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和储能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04466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3 21:4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和储能系统。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主体。支撑主体被配置为能够设置于沿竖直方向相邻的储能系统的第一电器与第二电器之间。支撑主体包括第一支撑盘、第二支撑盘和固定件。第一支撑盘上侧设有第一承载面。第一支撑盘下侧设有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盘与第一支撑盘间隔分布。第二支撑盘上侧设有第二承载面。第二支撑盘下侧设有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被配置为与第一电器接触,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被配置为与第二电器接触。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第一支撑盘以及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支撑盘,使第一支撑盘与第二支撑盘相对固定。本申请提供的支撑装置和储能系统,能够实现储能系统的第一电器和第二电器的堆叠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移动储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和储能系统


技术介绍

1、储能系统一般是由pcs(power conversion system,储能变流器)和电池箱配合使用。在一些使用场景下,用户会配置多个pcs和多个电池箱,但相关技术中,存在pcs的上侧不平整、或电池箱的上侧不平整或pcs和电池箱的上侧结构不同等情形,而导致pcs和电池箱不能堆叠放置,水平方向上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移动和存放。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和储能系统,能够实现储能系统的第一电器和第二电器的堆叠放置。

2、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主体。支撑主体被配置为能够设置于沿竖直方向相邻的第一电器与第二电器之间。支撑主体包括第一支撑盘、第二支撑盘和固定件。第一支撑盘上侧设有第一承载面。第一支撑盘下侧设有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盘与第一支撑盘间隔分布。第二支撑盘上侧设有第二承载面。第二支撑盘下侧设有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被配置为与第一电器接触,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被配置为与第二电器接触。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第一支撑盘以及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支撑盘,使第一支撑盘与第二支撑盘相对固定。

3、上述实施例中,固定件使得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盘和第二支撑盘相对固定,使得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相互分离但又相互固定,使得第一承载面、第二承载面相互分离但又相互固定,同时,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均能够与第一电器接触,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均能够与第二电器接触,从而在垂直于竖直方向上形成平衡稳定的支撑点位,以实现支撑主体平稳放置在第一电器上侧,以及第二电器平稳放置在支撑主体上侧,从而使得第一电器、第二电器能够通过支撑主体转接实现稳固地堆叠放置。并且第一支撑盘和第二支撑盘均能与固定件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固定件,提高第一支撑盘和第二支撑盘对不同型号的第一电器和不同型号的第二电器的适配范围。

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盘上侧设有第一凹陷部。第一承载面部分设于第一凹陷部范围内、部分设于第一凹陷部范围外。第二支撑盘上侧设有第二凹陷部。第二承载面部分设于第二凹陷部范围内、部分设于第二凹陷部范围外。

5、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分别能够各自独立地或相配合地限制第二电器的位置,且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能够容纳第二电器下侧的凸出结构,提升第二电器放置于支撑主体上侧时的稳定性,以便于第二电器与第一电器配合支撑装置堆叠放置。并且第一凹陷部水平方向的内外侧均布置有第一承载面,第二凹陷部水平方向的内外侧均布置有第二承载面,能够向第二电器提供更多的支撑点位以及更大的支撑面积,提升第二电器放置的稳定性。

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盘下侧连接有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与第一支撑面相互独立设置。第二支撑盘下侧连接有第二凸出部。第二凸出部与第二支撑面相互独立设置。

7、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能够插设至下侧的第一电器的凹陷位置,一方面引导第一支撑面及第二支撑面找准贴合第一电器的位置,提升支撑主体放置位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能够约束支撑主体自身的位置,提升支撑主体相对第一电器位置的稳定性。通常第一电器的上侧会有凹凸不平或斜面或弧面等结构,第一支撑面与第一凸出部相互独立,可以使第一支撑面在针对第一电器上侧作仿形设计时,无需考虑与第一凸出部的配合,能够使第一支撑面适配更多结构形状,节省设计成本,第二支撑面与第二凸出部相互独立,可以使第二支撑面在针对第一电器上侧作仿形设计时,无需考虑与第二凸出部的配合,能够使第二支撑面适配更多结构形状,节省设计成本。

8、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支撑盘下侧,第一支撑盘下侧还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面设于第一支撑部的下侧;第二凸出部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支撑盘下侧,第二支撑盘下侧还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面设于第二支撑部的下侧。

9、上述实施例中,支撑主体支撑于第一电器上侧相较于承载第二电器下侧,对支撑于第一电器上侧的支撑点位的位置适配度要求较高,可拆卸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能够进行更换,从而使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的适配范围更大。同时可拆卸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能够进行更换,提升与第一电器凹陷位置仿形的适配度,从而提升对支撑主体自身位置约束的精确度,以提升支撑主体支撑于第一电器上侧的稳定性。并且可拆卸的第一凸出部、第一支撑部、第二凸出部以及第二支撑部,使得第一支撑盘和第二支撑面结构简化,便于生产设计和生产制造。

1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下侧部分地设有第三支撑面,第一凸出部下侧未设有第三支撑面的部分低于第三支撑面,第三支撑面被配置为与第一电器接触;第二凸出部下侧部分地设有第四支撑面,第二凸出部下侧未设有第四支撑面的部分低于第四支撑面,第四支撑面被配置为与第一电器接触。

11、上述实施例中,第三支撑面和第四支撑面能够支撑于第一电器上侧,配合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使支撑主体在第一电器上侧形成更多支撑点位,一方面支撑主体能够更稳定地支撑于第一电器上侧,另一方面第一电器受力均匀,避免堆叠层数过高损坏第一电器。同时第一凸出部下侧低于第三支撑面的部分仍能够插设至下侧的第一电器的凹陷位置,第二凸出部下侧低于第四支撑面的部分仍能够插设至下侧的第一电器的凹陷位置。

12、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竖直方向上,固定件高于第一支撑面、高于第二支撑面、低于第一承载面且低于第二承载面。

13、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电器、支撑主体和第二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堆叠时,固定件的配置位置能够避免影响第一承载面、第二承载面与上侧第二电器的配合,也能够避免影响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与下侧第一电器的配合,从而提升支撑主体支撑的稳定性。

1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包括多个连接杆。每个连接杆均连接第一支撑盘和第二支撑盘。多个连接杆分布的方向垂直于第一支撑盘和第二支撑盘分布的方向,且垂直于竖直方向。

15、上述实施例中,在使用时,连接杆的分布方向垂直于竖直方向,从而在水平方向上配合第一支撑盘、第二支撑盘构建出支撑及承载用的稳定结构,提升第一电器、第二电器堆叠的稳定性。并且连接杆分布方向垂直于第一支撑盘和第二支撑盘的分布方向,从使连接杆牵引第一支撑盘、第二支撑盘的作用力,在第一支撑盘、第二支撑盘的分布方向上的分力增大,在垂直于第一支撑盘、第二支撑盘分布方向的方向上的分力减小,以降低第一支撑盘、第二支撑盘在垂直于两者分布方向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可能,提升对第一支撑盘、第二支撑盘固定的稳定性。

1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连接杆设有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连接杆通过第一耳部与第一支撑盘连接。连接杆通过第二耳部与第二支撑盘连接。沿多个连接杆分布的方向,连接杆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一耳部,连接杆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二耳部。

17、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耳部、第二耳部均分布在连接杆的相对两侧,避免连接杆相对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被配置为能够设置于沿竖直方向相邻的第一电器与第二电器之间,所述支撑主体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盘上侧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承载面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范围内、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范围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盘下侧连接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盘下侧连接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相互独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盘下侧,所述第一支撑盘下侧还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面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侧;所述第二凸出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盘下侧,所述第二支撑盘下侧还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面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下侧部分地设有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一凸出部下侧未设有所述第三支撑面的部分低于所述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电器接触;所述第二凸出部下侧部分地设有第四支撑面,所述第二凸出部下侧未设有所述第四支撑面的部分低于所述第四支撑面,所述第四支撑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电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固定件高于所述第一支撑面、高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低于所述第一承载面且低于所述第二承载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多个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均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盘和第二支撑盘,多个所述连接杆分布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盘和所述第二支撑盘分布的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竖直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杆设有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第一耳部与所述第一支撑盘连接,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第二耳部与所述第二支撑盘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盘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竖直方向向下侧穿过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二支撑盘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竖直方向向下侧穿过所述连接杆,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盘与所述第二支撑盘分布的方向,定义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支撑盘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盘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度,所述第二支撑盘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盘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盘下侧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盘下侧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12.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器、至少一个第二电器及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所述第一电器、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第二电器沿所述竖直方向堆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被配置为能够设置于沿竖直方向相邻的第一电器与第二电器之间,所述支撑主体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盘上侧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承载面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范围内、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范围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盘下侧连接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盘下侧连接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相互独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盘下侧,所述第一支撑盘下侧还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面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侧;所述第二凸出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盘下侧,所述第二支撑盘下侧还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面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下侧部分地设有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一凸出部下侧未设有所述第三支撑面的部分低于所述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电器接触;所述第二凸出部下侧部分地设有第四支撑面,所述第二凸出部下侧未设有所述第四支撑面的部分低于所述第四支撑面,所述第四支撑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电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固定件高于所述第一支撑面、高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低于所述第一承载面且低于所述第二承载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紫吴东陈熙王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