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95947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冷冻冷凝器,壳程入口与浸出尾气出口管相连,管程入口与冷冻水供水管相连;吸收塔,上部设有冷油喷淋口,下部进气口与冷冻冷凝器的壳程出口相连,底部富油出口与富油泵的入口相连,顶部排气口与尾气风机的入口相连;矿物油换热器,冷侧入口与富油泵的出口相连;矿物油加热器,管程底部入口与矿物油换热器的冷侧出口相连,壳程入口与蒸汽管相连;解析塔,顶部设有热油喷淋口且与矿物油加热器的管程顶部出口相连,底部贫油出口通过贫油泵与矿物油换热器的热侧入口相连;下部蒸汽入口与蒸汽管相连。本系统能够充分回收萃取溶剂,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且降低浸出车间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浸出车间尾气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属于资源综合利用。


技术介绍

1、浸出车间采用正己烷作为萃取剂,提取油料中的植物油。在提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尾气,尾气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由于油料中存在大量的孔隙,在油料进入浸出器前,这些孔隙被空气填充,当油料进入浸出器中,孔隙中的空气被正己烷置换出来。由于空气是不凝性气体,并在气相中占有一定的分压,这就导致空气所携带的溶剂气体无法在冷凝器中完全冷凝,最终作为尾气从系统中排出;另一个来源是萃取后的固相,即粕在脱溶后,需要干燥冷却。干燥冷却主要通过鼓入大量空气,通过空气携带粕中的水分和热量,从而控制成品粕中的水分和温度,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

2、目前,对于第一个来源的尾气,即来自浸出器的尾气,其处理方法是,通过最终冷凝器冷凝后进入常规的矿物油吸收系统,经过矿物油吸收系统后的尾气含溶大约在3000-5000ppm,跟干燥冷却的尾气混合后稀释排放。对于第二个来源的尾气,即来自干燥冷却机的尾气,一般经过碱洗后高空排放。其问题在于,尾气中依然带有大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风机(F1)的出口与尾气冷却器(E8)的热侧入口相连,所述尾气冷却器(E8)的热侧出口与气液分离器(B3)的中部入口相连,所述气液分离器(B3)的顶部排气口通过树脂吸附进气管与树脂吸附塔的底部进气口相连,所述树脂吸附塔的顶部排气口与排气筒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吸附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风机(f1)的出口与尾气冷却器(e8)的热侧入口相连,所述尾气冷却器(e8)的热侧出口与气液分离器(b3)的中部入口相连,所述气液分离器(b3)的顶部排气口通过树脂吸附进气管与树脂吸附塔的底部进气口相连,所述树脂吸附塔的顶部排气口与排气筒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吸附塔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树脂吸附塔、第二树脂吸附塔和第三树脂吸附塔,各树脂吸附塔的底部进气口分别连接有吸附进气阀、解附排气阀和吹扫排气阀,各吸附进气阀的下部入口分别与所述树脂吸附进气管(g13)相连,各解附排气阀的下端出口通过解附排气管(g14)与所述气相冷凝器(e6)的壳程气相入口相连,各吹扫排气阀的下端出口通过吹扫排气管(g15)与排气筒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塔(t2)的底部贫油出口通过贫油泵(p2)与所述矿物油换热器(e2)的热侧入口相连,所述矿物油换热器(e2)的热侧出口与矿物油常温冷却器(e3)的热侧入口相连,所述矿物油常温冷却器(e3)的热侧出口与矿物油冷冻冷却器(e4)的热侧入口相连,所述矿物油冷冻冷却器(e4)的热侧出口与所述吸收塔(t1)上部的冷油喷淋口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风换热器(e7)的热侧出风口及所述干燥冷却机的第二干燥层出风口均与碱洗风机(f3)的入口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扫风管的入口与冷风风机(f6)的出口和/或风风换热器(e7)的冷侧出口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洗风机(f3)的出口与碱洗塔(b1)的下部进风口相连,所述碱洗塔(b1)的底部出口与碱洗泵(p3)的入口相连,碱洗泵(p3)的出口与碱洗水冷却器(e9)的热侧入口相连,所述碱洗水冷却器(e9)的热侧出口与所述碱洗塔(b1)的上部喷淋口相连,所述碱洗塔(b1)的顶部设有碱洗塔尾气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洗塔尾气出口与碱洗后尾气冷却器(e10)的热侧入口相连,所述碱洗后尾气冷却器(e10)的热侧出口与碱洗后尾气加热器(e11)的冷侧入口相连,所述碱洗后尾气加热器(e11)的冷侧出口与转轮鼓风机(f4)的入口相连;所述碱洗后尾气冷却器(e10)的热侧底部还设有凝水排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沸石转轮的圆周依次设有吸附区、脱附区及冷却区,所述转轮鼓风机(f4)的出口与所述沸石转轮的吸附区及冷却区的进气口相连,所述冷却区的出风口与脱附加热器(e12)的冷侧入口相连,所述脱附加热器(e12)的冷侧出口与所述沸石转轮的脱附区进风口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区的排气口与脱附风机(f5)的入口相连,所述脱附风机(f5)的出口与所述尾气冷却器(e8)的热侧入口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浸出车间尾气介质回收及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矿物油加热器(e5)的壳程出口与冷凝水罐(b4)的入口相连,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椿松温小荣章晓霞高崇波方世文李启鑫
申请(专利权)人:迈安德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