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5907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36
本申请涉及建筑的领域,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包括主体和防水层,防水层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防水层连接于主体的一侧表面,第一层、第二层均沿水平方向延申,A轴竖直,A轴位于主体背离防水层的一侧,第一层背离主体的表面任一点至A轴的距离随该点高度升高而增大,第二层背离主体的表面任一点至A轴的距离随该点高度升高而减小。倾斜的第一层表面利于引导石砾等杂物沿第一层表面移动,减小石砾等杂物对第一层的撞击力,降低第一层被破坏的概率。雨水沿防水层向下流淌,倾斜的第二层表面减缓雨水的流速,使得部分雨水滞留在第二层表面,以利用滞留的雨水减缓石砾等杂物的移速,减小石砾等杂物对第二层的撞击力,降低第二层被破坏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建筑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


技术介绍

1、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是一种集结构、保温、防水、装饰等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外墙体系。它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将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与墙体结构一体化设计和生产,实现了墙体的高性能、高效率、高质量和长寿命。

2、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中,气流、雨水中会携带石砾等杂物,杂物撞击至墙体表面,石砾等杂物可能会撞破墙体表面防水层,影响防护墙体的防水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降低防水层在台风、暴雨等天气中被破坏的概率,本申请提供一种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包括主体和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包括多个第一层和多个第二层,

4、所述防水层连接于主体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一层、第二层均沿水平方向延申,所述第二层的上端用于连接于一个第一层的下端,所述第二层的下端用于连接于另一个第一层的上端,

5、a轴竖直,a轴位于所述主体背离防水层的一侧,

6、所述第一层背离主体的表面任一点至a轴的距离随该点高度升高而增大,

7、所述第二层背离主体的表面任一点至a轴的距离随该点高度升高而减小。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台风、暴雨等天气中,气流、雨水中携带的石砾等杂物的移动方向多为斜向下,

9、斜向下移动的石砾等杂物碰触第一层表面的情况下,倾斜的第一层表面利于引导石砾等杂物沿第一层表面移动,减小石砾等杂物对第一层的撞击力,降低第一层被破坏的概率,

10、雨水沿防水层向下流淌,雨水可在第一层表面以正常流速向下流淌,倾斜的第二层表面减缓雨水的流速,使得部分雨水滞留在第二层表面,石砾等杂物先接触第二层表面处滞留的雨水,以利用滞留的雨水减缓石砾等杂物的移速,减小石砾等杂物对第二层的撞击力,降低第二层被破坏的概率。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层的厚度大于第一层的厚度。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层更容易受到石砾等杂物的正面撞击,增加第二层的厚度,以增加第二层抵御石砾等杂物正面撞击的能力,降低第二层被破坏的概率。

13、优选的,所述第二层背离主体的表面设有玻璃微珠。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璃微珠可凸出于第二层表面,以减缓雨水流淌速度,利于雨水滞留在第二层表面;石砾等杂物正面撞击第二层的情况下,玻璃微珠可用于承受石砾等杂物的正面撞击,降低第二层被破坏的概率。

15、优选的,所述第二层包括基底层和表面层,所述基底层连接于主体,所述表面层连接于基底层背离主体的表面,所述玻璃微珠设于表面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璃微珠承受石砾等杂物正面撞击的情况下,玻璃微珠可能发生松动甚至脱落,则利用基底层保障防水性能。

17、优选的,所述主体包括承重层和金属层,

18、所述金属层连接于承重层的一侧,所述防水层连接于金属层背离承重层的表面。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石砾等杂物撞击混凝土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混凝土破碎,混凝土碎屑可能脱离墙体而导致防水层出现缺口;金属具有延展性,石砾等杂物撞击混凝土的情况下,金属层可能且仅可能发生变形,变形处的防水层仍附着于金属层表面以提供防水功能。

20、优选的,所述金属层包括多个第一片和多个第二片,

21、所述第一片、第二片均沿水平方向延申,所述第二片的上端用于连接于一个第一片的下端,所述第二片的下端用于连接于另一个第一片的上端;

22、所述第一片的下端连接于承重层,所述第一片的上端向远离承重层的方向倾斜,

23、所述第二片的上端连接于承重层,所述第二片的下端向远离承重层的方向倾斜,

24、所述第一层连接于第一片背离承重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层连接于第二片背离承重层的一侧。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层与承重层之间的形成间隙,利于金属层的变形不受阻;同时,间隙利于隔音、保温。

26、优选的,所述主体还包括弹性块,

27、所述弹性块间隔设有多个,所述弹性块连接于承重层,所述金属层连接于弹性块,所述金属层与承重层之间存在间隙。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性块吸收石砾等杂物撞击金属层的能量;金属层与承重层之间的间隙利于金属层的变形不受阻;同时,间隙利于隔音、保温。

29、优选的,所述弹性块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用于填充气体,

30、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还包括气压调节组件,所述气压调节组件用于调节空腔内的气压。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天气良好的情况下,通过气压调节组件使得空腔内的气压具有较高值,则弹性块不易变形,使得金属层较为稳固;台风、暴雨等天气中,通过气压调节组件使得空腔内的气压具有较低值,则弹性块容易变形,以吸能。

32、优选的,所述气压调节组件包括桶体、活塞和连通管,

33、所述桶体的开口向上,所述活塞沿竖向滑动嵌于桶体内,所述活塞与桶体之间的滑动密封,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于桶体,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连通于空腔。

3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活塞上方的气压接近标准大气压,使得活塞下方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即桶体内、空腔内的气压具有较高值;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中,桶体开口处空气快速流动,活塞上方的气压明显低于标准大气压,活塞下方的气压随之减小,即桶体内、空腔内的气压具有较低值。

3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6、1.台风、暴雨等天气中,气流、雨水中携带的石砾等杂物的移动方向多为斜向下;斜向下移动的石砾等杂物碰触第一层表面的情况下,倾斜的第一层表面利于引导石砾等杂物沿第一层表面移动,减小石砾等杂物对第一层的撞击力,降低第一层被破坏的概率;

37、2.雨水沿防水层向下流淌,雨水可在第一层表面以正常流速向下流淌,倾斜的第二层表面减缓雨水的流速,使得部分雨水滞留在第二层表面,石砾等杂物先接触第二层表面处滞留的雨水,以利用滞留的雨水减缓石砾等杂物的移速,减小石砾等杂物对第二层的撞击力,降低第二层被破坏的概率;

38、3.玻璃微珠可凸出于第二层表面,以减缓雨水流淌速度,利于雨水滞留在第二层表面;石砾等杂物正面撞击第二层的情况下,玻璃微珠可用于承受石砾等杂物的正面撞击,降低第二层被破坏的概率;

39、4.石砾等杂物撞击混凝土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混凝土破碎,混凝土碎屑可能脱离墙体而导致防水层出现缺口;金属具有延展性,石砾等杂物撞击混凝土的情况下,金属层可能且仅可能发生变形,变形处的防水层仍附着于金属层表面以提供防水功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和防水层(2),所述防水层(2)包括多个第一层(21)和多个第二层(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22)的厚度大于第一层(21)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22)背离主体(1)的表面设有玻璃微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22)包括基底层(221)和表面层(222),所述基底层(221)连接于主体(1),所述表面层(222)连接于基底层(221)背离主体(1)的表面,所述玻璃微珠设于表面层(2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承重层(11)和金属层(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13)包括多个第一片(131)和多个第二片(1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还包括弹性块(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块(12)设有空腔(121),所述空腔(121)内用于填充气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调节组件(3)包括桶体(31)、活塞(32)和连通管(33),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和防水层(2),所述防水层(2)包括多个第一层(21)和多个第二层(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22)的厚度大于第一层(21)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22)背离主体(1)的表面设有玻璃微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建筑防护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22)包括基底层(221)和表面层(222),所述基底层(221)连接于主体(1),所述表面层(222)连接于基底层(221)背离主体(1)的表面,所述玻璃微珠设于表面层(2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可陈羲杨杰杨益邵光昂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方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