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将多个电气部件电联接到蓄能器处的联接装置和联接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将多个电气部件电联接到蓄能器处的联接装置和联接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176597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多个第一电气部件电联接到第二电气部件(16)处和用于布置在第二部件(16)的第一壳体(14)处的联接装置(10),在壳体的内部布置有第一和第二电位联接部。联接装置(10)包括:联接条(22),其在第一侧(22a)具有用于借助相应的插接连接部相应地电联接第一部件之一的多个电气插接单元(20)和在第一方向(y)上对置的用于布置在第一构件(34)处的第二侧(22b);接触单元(24),其具有用于布置在第一壳体(14)的贯通开口(18)处的支座(26)和至少一个布置在支座(26)上的用于电接触第一和第二电位联接部的触点对(28、30、28’);电导线组件(34),借助电导线组件将多个插接单元(20)与至少一个触点对导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联接装置,该联接装置用于将多个第一电气部件电联接到机动车的第二电气部件处和用于布置在第一部件的第一壳体处。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联接组件。


技术介绍

1、第二电气部件可以是机动车的蓄能器,例如是机动车的高压蓄能器、特别是高压电池,或者是与蓄能器电连接的电子元件单元或电子元件盒,其可以直接布置在蓄能器壳体处。该蓄能器壳体还可以称为电池接线盒。第一电气部件例如可以是机动车的高压整车电网的电负载、特别是高压负载或也可以是用于为蓄能器充电的充电联接部。在电气部件和高压电池处,电源线路和数据线路通常需要多个触点。这种连接部用于联接负载、例如车桥驱动装置、冷却剂压缩机和其他附加负载。此外通常联接控制线路和传感器线路以及用于为高压电池充电的充电线路。

2、对在车辆中的插接部位的定位存在多个要求。理想地,针对首次安装和在维修情况下必须能接近这些插接部位。在碰撞情况下,这些插接部位应定位在受保护的区域中。此外还应满足密封性和高压安全性的要求。由于高压安全性和密封性的这些要求形成了相对较大的插接系统,根据上述标准难以对插接系统进行定位。由于水灌入高压电池中可能会导致严重影响,所以在出现后续故障、例如联接电缆受损或所联接的部件发生内部泄露时,也应能够避免这种灌入。为此,当前需要插头、插头接纳部和缆线本身的非常复杂的密封部。值得期望的是,简化电气部件到蓄能器处的电连接。

3、de 10 2006 024 391 a1描述了一种具有用在机动车中的多头插头的保险单元,其中,保险单元包括作为供电部的汇流排以及多个用于各个负载的联接部,其直接或者通过中间连接的保险丝与汇流排电连接。汇流排具有触点簧片,该触点簧片设计用于在没有中间连接另一个联接轮廓的情况下作为具有外部电位的插头几何结构被直接引入导电触点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联接装置和一种联接组件,其能够实现,将多个第一电气部件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联接到机动车的第二电气部件、特别是蓄能器处。

2、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根据相应的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联接装置和联接组件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设计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以及附图的主题。

3、在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将多个第一电气部件电联接到机动车的第二电气部件处和用于布置在第二部件的第一壳体处的联接装置具有联接条,联接条具有第一侧和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用于布置在第一构件处的第二侧,其中,第一侧具有用于借助相应的插接连接部相应地电联接多个第一电气部件之一的多个电气插接单元。此外,联接装置包括接触单元,接触单元具有用于布置在第一壳体的贯通开口处的支座和至少一个布置在支座上的触点对,该触点对具有用于电接触第二部件的第一电位联接部的第一接触元件和用于电接触第二部件的第二电位联接部的第二接触元件。此外,联接装置包括电导线组件,借助该电导线组件将多个插接单元与至少一个触点对导电连接。

4、本专利技术基于下述知识:通过提供具有多个插接单元的联接条,可以通过共同的接触单元聚集且捆束用于相应的插接单元的联接部,从而最终仅接触单元能与位于壳体中的电位联接部接触。这种情况极大地简化了连接和特别是密封。由此特别地,为了将多个第一部件联接到第二部件处,仅唯一一个可以通过穿孔设置在第二部件的第一壳体中,并且然后相应地将接触单元的支座以密封的方式布置到第一壳体的该贯通开口或穿孔处。因此不需要为相应的插接单元设置贯通开口,而是仅唯一一个共同的贯通开口被设置用于接触单元且进而用于由联接条包括的插接单元中的所有插接单元。通过在共同的联接条中组合插接单元,电流引导此外还可以通过从这些插接单元至接触元件在联接条壳体的内部捆束的导线组件实现。这又能使得例如相同的电位已经聚集在联接条内部或聚集在条壳体中。由此例如还可以减少与第二电气部件的转接点的数量。换句话说,可以相对于由联接条包括的插接单元减少由接触单元包括的触点对的数量。总之由此可以节省结构空间,可以明显更简单地设计密封措施,并且这总体上实现这种联接装置的明显更简单的设计可行性方案。

5、在电子元件壳体处、即在第二部件的第一壳体处仅需设置一个开口,然后可以相应地引导所有触点、特别是至少一个触点对穿过该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供密封,仅一个密封部就足够了。该密封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相应地布置在支座与第一壳体之间。而且所谓的纵向水密封性可以明显更简单地实施在这种联接条或联接装置中。例如为了提供这种纵向水密封性,密封措施可以限于接触元件到第一壳体中的接触入口。换句话说,不需要所有插接单元关于这种纵向水密封性被单独密封。由此还大大减少了密封耗费。此外,多个接口、即作为联接装置的一部分的在联接条中的插接单元的组合能实现一定数量的单件。此外,由此用于连接到冷却装置处的可行性方案还设计为明显更为简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这种冷却可以同时冷却所有插接单元。这种情况特别在如在高压范围内很常见的那样的高电流时是非常有利的。

6、第二部件优选是机动车的蓄能器或者配属于蓄能器的电子元件盒或电子元件单元。蓄能器例如可以设计为高压蓄能器、特别是高压电池。电子元件单元可以具有壳体,该壳体可以设计为分离的壳体、特别是与蓄能器的壳体分离的壳体,然而优选地与蓄能器壳体的内部流动连接。在这种电子元件单元中例如可以布置转换器装置、开关元件、接触器、保险装置、用于ac(交流电)充电的车载充电器、230v联接部等。例如,第一电位联接部可以配属于通过蓄能器提供的第一高压电位,第二电位联接部可以配属于通过蓄能器提供的第二高压电位。如果第二部件不是蓄能器本身,则该第二部件相应地与两个蓄能器电位电耦联,以提供相应的电位联接部。

7、联接条例如可以设计为,该联接条具有沿第二方向的纵向延伸方向,其与第一方向不同并且例如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相应的插接单元例如可以沿第二方向并排布置。长形构造简化了导线组件的各个导体相对于彼此的布置。联接条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厚度,其小于联接条沿第二方向的长度。联接条例如还可以具有沿第三方向的宽度,其小于联接条的长度、然而优选地大于联接条的厚度。此外如已经描述的那样,联接条还可以具有条壳体。条壳体例如可以包括底板,该底板具有环绕的在第一方向上从底板突出的边缘。该边缘在此指向与从底板突出的插接单元相反的方向。在联接条的第二侧上,条壳体也就可以构造有一种凹部。在该凹部中可以布置电导线组件的电导体,至少一些由电导线组件包括的电导体。如随后详细说明的那样,还可以将用于固定电导体或导体电路或导体轨的导体支架、电绝缘灌注料等布置到这些凹部中。

8、如果联接条处于布置在第一构件处的状态中,则第一构件可以至少部分地封闭条壳体的背侧的开口。导线组件的一部分在联接装置的以常规的方式布置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也就布置在条壳体的底板与第一构件之间。

9、第一构件可以是壳体构件、例如第二部件的第一壳体的壳体构件。然而其还可以是另一个壳体、特别是另一个部件的壳体构件或者还可以是与壳体不同的构件、例如换热器或冷却装置等,如随后详细说明的那样。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联接装置(10),所述联接装置用于将多个第一电气部件电联接到机动车的第二电气部件(16)处和用于布置在第二部件(16)的第一壳体(14)处,其中,在壳体(14)的内部布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电位联接部和第二电位联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10),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10),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10),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10),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10),

7.一种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10)的联接组件(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接组件(12),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联接组件(12),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组件(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联接装置(10),所述联接装置用于将多个第一电气部件电联接到机动车的第二电气部件(16)处和用于布置在第二部件(16)的第一壳体(14)处,其中,在壳体(14)的内部布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电位联接部和第二电位联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10),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10),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米勒M·沙尔M·舒斯勒
申请(专利权)人:奥迪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