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11857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5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陶瓷材料和陶瓷冷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所述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节点剂0.2~1.5%、成膜剂0.5~4%、纤维素0.1~0.6%、增塑剂0.1~0.8%、硅溶胶0.5~6%、水85~98%;其中,所述节点剂是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构成的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所述处理剂在建筑陶瓷底面形成界面层,防止油性蜡水直接沉积并渗入建筑陶瓷底面的微孔,同时在后期铺贴工序中,该界面层遇水会发生溶解,释放建筑陶瓷结合位点,从产品端解决建筑陶瓷的底面荷珠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陶瓷材料和陶瓷冷加工,特别涉及一种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及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1、建筑陶瓷因其极佳的装饰效果以及超耐用、易清洁、易打理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室内外地面及墙面的装修中。近年来,建筑陶瓷行业被爆出大量的柔抛产品以及部分亮抛产品的底面出现因疏水或超疏水引起的荷珠现象,导致在建筑陶瓷铺贴过程中出现底面辅材收缩或不粘辅材的问题,进而引发对建筑陶瓷长久使用后空鼓和脱落问题的担忧。目前,针对建筑陶瓷底面的荷珠现象,处理方式通常为末端处理,如在铺贴现场使用钢刷刷除、喷火枪灼烧以及强碱类物质刷洗建筑陶瓷底面等等。但是这些方式不仅会增加铺贴工序,而且施工难度大、风险系数高,不能从产品端解决问题。从目前的研究和实验分析,建筑陶瓷经过1100℃以上的高温烧制,出窑时底面通常是亲水性的,导致建筑陶瓷底面出现荷珠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建筑陶瓷在抛光打蜡工艺中使用含有有机溶剂的油性蜡水,例如柔抛产品使用油性体系对产品表面进行防污,部分亮抛产品也使用油性蜡水进行封孔。建筑陶瓷叠放打包后,油性体系蜡水会挥发沉积到建筑陶瓷底面,导致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节点剂0.2~1.5%、成膜剂0.5~4%、纤维素0.1~0.6%、增塑剂0.1~0.8%、硅溶胶0.5~6%、水85~98%;其中,所述节点剂是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构成的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柔性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柔性的菱形网状空间结构。

4.根据权利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节点剂0.2~1.5%、成膜剂0.5~4%、纤维素0.1~0.6%、增塑剂0.1~0.8%、硅溶胶0.5~6%、水85~98%;其中,所述节点剂是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构成的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柔性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柔性的菱形网状空间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mil-53(fe)和/或mil-88(fe)。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克服建筑陶瓷底面疏水/超疏水导致荷珠的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或聚乙二醇;所述纤维素为羧甲基纤维素和/或羟丙基纤维素;所述增塑剂为山梨醇和/或邻苯二甲酸甲酯;所述硅溶胶的纳米二氧化硅浓度为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一军武士川吴洋汪庆刚谢范锋
申请(专利权)人: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