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2305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2:07
本公开涉及一种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及车辆。其中,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包括保护板,安装在车身的位于A柱前端的位置处,并与车轮的后端相对设置,保护板包括向车身外凸起的引导部及与引导部相连的引导槽,其中,引导部配置为:在承受车轮冲击后向引导槽方向折叠变形成能够将车轮的后端向车身外引导的导向斜面。通过上述方案,保护板能够在碰撞发生后通过引导部和引导槽变形成导向斜面,有效引导车轮向车身外滑出,防止车轮锁死在车身中,降低车轮侵入乘员舱的风险,减少对乘员人身安全的威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具体地,涉及一种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在汽车保险安全指数测试中,正面25%小偏置重叠碰撞模拟了实际交通事故中一种具有较高发生几率的被动正面碰撞类型,由于其正面接触重叠面积小,前纵梁基本没有参与变形吸能,碰撞发生时车体本身能量传递路线少,易对车体造成严重的形变和破坏,使车轮相对入侵乘员舱的情况更为严重。

2、相关技术中,为应对25%小偏置碰撞中车轮侵入乘员舱的现象,大多选择在a柱前端靠近前轮的位置设置保护板,以防止正面碰撞过程中a柱焊点撕裂的问题,避免a柱及车轮过度侵入乘员舱。该方案中保护板往往通过自身结构及材料的刚性强度以维持易断裂点不在碰撞中轻易发生撕裂,然而在实际的25%小偏置碰撞事故中,强外力作用在车轮上并集中冲击此结构,保护板的刚性强度难以满足抗冲击需求,保护板结构易在车轮的正面冲击下翻转失效或变形撕裂,进而导致a柱内板和外板断裂后相互分离,无法有效解决该种碰撞类型中车轮或a柱过度入侵乘员舱而对乘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与车辆,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包括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安装在车身的位于a柱前端的位置处,并与车轮的后端相对设置,所述保护板包括向车身外凸起的引导部及与所述引导部相连的引导槽,其中,所述引导部配置为:在承受所述车轮冲击后向所述引导槽方向折叠变形成能够将所述车轮的后端向所述车身外引导的导向斜面。

3、可选地,所述防撞结构包括用于将所述保护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上的支撑组件,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引导槽分别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有间隔,以与所述支撑组件共同合围成吸能腔。

4、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护板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在所述保护板变形成所述导向斜面后支撑所述导向斜面,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引导槽共同合围成所述吸能腔。

5、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的第一前围补强件和前围横梁上的第二连接板。

6、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配置为从第二前围补强件延伸至a柱外板,所述第二连接板配置为从所述前围横梁延伸至所述第一前围补强件。

7、可选地,所述保护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焊接为一体式结构。

8、可选地,所述引导部为多个,多个所述引导部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引导槽布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以与多个所述引导部分别连接。

9、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引导部之间形成为安装部,用于将所述保护板与所述a柱外板连接。

10、可选地,所述防撞结构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车身。

11、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保护板在车身a柱前端与车轮后端相对设置,在破坏强度较为集中的25%小偏置正面碰撞类型的交通事故中,保护板可以直接承受车轮对车身的强冲击。保护板的引导部可以在受到车轮撞击后向引导槽的方向折叠变形,以形成有利于引导车轮向车身外运动的导向斜面,以偏转车轮的冲击力方向,改变车轮原有的运动趋势,使车轮向车身的外侧及后车身的方向离开车身范围,进而防止车轮锁死在前车身的a柱三角区中、过度侵入乘员舱对乘员人身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13、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安装在车身的位于A柱前端的位置处,并与车轮的后端相对设置,所述保护板包括向车身外凸起的引导部及与所述引导部相连的引导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结构包括用于将所述保护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上的支撑组件,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引导槽分别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有间隔,以与所述支撑组件共同合围成吸能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护板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在所述保护板变形成所述导向斜面后支撑所述导向斜面,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引导槽共同合围成所述吸能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的第一前围补强件和前围横梁上的第二连接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配置为从第二前围补强件延伸至A柱外板,所述第二连接板配置为从所述前围横梁延伸至所述第一前围补强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焊接为一体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为多个,多个所述引导部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引导槽布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以与多个所述引导部分别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引导部之间形成为安装部,用于将所述保护板与所述A柱外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结构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车身。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安装在车身的位于a柱前端的位置处,并与车轮的后端相对设置,所述保护板包括向车身外凸起的引导部及与所述引导部相连的引导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结构包括用于将所述保护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上的支撑组件,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引导槽分别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有间隔,以与所述支撑组件共同合围成吸能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护板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在所述保护板变形成所述导向斜面后支撑所述导向斜面,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引导槽共同合围成所述吸能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a柱前端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车身的第一前围补强件和前围横梁上的第二连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开宁赵浩亦高桥洋一郎陈楠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