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1973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5 14:0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包括地铁隧道、第一抗上浮结构和第二抗上浮结构,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罩设于地铁隧道的上方,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与地铁隧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包括抗隆起板,所述抗隆起板沿垂直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浮方向设置,所述抗隆起板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抗上浮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加固桩,所述加固桩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加固桩的末端设置于所述地铁隧道的安全区域内。本申请提供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有效避免地铁隧道在开挖及建筑施工、使用过程中因水位变化等原因引起的隧道上浮变形,保证地铁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尤其涉及一种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


技术介绍

1、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临近在运地铁基坑的项目逐渐增多,基坑开挖会对周围土体产生卸载作用并引起相应变形,其中位于地铁正上方的基坑开挖项目会对隧道上方的土体大面积卸荷,隧道在地下水浮力和土体回弹影响下可能出现明显的上浮,引起隧道结构内力改变,产生附加变形甚至出现开裂或渗漏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坑开挖项目会使地铁隧道抗上浮、变形的技术问题。

2、本申请提供了:

3、一种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包括:

4、地铁隧道;

5、第一抗上浮结构,罩设于地铁隧道的上方,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与地铁隧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包括抗隆起板,所述抗隆起板沿垂直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浮方向设置,所述抗隆起板上设有多个通孔;

6、第二抗上浮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加固桩,所述加固桩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加固桩的末端设置于所述地铁隧道的安全区域内。

7、另外,根据本申请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抗拔桩,所述至少两个抗拔桩均匀分布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两侧,所述抗拔桩的顶端与所述抗隆起板连接,以形成收容区域,所述地铁隧道位于所述收容区域内。

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抗拔桩与所述地铁隧道外侧壁之间的间隔距离为l1,满足3m<l1<7m。

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抗隆起板厚度为l2,满足0.5m<l2<2m。

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还包括抽水管路,所述抽水管路设置于所述抗拔桩远离地铁隧道的一侧。

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全区域围设于所述地铁隧道的外周缘,所述安全区域与所述地铁隧道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为l3,满足1m<l3<3m。

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固桩沿平行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浮方向设置。

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还包括第三抗上浮结构,所述第三抗上浮结构叠设于所述加固桩的顶端。

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抗上浮结构包括多个配重块,所述多个配重块均匀分布于所述预设区域内。

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沿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浮方向上,所述地铁隧道的投影落入所述预设区域内,所述预设区域的投影落入所述抗隆起板内。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一种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通过设置第一抗上浮结构罩设于地铁隧道的上方,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与地铁隧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包括抗隆起板,所述抗隆起板沿垂直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浮方向设置,实现第一重抗地铁隧道上浮的功能,另外,在所述抗隆起板上设有多个通孔,第二抗上浮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加固桩,所述加固桩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加固桩的末端设置于所述地铁隧道的安全区域内,实现第二重抗地铁隧道上浮的功能,通过实现上述两重抗地铁隧道上浮的功能,能够有效避免地铁隧道在开挖及建筑施工、使用过程中的隧道上浮变形,保证地铁安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抗拔桩,所述至少两个抗拔桩均匀分布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两侧,所述抗拔桩的顶端与所述抗隆起板连接,以形成收容区域,所述地铁隧道位于所述收容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拔桩与所述地铁隧道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隔距离为L1,满足3m<L1<7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隆起板厚度为L2,满足0.5m<L2<2m。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还包括抽水管路,所述抽水管路设置于所述抗拔桩远离地铁隧道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区域围设于所述地铁隧道的外周缘,所述安全区域与所述地铁隧道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为L3,满足1m<L3<3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桩沿平行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浮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还包括第三抗上浮结构,所述第三抗上浮结构叠设于所述加固桩的顶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抗上浮结构包括多个配重块,所述多个配重块均匀分布于所述安全区域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浮方向上,所述地铁隧道的投影落入所述安全区域内,所述安全区域的投影落入所述抗隆起板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上浮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抗拔桩,所述至少两个抗拔桩均匀分布于所述地铁隧道的两侧,所述抗拔桩的顶端与所述抗隆起板连接,以形成收容区域,所述地铁隧道位于所述收容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拔桩与所述地铁隧道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隔距离为l1,满足3m<l1<7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隆起板厚度为l2,满足0.5m<l2<2m。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隧道抗上浮体系还包括抽水管路,所述抽水管路设置于所述抗拔桩远离地铁隧道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祖公博曾小辉胡亮李奇志张满江红关世超余昊刘景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