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3915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09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车架及后车架,所述后车架的前端与所述主车架的底部转动相连,所述后车架的底部两侧分别转动安装有一防倾轮,所述防倾轮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后车架的底面下方;所述后车架的顶部间隔设有两个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顶部与所述主车架相连;所述后车架的顶部转动安装有一主轴,所述主轴的两端分别设有车轮安装位,所述主轴设置于所述减震器的前端。本技术提高了代步车的车架制作便利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代步车,尤其涉及一种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


技术介绍

1、代步车又叫懒人车,是指以代步为目的的交通工具和辅助工具,在国内有时候可以指代步的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代步车、两轮自动平衡代步车、独轮平衡代步车。其中,在一些特定场合(景区、厂区等),或者说针对一些群体(老年人),专门有设计一些低速的代步车,如专利号为:201810722064.0,专利名称:老年代步车,其使用的时候,按压车把的控制开关,以实现车辆的前进和后退。

2、其中,代步车在行驶过程中常出现车身颠簸晃动现象,为了提高舒适性,一般会设置减震机构,减震方式一般具有两种,一种是设置在座椅下方做一次减震,另一种是在座椅下方以及后轮处均设置减震,常规的后轮减震(即车架减震)一般情况下,如专利号为:202210387969.3,专利名称:一种老年代步车车轮板弹簧压缩减震装置,其在每一后轮上方设置弹簧减震,这种结构中,由于中小型代步车受制于车辆尺寸,减震结构的设计空间不足,这种减震方式,减震效果不佳。同时,由于代步车还需要设置防倾轮(防止车身倾斜而倾倒)安装的时候,对于离地高度又有严格的要求,这样代步车的车架需要以折弯等工艺来对车架进行处理,这样就会导致车架的生产工艺流程相对复杂,生产难度较大,成本也比较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通过使用该结构,提高了减震效果,同时降低生产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包括主车架及后车架,所述后车架的前端与所述主车架的底部转动相连,所述后车架的底部两侧分别转动安装有一防倾轮,所述防倾轮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后车架的底面下方;

3、所述后车架的顶部间隔设有两个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顶部与所述主车架相连;

4、所述后车架的顶部转动安装有一主轴,所述主轴的两端分别设有车轮安装位,所述主轴设置于所述减震器的前端。

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减震器靠近所述后车架的后端设置。

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车架底面设有两个朝下开口的第一u型架,两个所述第一u型架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车架底面中部的左侧及右侧,所述后车架的前端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u型架转动相连;

7、和/或,所述主轴设置于所述减震器与所述第一u型架之间。

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减震器的底部与所述后车架的顶部后侧转动相连,所述减震器的顶部与所述主车架转动相连。

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车架的顶部间隔设有两个朝上开口的第二u型架,每一减震器的底部与一个第二u型架转动相连;

10、和/或,两个所述第二u型架分别靠近所述后车架顶部的左侧及右侧设置,且所述第二u型架设置于所述后车架的顶部后侧。

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车架包括横杆及两根纵杆,两根纵杆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横杆垂直于所述纵杆设置,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纵杆相连,且所述横杆靠近所述纵杆的后端设置;

12、每一纵杆的前端分别与所述主车架转动相连,每一防倾轮与一纵杆后端的侧壁转动相连。

1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倾轮与所述纵杆的内侧转动相连,且所述防倾轮设置于所述横杆的后侧。

1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减震器的底部与所述横杆转动相连。

15、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一纵杆的顶面中部分别设有一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置于所述横杆与所述纵杆的前端之间;

16、所述主轴的中部两侧分别与两侧的安装件转动相连,且所述主轴的端部设置于所述安装件的外部。

1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轴的端部为车轮安装位,所述车轮安装位设置于所述安装件的外部;

18、和/或,一侧所述安装件的内侧壁上安装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被配置的驱动所述主轴转动。

19、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20、1.本技术中单独设置副车架,副车架的前端和主车架转动连接,后端则经过减震器和主车架连接,并且将防倾轮以及主轴安装在副车架上面,这样既能够满足防倾轮的离地高度要求,又不需要采用折弯工艺处理,还能够通过两个减震器进行减震,从而提高整体的减震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车架及后车架,所述后车架的前端与所述主车架的底部转动相连,所述后车架的底部两侧分别转动安装有一防倾轮,所述防倾轮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后车架的底面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靠近所述后车架的后端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底面设有两个朝下开口的第一U型架,两个所述第一U型架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车架底面中部的左侧及右侧,所述后车架的前端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U型架转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的底部与所述后车架的顶部后侧转动相连,所述减震器的顶部与所述主车架转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的顶部间隔设有两个朝上开口的第二U型架,每一减震器的底部与一个第二U型架转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包括横杆及两根纵杆,两根纵杆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横杆垂直于所述纵杆设置,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纵杆相连,且所述横杆靠近所述纵杆的后端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轮与所述纵杆的内侧转动相连,且所述防倾轮设置于所述横杆的后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的底部与所述横杆转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纵杆的顶面中部分别设有一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置于所述横杆与所述纵杆的前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的端部为车轮安装位,所述车轮安装位设置于所述安装件的外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车架及后车架,所述后车架的前端与所述主车架的底部转动相连,所述后车架的底部两侧分别转动安装有一防倾轮,所述防倾轮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后车架的底面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靠近所述后车架的后端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底面设有两个朝下开口的第一u型架,两个所述第一u型架分别设置于所述主车架底面中部的左侧及右侧,所述后车架的前端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u型架转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的底部与所述后车架的顶部后侧转动相连,所述减震器的顶部与所述主车架转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代步车的减震防倾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的顶部间隔设有两个朝上开口的第二u型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乐章陈楚昊刘平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馨鑫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