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及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892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及飞行器,利用边界层内气流自身能量进行驱动,通过设计具有埋入式入口特征的微通道,引导低能流体流入微通道,并经由微通道排移至机体两侧,以此隔断边界层内的低能流体与主流之间的不利耦合作用,灵活实现飞行器前体低能流的自驱动迁移,从而提升进气道的气动性能。本设计方法设计出的埋入式微通道与飞行器机体高度融合,沿来流方向表面无任何凸起。与传统边界层排移方法相比,其具有无源、迎风面积小、流动阻力小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进气道前体边界层内低能流迁移及流动控制领域,尤其是一种能够基于低能流自身能量自驱迁移的边界层低能流排移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


技术介绍

1、进气道作为吸气式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不仅需要高效地向发动机提供一定压力、温度和流量的空气,还肩负着出口流场均匀性调节等功能,其工作特性显著影响着飞行器的整体性能。此外,为了将飞行器宝贵的机头位置让出以便安装更加先进的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提高飞行器在战场中的生存优势,进气道一般位于机身中后段。对于安装于机身中后段的进气道而言,其将不可避免地面对由机身发展而来的边界层。与此同时,下一代飞行器更加注重高隐身特性,而进气道作为飞行器前向三大雷达强散射源之一,在进气道设计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隐身特性。

2、针对飞行器上游发展而来的边界层,常见的边界层排移措施有边界层吸除、边界层隔道、进口鼓包、涡流发生器等。其中,对于边界层吸除而言,其具有较高的边界层排移效率,但其需要飞行器提供一个低压气源,而这必将使得飞行器结构重量增大,使得飞行器获得的综合效益下降。对于边界层隔道而言,其可有效隔除由机身发展而来的边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并排等间距排列设置的埋入式微通道;每个埋入式微通道沿流向通道宽度(w)保持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埋入式微通道沿流向高度逐渐扩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导流段(L1)的导流角(α)取值范围为9°~1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入口整流段(L2)的唇罩结构角(θ)不小于入口导流角(α)。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入口导流段(L2)的扩张角(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并排等间距排列设置的埋入式微通道;每个埋入式微通道沿流向通道宽度(w)保持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埋入式微通道沿流向高度逐渐扩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导流段(l1)的导流角(α)取值范围为9°~1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入口整流段(l2)的唇罩结构角(θ)不小于入口导流角(α)。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入口导流段(l2)的扩张角(β)取值范围为1°~3°。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每组埋入式微通道中的所有微通道弯曲扩张段(l4)管道中心线的圆心位置相同,相邻管道的管道中心线半径之差为相邻管道中心线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埋入式微通道阵列,其特征在于,轴向扩张段(l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慧俊唐学斌黄河峡秦源尹昊伟徐晨恩陈孜昂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