具扩大散热表面积的功能。此外,成形于该机壳本体一侧的该接线盒座的背部邻近该机壳后端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该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两相邻的所述辅助散热片之间具有一通风道,该多个通风道自该机壳本体邻近该风扇的一端朝另一侧方向延伸,并汇集至该接线盒座的两侧分别形成通风口。借此,使散热气流能通过接线盒座与机壳本体之间的每一通风道,再自接线盒座两侧排出,增进其散热效果。

13、本技术机壳散热结构还可令该风扇为轴流式风扇,该机壳本体的后端设有一罩壳,该罩壳罩设于该风扇的外侧,该罩壳的前端与该机壳本体的后端之间具有连通每一所述气流通道后端的一出风口,该罩壳的后侧壁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借由罩壳于风扇旋转时能产生增压作用而生成高压的散热气流,再通过罩壳与机壳本体之间的出风口进入每一个独立的气流通道,利用加压的散热气流快速通过气流通道,将热传导至散热鳍片上的热散发于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包括一导热性材料制成的机壳,以及装设于该机壳的后端且能被驱动的一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前端高度,且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后端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前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增,所述鳍片后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本体的一侧一体成形一接线盒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成形于该机壳本体一侧的该接线盒座的背部邻近该机壳后端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该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两相邻的所述辅助散热片之间具有一通风道,该多个通风道自该机壳本体邻近该风扇的一端朝另一侧方向延伸,并汇集至该接线盒座的两侧分别形成通风口。p>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为轴流式风扇,该机壳本体的后端设有一罩壳,该罩壳罩设于该风扇的外侧,该罩壳的前端与该机壳本体的后端之间具有连通每一所述气流通道后端的一出风口,该罩壳的后侧壁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本体的一侧一体成形一接线盒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成形于该机壳本体一侧的该接线盒座的背部邻近该机壳后端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该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两相邻的所述辅助散热片之间具有一通风道,该多个通风道自该机壳本体邻近该风扇的一端朝另一侧方向延伸,并汇集至该接线盒座的两侧分别形成通风口。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包括一导热性材料制成的机壳,以及装设于该机壳的后端且能被驱动的一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前端高度,且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斜向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鳍片的后端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前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增,所述鳍片后段凸出该机壳本体的高度是由前往后递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本体的一侧一体成形一接线盒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浦马达的机壳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成形于该机壳本体一侧的该接线盒座的背部邻近该机壳后端的区段与该机壳本体之间具有一通风间距,于该通风间距中设有间隔排列的多个辅助散热片,两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明寿
申请(专利权)人:哈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