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副车架、车身组件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3990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1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副车架、车身组件以及车辆,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主体,防撞组件设于副车架主体的前端,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包括:防撞横梁;多个吸能件,多个吸能件均与防撞横梁固定连接,多个吸能件均位于防撞横梁后侧,每个吸能件均适于与副车架主体连接。通过设置防撞组件,车辆发生碰撞时,防撞组件吸收撞击力,降低副车架受撞击产生变形风险,进而提高车辆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吸能件可以连接在副车架主体上,也可以从副车架主体拆卸,进而可以通过防撞组件的拆装使副车架适应不同量级车辆的安全设计标准,使副车架适配不同车型的使用需求,提升副车架通用性,降低副车架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副车架、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需要设计不同的前副车架适配重量较大以及尺寸较大的车辆、重量较轻以及尺寸较小的车辆,导致前副车架设计成本和设计时间增加,大大提升了前副车架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的防撞组件,使副车架适配不同车型的使用需求,提升副车架通用性,降低副车架生产成本。

2、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副车架。

3、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

4、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5、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包括:防撞横梁;多个吸能件,多个吸能件均与防撞横梁固定连接,多个吸能件均位于防撞横梁后侧,且多个吸能件沿防撞横梁的长度方向排布,每个吸能件均适于与副车架主体连接。

6、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通过设置防撞组件,车辆发生碰撞时,防撞组件吸收撞击力,降低副车架受撞击产生变形风险,进而提高车辆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吸能件可以连接在副车架主体上,也可以从副车架主体拆卸,进而可以通过防撞组件的拆装使副车架适应不同量级车辆的安全设计标准,使副车架适配不同车型的使用需求,提升副车架通用性,降低副车架生产成本。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防撞横梁固定连接,从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吸能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加。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件具有溃缩凹槽。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防撞横梁的长度方向,吸能件的侧壁具有溃缩凹槽。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件具有多个溃缩凹槽,多个溃缩凹槽沿吸能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件具有卸荷孔。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吸能件远离防撞横梁的端部固设有安装底座,安装底座适于与副车架主体连接。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底座适于与副车架主体可拆卸连接。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横梁为弧形结构。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横梁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吸能件限定出腔体结构。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撞组件安装于副车架主体后,防撞组件位于车身吸能盒的下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防撞组件的后端位于车身吸能盒的后方。

18、根据本技术的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主体;防撞组件,防撞组件设于副车架主体的前端,防撞组件为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

19、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包括:车身主体,车身主体具有车身纵梁;副车架,副车架固设于车身纵梁且位于车身纵梁下方,副车架为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

20、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组件。

2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主体,所述防撞组件设于所述副车架主体的前端,所述防撞组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防撞横梁固定连接,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方向,所述吸能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具有溃缩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防撞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吸能件的侧壁具有所述溃缩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具有多个所述溃缩凹槽,多个所述溃缩凹槽沿所述吸能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具有卸荷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吸能件远离所述防撞横梁的端部固设有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适于与所述副车架主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座适于与所述副车架主体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横梁为弧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横梁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限定出腔体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组件安装于所述副车架主体后,所述防撞组件位于车身吸能盒的下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防撞组件的后端位于所述车身吸能盒的后方。

13.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14.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主体,所述防撞组件设于所述副车架主体的前端,所述防撞组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防撞横梁固定连接,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方向,所述吸能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具有溃缩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防撞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吸能件的侧壁具有所述溃缩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具有多个所述溃缩凹槽,多个所述溃缩凹槽沿所述吸能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件具有卸荷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吸能件远离所述防撞横梁的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司浩然谢志强赵建书姚梦婷司凯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