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梁上起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在地下建筑中,因楼层功能的不同,楼层上部与下部通常采用不同结构类型,如框体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为了实现不同结构类型间的荷载传递,需要在适当楼层设置转换层。地下结构柱转换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转换形式,通过在转换梁上设置梁上柱来实现荷载传递。
2、目前,公开号为cn212453092u的授权专利公开了一种型钢转换梁与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结构,在连接节点结构中,转换梁为纯钢结构,不需要支模浇筑混凝土,提高了整个工期的施工效率;混凝土柱通过栓钉与方钢管第一连接件进行有效连接,方钢管第一连接件底部固定在型钢梁的上翼缘,使得连接强度和刚度能够得到保障。
3、在某些建筑中,转换梁的厚度远大于常规转换梁的厚度,转换梁厚度可达到1.8米左右。当型钢梁的厚度达到1.8米时,型钢梁的结构强度和刚性会大大降低,从而难以实现对梁上柱的稳定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在厚度较大的转换梁上安装梁上柱不稳定的问题,本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上起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梁浇筑模板(16)内的支托(1),梁浇筑模板(16)内放置有钢筋骨架(17),所述支托(1)位于钢筋骨架(17)内,所述支托(1)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2)与钢筋骨架(17)的下部钢筋固定连接,所述支托(1)的顶部设置有支撑钢构件(3),所述支撑钢构件(3)包括钢梁(31)和钢柱(32),所述钢梁(31)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支托(1)顶部并位于钢筋骨架(17)内,所述钢柱(32)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在钢梁(31)上,所述钢柱(32)顶端穿过钢筋骨架(17)并延伸出梁浇筑模板(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上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上起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梁浇筑模板(16)内的支托(1),梁浇筑模板(16)内放置有钢筋骨架(17),所述支托(1)位于钢筋骨架(17)内,所述支托(1)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2)与钢筋骨架(17)的下部钢筋固定连接,所述支托(1)的顶部设置有支撑钢构件(3),所述支撑钢构件(3)包括钢梁(31)和钢柱(32),所述钢梁(31)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支托(1)顶部并位于钢筋骨架(17)内,所述钢柱(32)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在钢梁(31)上,所述钢柱(32)顶端穿过钢筋骨架(17)并延伸出梁浇筑模板(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上起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托(1)包括两个第一支腿(11)和多个第一连接钢筋(12),所述钢梁(31)设置在第一支腿(11)上,每个所述第一支腿(11)均由两个槽钢开口相向间隔放置而成,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2)连接四个槽钢,所述第一连接件(2)为角钢,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分别位于两个第一支腿(11)相互远离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侧壁与第一支腿(11)的两个槽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底壁与钢筋骨架(17)的下部钢筋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梁上起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31)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钢梁(31)分别固定安装在钢柱(32)的两侧,所述钢梁(31)均位于第一支腿(11)的两个槽钢内,且所述钢梁(31)放置在连接一个第一支腿(11)中两个槽钢的最顶部第一连接钢筋(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梁上起柱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钢梁(31)底壁远离第一支腿(11)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二支腿(4),所述第二支腿(4)的底端朝远离第一支腿(11)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支腿(4)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钢筋(5),所述第二连接钢筋(5)连接第一支腿(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梁上起柱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支腿(4)底端相互靠近的侧壁均设置有第二连接件(6),所述第二连接件(6)与钢筋骨架(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柱,王杨,林松松,吴昊,陆夏,袁博,谢雨晋,冯亮杰,刘鑫淼,陈利伟,朱雨,顾伟,朱欢欢,李纯玉,陈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