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制造技术_技高网

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55079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载重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它解决了中间货厢的后装卸口装卸货困难,电池组散热要求高,影响续航的问题。包括车身和货厢,货厢安装于车身上,车身的尾部设有用于连接半挂的鞍座,车身上设有新能源电池组,货厢与车身之间设有底架和转动架,底架固定安装于车身上,货厢固定于转动架上,转动架与底架之间设有转动结构,转动结构包括驱动单元,底架上设有可拆卸限位单元;电池与货厢之间设有集风散热结构,集风散热结构的集风面位于货厢前侧,且其垂直投影面积不大于货厢的前侧面面积,集风散热结构的出风口对向新能源电池组。通过货厢转动,后装卸口可正常卸货;通过行驶产生的空气流对电池组散热,节能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载重车,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


技术介绍

1、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通过新能源作为动力源,绿色环保,可运载大量货物,为提高运输效率,目前已研发出9轴大宗货物多式联运双挂车,其总长较大,或接近18米,由车身、安装于车身上的货厢及后方拖挂的半挂车厢组成,具有装载量大,运输效率高的优点,随着装载量的增加,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上也需要搭配更高功率的电机及电池组。

2、然而,新能源电池组在工作时,由于输出功率高,其发热量也随之增大,为确保安全,其对散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有些方案是采用加设风扇等方式进行降温,由电池组供电,但是这势必对车辆续航造成一定的影响。

3、此外,在对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的中部车厢进行装卸货物时存在诸多不便,特别是在装卸长柱形货物时,从侧面装卸口难以顺利装卸作业,需要从后装卸口进行,而半挂的存在阻碍了后装卸口的装卸作业,往往需要脱离半挂,大大增加了操作时间,影响装卸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货厢后装卸口可顺利装卸作业、不影响续航的情况下可对电池组高效散热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

2、为了实现创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包括车身和货厢,所述的货厢安装于所述的车身上,所述车身的尾部设有用于连接半挂的鞍座,所述的车身上设有用于向电机提供电能的新能源电池组,所述的货厢与所述的车身之间设有底架和转动架,所述的底架固定安装于所述的车身上,所述的货厢通过固定于所述的转动架上,所述的转动架与所述的底架之间设有转动结构,所述的转动结构包括驱动单元,所述的底架上设有用于限制转动架转动的可拆卸限位单元;所述的电池与货厢之间设有集风散热结构,所述的集风散热结构的集风面位于所述货厢前侧,且其垂直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货厢的前侧面面积,所述的集风散热结构的出风口对向所述的新能源电池组。

3、本专利技术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为新能源驱动式,通过新能源电池组向电机提供电能,由电机具体提供驱动力,绿色环保,本车设置有固定于车身上的货厢,以及拖挂于尾部的半挂,具有强大的装载能力。但是,在对货厢装卸货时,后侧的装卸口往往会由于后侧半挂的存在而无法正常使用,甚至有些货厢直接不设置后侧装卸口,如此,在装卸条形货物特别是圆柱形货物时,由于同向堆放摆放,在侧货门打开时,货物可能倾斜滚落,如设置中间挡柱,则可能装卸困难;而且,由于较大的装载量,需要匹配较大驱动功率的电机,电池功率也相应提高,其对散热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4、为解决第一个问题,本专利技术在货厢与车身之间设置转动结构,通过货厢转动,将后装卸口转出半挂的阻挡面,实现后装卸口装卸无阻的效果。具体上,货厢固定于转动架上,底架固定于车身上,转动结构设置于底架和转动架之间,使底架和转动架可相对转动,实现货厢与车身之间相对转动,驱动单元用于提供转动驱动力,方便省力,可拆卸限位单元设于底架上,用于在不需转动时对货厢施加限位作用,限制其转动,保证运输的安全稳定,其为可拆卸设置,便于施加限位或解除限位。

5、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在电池与货厢之间设置集风散热结构,在行驶时,通过位于货厢前侧的集风面汇集风流,将该风流导向至新能源电池组,由高速风流带走热量实现散热的效果,集风面的垂直投影面不大于货厢的前侧面,即从车头看,该集风面不向外凸出,对行驶时的风阻影响较小,散热效果好,且不影响续航。

6、在上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中,所述的转动结构包括转盘、限位罩、导轨和导轮,所述的转盘转动连接于所述的底架中心位置,所述的限位罩固定设于所述的转动架底面的中心位置,所述的转盘可卡入所述限位罩的凹陷部中。

7、转盘和限位罩位于中心位置,受力点位于中心,使受力稳定,转盘卡入限位罩中,实现径向限位。

8、在上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中,所述导轨为以所述转盘中心为圆心的圆环形状,所述的导轮为内槽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的转动架底面上,且其内槽宽度略大于所述的导轨宽度,所述导轮的分布及朝向与所述的导轨相适应,所述的导轮可与所述的导轨配合,所述的驱动电机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9、导轮为内槽轮,其内槽宽度与导轨相适应,使其可卡设限位于导轨上,导轮的位置与朝向与导轨适应,导轨以转盘中心为圆心,保证了转动架底面的导轮沿导轨转动的效果,通过控制面板控制驱动电机的正反转动作,操控方便。

10、在上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中,所述的导轮至少四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转动架的前后侧。

11、导轮至少设置四个且均匀分布于前后侧,相当于前侧两个,后侧两个,呈矩形分布,受力均匀。

12、在上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中,所述的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电机和驱动齿,所述的驱动电机固定设于所述的底架上,所述的驱动齿固定设于所述的转动架底面,且为以所述限位罩中心为圆心的圆环形状,所述的驱动齿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齿轮配合。

13、驱动电机固定于底架上,驱动齿呈环形,固设于转动架底面,驱动齿朝向驱动电机,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齿轮配合,驱动电机提供驱动力至转动架上。当然,也可以是驱动电机固定于转动架底面,驱动齿设置于底架上,配合效果相同,但是,转动架转动时,驱动电机也会随之改变位置,对于驱动电机的电线连接要求更高。

14、在上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中,所述的可拆卸限位单元包括l型的限位座,所述的限位座固定设于所述的底架上,所述限位座的内侧作用面上设有纵向限位块。

15、可拆卸限位单元用于卡住转动架,限制转动,保证运输时的稳定和安全,具体通过l型的限位座挡柱转动架的四角的两侧实现限位效果,在限位座内侧设有纵向限位块,纵向限位块贴靠于转动架上侧,对转动架施加竖直方向的限位效果,防止限位罩脱出转盘。

16、在上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中,所述纵向限位块的高度略高于所述转动架的厚度,所述的限位座设于所述的转动架四角位置,所述的限位座的内侧作用面为直角面,可与所述转动架的直角侧面贴靠。

17、限位块的高度略高,在防止限位罩脱出转盘的同时,方便安装,限位座的内侧为直角面,直角面的两面分别与转动架四角的两侧直角面相贴,实现转动架的转动限位。

18、在上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中,所述的限位座通过至少两个螺栓固定于所述的底架上。

19、限位座通过至少两个螺栓固定,方便拆卸,同时两个螺栓保证了固定的稳定性。

20、作为优化,所述的货厢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的转动架上,所述的固定结构包括锁扣,所述货厢的下部外侧设有连接部位,所述的锁扣与连接部位的位置相适应,且可配合锁紧。

21、货厢与转动架的固定通过锁扣锁住连接部位实现,固定效果好,同时也具有可拆卸的功能,便于对货厢进行装卸更换。其中的锁扣和连接部位及具体的配合为公知常识现有技术,此处不详细展开。

22、作为优化,所述的锁扣至少四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货厢的四周。

23、锁扣设置四个,均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包括车身(1)和货厢(2),所述的货厢(2)安装于所述的车身(1)上,所述车身(1)的尾部设有用于连接半挂的鞍座(3),所述的车身(1)上设有用于向电机提供电能的新能源电池组(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货厢(2)与所述的车身(1)之间设有底架(4)和转动架(5),所述的底架(4)固定安装于所述的车身(1)上,所述的货厢(2)固定于所述的转动架(5)上,所述的转动架(5)与所述的底架(4)之间设有转动结构(7),所述的转动结构(7)包括驱动单元(71),所述的底架(4)上设有用于限制转动架(5)转动的可拆卸限位单元(8);所述的新能源电池组(11)与货厢(1)之间设有集风散热结构(9),所述的集风散热结构(9)的集风面(92)位于车身(1)的车头与货厢(2)之间,且其垂直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货厢(2)的前侧面面积,所述的集风散热结构(9)的出风口(99)朝向所述的新能源电池组(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结构(7)包括转盘(72)、限位罩(73)、导轨(74)和导轮(75),所述的转盘(72)转动连接于所述的底架(4)中心位置,所述的限位罩(73)固定设于所述的转动架(5)底面的中心位置,所述的转盘(72)可卡入所述限位罩(73)的凹陷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74)为以所述转盘(72)中心为圆心的圆环形状,所述的导轮(75)为内槽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的转动架(5)底面上,且其内槽宽度略大于所述的导轨(74)宽度,所述导轮(75)的分布及朝向与所述的导轨(74)相适应,所述的导轮(75)可与所述的导轨(74)配合,所述的导轮(75)至少四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转动架(5)的前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单元(71)包括驱动电机(76)和驱动齿(77),所述的驱动电机(76)固定设于所述的底架(4)上,所述的驱动齿(77)固定设于所述的转动架(5)底面,且为以所述限位罩(73)中心为圆心的圆环形状,所述的驱动齿(77)可与所述驱动电机(76)的输出齿轮配合,所述的驱动电机(76)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拆卸限位单元(8)包括L型的限位座(81),所述的限位座(81)固定设于所述的底架(4)上,所述限位座(81)的内侧作用面上设有纵向限位块(8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限位块(82)的高度略高于所述转动架(5)的厚度,所述的限位座(81)设于所述的转动架(5)四角位置,所述的限位座(81)的内侧作用面为直角面,可与所述转动架(5)的直角侧面贴靠,所述的限位座(81)通过至少两个螺栓固定于所述的底架(4)上。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风散热结构(9)包括集风罩(91)和导风管(93),所述的集风罩(91)为矩形空心结构,且竖向固设于所述的车身(1)上,所述的集风罩(91)前侧面开放,形成所述的集风面(92),所述的集风罩(91)下部设有出风连接口(94),所述的导风管(9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的出风连接口(94)上,所述的导风管(93)的出风口(99)朝向所述的新能源电池组(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风罩(91)前倾设置,且其上侧面低于或平齐于所述货厢(2)的上侧面,其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货厢(2)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风罩(91)内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向前突起的导风凸脊(95),所述的导风凸脊(95)与集风罩(9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两条汇流通道(97),所述的出风连接口(94)开设于所述的汇流通道(97)下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风罩(91)前侧固定设置有防护网(98),所述的防护网(98)完全覆盖所述的集风面(9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包括车身(1)和货厢(2),所述的货厢(2)安装于所述的车身(1)上,所述车身(1)的尾部设有用于连接半挂的鞍座(3),所述的车身(1)上设有用于向电机提供电能的新能源电池组(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货厢(2)与所述的车身(1)之间设有底架(4)和转动架(5),所述的底架(4)固定安装于所述的车身(1)上,所述的货厢(2)固定于所述的转动架(5)上,所述的转动架(5)与所述的底架(4)之间设有转动结构(7),所述的转动结构(7)包括驱动单元(71),所述的底架(4)上设有用于限制转动架(5)转动的可拆卸限位单元(8);所述的新能源电池组(11)与货厢(1)之间设有集风散热结构(9),所述的集风散热结构(9)的集风面(92)位于车身(1)的车头与货厢(2)之间,且其垂直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货厢(2)的前侧面面积,所述的集风散热结构(9)的出风口(99)朝向所述的新能源电池组(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结构(7)包括转盘(72)、限位罩(73)、导轨(74)和导轮(75),所述的转盘(72)转动连接于所述的底架(4)中心位置,所述的限位罩(73)固定设于所述的转动架(5)底面的中心位置,所述的转盘(72)可卡入所述限位罩(73)的凹陷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74)为以所述转盘(72)中心为圆心的圆环形状,所述的导轮(75)为内槽轮,转动连接于所述的转动架(5)底面上,且其内槽宽度略大于所述的导轨(74)宽度,所述导轮(75)的分布及朝向与所述的导轨(74)相适应,所述的导轮(75)可与所述的导轨(74)配合,所述的导轮(75)至少四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转动架(5)的前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能源增程式载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单元(71)包括驱动电机(76)和驱动齿(77),所述的驱动电机(76)固定设于所述的底架(4)上,所述的驱动齿(77)固定设于所述的转动架(5)底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炜陈昱兆曹磊陈昱羽陈红颖
申请(专利权)人:新加坡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