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及其构建方法技术_技高网

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及其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98259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及其构建方法,属于海洋技术领域,包括:首先在海床或海岸带构建牡蛎礁,当牡蛎礁至少生长一层稳定的牡蛎后,将珊瑚移植至牡蛎上共同生长,形成牡蛎礁和珊瑚礁结合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人工牡蛎礁和人工珊瑚礁结合,利用牡蛎生长迅速,分布密集的特点快速成礁,抵御风浪,并以此为基础繁育珊瑚,支撑珊瑚生长,发挥珊瑚礁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达到保护海岸线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人工珊瑚礁较多的采用枝状珊瑚(如鹿角珊瑚),枝状珊瑚特点是生长迅速,能快速的成片、成林,但是容易造成物种单一,且在枝状珊瑚生长两年左右达到30公分高的时候,单株的生长速度明显开始缓慢,其根部10-15公分处容易被大量的藻类附着而出现退化或死亡。同时不同底质和位置对珊瑚有重要影响,众多岛屿中,以涠洲岛为例,四面环海,主要受冬季北风和夏、秋季西南季风的影响,石螺口和滴水位于涠洲岛的西部和西南部,是西南浪的直接影响区域,波浪大,能见度低,因此各种珊瑚在这两个海域的生长情况都较差,珊瑚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不适合作为珊瑚礁的架设区域,退化的非常严重,又必须架设相应的礁体或堤体进行防护。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适用于风浪海域的,能够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风浪海域珊瑚不易存活生长,难以快速成礁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及其构建方法,其采用人工牡蛎礁和人工珊瑚礁结合,利用牡蛎生长迅速,分布密集的特点快速成礁,抵御风浪,并以此为基础繁育珊瑚,支撑珊瑚生长,发挥珊瑚礁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达到保护的效果。

2、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包括:首先在海床或海岸带构建牡蛎礁,当牡蛎礁至少生长一层稳定的牡蛎后,将珊瑚移植至牡蛎上共同生长,形成牡蛎礁和珊瑚礁结合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

3、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中,具体的,所述牡蛎礁2~3年长成自然生态礁体,所述珊瑚2~3年长成20~40公分;在牡蛎礁培育的牡蛎生长一年后形成至少一层稳定的牡蛎,然后将珊瑚苗移植至牡蛎壳上共同生长,共同生长过程中,新生长的牡蛎不断填筑在珊瑚苗根部,弥补珊瑚生长过程冠头遮光造成珊瑚下部死亡而形成的空虚,以及防止珊瑚根部被藻类附着,并为牡蛎自然产卵或浮浪幼虫提供附着点。

4、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中,具体为,牡蛎礁上培育牡蛎卵或浮浪幼虫附着后的第15个月开始植入珊瑚苗,此时牡蛎卵或浮浪幼虫已经生长成熟稳定,不再快速生长而影响移植的枝状珊瑚。

5、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中,所述牡蛎为2~3年直立生长至15~25厘米的牡蛎品种;所述珊瑚为2~3年生长至25~35厘米的枝状珊瑚品种。

6、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中,所述牡蛎为舌骨牡蛎,所述珊瑚为鹿角珊瑚。

7、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中,所述珊瑚以扦插的方式移植。

8、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中,所述珊瑚绑扎或粘接在牡蛎的缝隙中或迎光的位置,且一个牡蛎礁只种一种珊瑚。

9、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中,在镂空的架构上构建所述牡蛎礁。

10、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中,植入珊瑚后,对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进行监测,补充牡蛎卵或浮浪幼虫,补充死亡的珊瑚,清除有害物种。

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由所述构建方法构建。

12、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充分利用牡蛎和珊瑚的生长特点,构建牡蛎和珊瑚共生的人工礁体,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海岸防浪堤。其中,牡蛎在牡蛎礁上垂直生长,分布密集,生长速度快,2~3年可长成15~25公分,自然繁育能力强,可以快速创造具有生物功能的栖息地,为其他贝类生物,多毛类环虫,甲壳类动物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提供庇护所,构建的人工牡蛎礁只需经过2~3年,就能恢复自然生态功能,成礁速度快,防浪效果好;牡蛎的特点是生长迅速,能够快速成片成林,两年左右就能生长至30公分左右,其后生长速度明显开始缓慢,容易因为冠头遮光造成枝状珊瑚下部死亡,以及被大量藻类附着而失去生长优势导致珊瑚礁退化,以及因为海浪冲击而折断。本专利技术在牡蛎礁已经构建至少培育一层稳定的牡蛎之后,将珊瑚移植在牡蛎上共生,由于牡蛎基层已经趋于稳定,不会影响移植珊瑚的根基稳定,以及不会阻碍珊瑚的生长,且牡蛎基层上形成牡蛎自然产卵或浮浪幼虫的附着点,在牡蛎和珊瑚共生过程中,新生长的牡蛎不断填筑珊瑚底部,为珊瑚提供支撑基础以及生长附着点,弥补因冠头遮光造成珊瑚下部死亡导致的下部空虚,也避免珊瑚下部被藻类附着导致的退化,也保护珊瑚下部不被海浪折断。牡蛎和珊瑚共生促生,快速成礁,快速修复生物多样性,有效阻止海岸线退化,达到了保护海岸线的效果,也达到了生物多样性的要求,特别适合涠洲岛滴水和石螺口等风浪较大的海岸线以及其他自然环境气候相似的区域。

14、2、本专利技术构建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具有快速成礁,防浪,保护海岸线,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效果。

15、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首先在海床或海岸带构建牡蛎礁,当牡蛎礁至少生长一层稳定的牡蛎后,将珊瑚移植至牡蛎上共同生长,形成牡蛎礁和珊瑚礁结合的人工防浪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的,所述牡蛎礁2~3年长成自然生态礁体,所述珊瑚2~3年长成20~40厘米;在牡蛎礁培育的牡蛎生长一年后形成至少一层稳定的牡蛎,然后将珊瑚苗移植至牡蛎壳上共同生长,共同生长过程中,新生长的牡蛎不断填筑在珊瑚苗根部,弥补生长过程珊瑚冠头遮光造成珊瑚下部死亡而形成的空虚,以及防止珊瑚根部被藻类附着,并为牡蛎自然产卵或浮浪幼虫提供附着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为,牡蛎礁上的牡蛎卵或浮浪幼虫附着后的第15个月开始植入珊瑚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牡蛎为2~3年生长至15~25厘米的牡蛎品种;所述珊瑚为2~3年生长至25~35厘米的珊瑚品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牡蛎为舌骨牡蛎,所述珊瑚为鹿角珊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珊瑚以扦插的方式移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珊瑚绑扎或粘接在牡蛎的缝隙中或迎光的位置,且一个牡蛎礁只种一种珊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镂空的架构上构建所述牡蛎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植入珊瑚后,对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进行监测,补充牡蛎卵或浮浪幼虫,补充死亡的珊瑚,清除有害物种。

10.一种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构建方法构建。

...

【技术特征摘要】

1.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首先在海床或海岸带构建牡蛎礁,当牡蛎礁至少生长一层稳定的牡蛎后,将珊瑚移植至牡蛎上共同生长,形成牡蛎礁和珊瑚礁结合的人工防浪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的,所述牡蛎礁2~3年长成自然生态礁体,所述珊瑚2~3年长成20~40厘米;在牡蛎礁培育的牡蛎生长一年后形成至少一层稳定的牡蛎,然后将珊瑚苗移植至牡蛎壳上共同生长,共同生长过程中,新生长的牡蛎不断填筑在珊瑚苗根部,弥补生长过程珊瑚冠头遮光造成珊瑚下部死亡而形成的空虚,以及防止珊瑚根部被藻类附着,并为牡蛎自然产卵或浮浪幼虫提供附着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为,牡蛎礁上的牡蛎卵或浮浪幼虫附着后的第15个月开始植入珊瑚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牡蛎与珊瑚结合的人工防浪堤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牡蛎为2~3年生长至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洁聂智君伍沂穆文丹朱纹萱
申请(专利权)人: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