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178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5 14:0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属于光伏领域,包括汇流条、背板和导电片,所述背板上开设有贯穿所述背板的引出孔,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导电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汇流条的端部,所述导电片穿过所述引出孔并且所述导电片的另一端朝向背离所述背板的另一侧方向延伸,所述导电片的布氏硬度值小于所述汇流条的布氏硬度值。解决了光伏组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汇流条穿过孔时难以压平弯折处根部,进而容易造成光伏组件的电池片隐裂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光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1、为了将光伏电池与外部接线盒连接,需要在电池背面设置引出端,将金属电极引出到接线盒中。

2、目前,常用的光伏电池的汇流条引出方式是在背板上开孔,将汇流条折弯并从开孔处引出。

3、但由于汇流条穿过孔时难以压平折弯处根部,将导致光伏组件的电池片隐裂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至少解决了光伏组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现行汇流条引出方式容易造成光伏组件的电池片隐裂问题。

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汇流条、背板和导电片,所述背板上开设有贯穿所述背板的引出孔,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导电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汇流条的端部,所述导电片穿过所述引出孔并且所述导电片的另一端朝向背离所述背板的另一侧方向延伸,所述导电片的布氏硬度值小于所述汇流条的布氏硬度值。

3、可选的,所述导电片的布氏硬度值为15~35n/mm2,所述汇流条的布氏硬度值为40~130n/mm2。</p>

4、可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流条、背板和导电片,所述背板上开设有贯穿所述背板的引出孔,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导电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汇流条的端部,所述导电片穿过所述引出孔并且所述导电片的另一端朝向背离所述背板的另一侧方向延伸,所述导电片的布氏硬度值小于所述汇流条的布氏硬度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的布氏硬度值为15~35N/mm2,所述汇流条的布氏硬度值为40~130N/mm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导电片弯折穿过所述引出孔,所述导电片弯折处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流条、背板和导电片,所述背板上开设有贯穿所述背板的引出孔,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导电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汇流条的端部,所述导电片穿过所述引出孔并且所述导电片的另一端朝向背离所述背板的另一侧方向延伸,所述导电片的布氏硬度值小于所述汇流条的布氏硬度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的布氏硬度值为15~35n/mm2,所述汇流条的布氏硬度值为40~130n/mm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导电片弯折穿过所述引出孔,所述导电片弯折处形成弯折痕,所述弯折痕的两侧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排布方向平行于所述弯折痕的排布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导电片的一部分与所述汇流条存在重叠区域,所述重叠区域的面积大于或等于40mm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在所述背板的一侧延伸,所述导电片垂直于所述导电片延伸方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汇流条垂直于所述汇流条延伸方向的尺寸,且小于所述引出孔的开孔尺寸。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与接线盒电连接的拓展件,所述导电片的所述另一端连接所述拓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国童洪波岳乃祥杨冬生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