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行业模具加工领域,特别涉及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及可调节模具设备。
技术介绍
1、在混凝土模块(mic)生产中目前较普遍的是用铝模板来组合和拼装内部模具,这是由于内模板拆除时无法用吊车来拆除,必须要人工拆模。考虑模板的重量,多采用铝合金模板,以便工人搬运。装拆内模,工人操作耗时多,如果批量生产时,工人操作效率低,及成品会有许多拼缝,影响美观或需要拆模后打磨再薄抹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旨在提高了模具可调整尺寸以及易于拆装。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包括:
3、底台;
4、内模,所述内模包括由多块侧墙板拼合形成的墙围框,以及嵌设并盖合所述墙围框顶部敞口的顶板组件,所述顶板组件包括顶板本体及围设于所述顶板本体外围的可拆边框;以及
5、支撑架和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支撑架设于所述墙围框所围合的腔体内,所述墙围框和所述支撑架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可升降调节地安装于所述底台,各所述侧墙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可横向调节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架的周侧,所述顶板组件连接于所述支撑架的顶部。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可拆边框包括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第三活动板和第四活动板,所述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三活动板和所述第四活动板围合形成具有中空腔体的矩形框状结构,所述顶板本体嵌设于所述可拆边框的中空腔体内。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三活动板和所述第四活动板彼此相接的端部呈斜面设置。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三活动板和所述第四活动板与对应的所述侧墙板相接的一侧呈斜面设置。
9、在一实施例中,多块所述侧墙板包括至少一个可拆侧墙板,所述可拆侧墙板包括第一可拆板、第二可拆板和第三可拆板,所述第二可拆板位于所述第一可拆板和所述第三可拆板之间。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还包括对拉螺杆,所述对拉螺杆安装在与所述可拆侧墙板相邻的两块所述侧墙板的安装孔上。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台对应所述墙围框和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分别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对所述墙围框和所述支撑架沿竖向进行伸缩调节,所述支撑架的周侧对应各所述侧墙板分别设有多个所述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对所述侧墙板沿横向进行伸缩调节。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多个横梁和多个竖梁,各所述横梁沿所述内模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各所述竖梁沿所述内模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横梁与多个所述竖梁相互交叉并连接固定,所述顶板本体安装于多个所述竖梁的顶端,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竖向螺杆及套设于所述竖向螺杆外围的螺母座,所述竖向螺杆的底端与所述底台连接,所述螺母座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螺母座与所述竖向螺杆传动配合,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可调拉杆,所述可调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竖梁和所述侧墙板。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可拆边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中部连接,所述支撑杆的轴线相对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还包括定位锥,各所述侧墙板分别通过至少一个所述定位锥限位安装在所述底台上。
15、本技术还提出了可调节模具设备,应用于建筑结构,包括外模以及任意一项上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所述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位于所述外模内。
1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包括底台、内模、支撑架以及调节组件,其中内模包括多块侧墙板拼合形成的墙围框、顶板组件。其中顶板组件包括顶板本体以及围设于顶板本体外围的可拆边框,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先拆卸安装墙围框顶部的可拆边框,再进一步至少拆卸多块侧墙板中的其中一块侧墙板后,内模的内部空间尽可能的被显露,进而再通过第一调节组件调整支撑架的升降来调整顶板本体在内模的位置和/或通过第二调整组件调整支撑架来横向调节各侧墙板之间的距离,再根据调整后的尺寸更换相应尺寸的可拆边框安装在顶板本体的外围,从而组装后的内模尺寸为调整后的状态。整个拆卸过程与安装过程步骤较少,避免传统装置需记载前期繁琐的安装步骤才能完成装置拆装的问题,因此本方案的拆装过程极为简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实现调节内模尺寸的变化,以达到模具所需的不同尺寸。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应用于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边框包括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第三活动板和第四活动板,所述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三活动板和所述第四活动板围合形成具有中空腔体的矩形框状结构,所述顶板本体嵌设于所述可拆边框的中空腔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三活动板和所述第四活动板彼此相接的端部呈斜面设置;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侧墙板包括至少一个可拆侧墙板,所述可拆侧墙板包括第一可拆板、第二可拆板和第三可拆板,所述第二可拆板位于所述第一可拆板和所述第三可拆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还包括对拉螺杆,所述对拉螺杆安装在与所述可拆侧墙板相邻的两块所述侧墙板的安装孔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台对应所述墙围框和所述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多个横梁和多个竖梁,各所述横梁沿所述内模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各所述竖梁沿所述内模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横梁与多个所述竖梁相互交叉并连接固定,所述顶板本体安装于多个所述竖梁的顶端,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竖向螺杆及套设于所述竖向螺杆外围的螺母座,所述竖向螺杆的底端与所述底台连接,所述螺母座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螺母座与所述竖向螺杆传动配合,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可调拉杆,所述可调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竖梁和所述侧墙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可拆边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中部连接,所述支撑杆的轴线相对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还包括定位锥,各所述侧墙板分别通过至少一个所述定位锥限位安装在所述底台上。
10.一种可调节模具设备,应用于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模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所述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位于所述外模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应用于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边框包括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第三活动板和第四活动板,所述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三活动板和所述第四活动板围合形成具有中空腔体的矩形框状结构,所述顶板本体嵌设于所述可拆边框的中空腔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三活动板和所述第四活动板彼此相接的端部呈斜面设置;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侧墙板包括至少一个可拆侧墙板,所述可拆侧墙板包括第一可拆板、第二可拆板和第三可拆板,所述第二可拆板位于所述第一可拆板和所述第三可拆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还包括对拉螺杆,所述对拉螺杆安装在与所述可拆侧墙板相邻的两块所述侧墙板的安装孔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内模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台对应所述墙围框和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分别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对所述墙围框和所述支撑架沿竖向进行伸缩调节,所述支撑架的周侧对应各所述侧墙板分别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士骁,胡长妥,潘志恒,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睿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