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93419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5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涉及均配分流装置技术领域。在压降和成本都较低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对流路数较多的蒸发器入口两相制冷剂的均匀分配。该装置包括入口管、外分液装置和多个单模块分液装置;外分液装置的入口与入口管的出口连接,外分液装置的出口连接对应的单模块分液装置的入口;单模块分液装置包括集管、孔板、单支路管和多个支路管;孔板设置在集管内部并将集管分隔为上部集管和下部集管;单支路管和集管的入口均设置在下部集管上;多个支路管均设置在上部集管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均配分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


技术介绍

1、蒸发器是空调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整机的运行效率。在蒸发器中,通常使用多条换热支路以使蒸发器入口两相制冷剂充分蒸发换热,但各换热支路流量分配不均会导致蒸发器性能恶化,从而使得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下降。

2、目前各空调厂家采用的均配分流装置主要是压降型分液头,其在进液口后依次布置了均流板、分流锥体和均匀的毛细管插孔。制冷剂进入压降型分液头后,首先经过均流板,制冷剂流速增加,压力降低,两相制冷剂被强制混合为均匀状态,后经分流锥体被引导至各个毛细管插孔处。压降型分液头可以实现较为均匀的两相制冷剂分配,但是其较大的压降会造成两相制冷剂进一步节流,降低系统性能。另外,其装配工艺较为复杂,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3、新兴的单集管分液装置是目前比较有竞争力的压降型分液头替代方案之一,其使用孔板或套管使集管内两相制冷剂混合均匀并加速,随后输送至各支路内,进而在蒸发器各流路中进行换热,如公开号为cn114322381a的《分液器、换热器和空调器》专利技术专利中使用了加速孔板,公开号为cn115773599a的《一种分液器及其应用》专利中使用了套管。相比于分液头,单集管分液装置的压降较小,且可以大幅节省成本,受到了各空调厂家的青睐。但是,由于单集管分液装置的分配均匀性受集管内径、孔板形式和放置位置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且其结构和分配均匀性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因此,制冷剂分配均匀性难以保证,导致其在实际工况下应用受阻。

4、另外,单集管分液装置在面临流路数较多的工况时,集管内的两相制冷剂由于重力和惯性力等因素的叠加影响,稳定性和分配均匀性随流路数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对于蒸发器流路数较多的大功率空调系统或多联机系统,各流路中两相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难以满足。尤其是在空调系统以制热模式运行时,室外蒸发器风场均匀,对各流路制冷剂分配均匀性要求更加严苛,此时仅依靠单集管内分液装置已不能满足要求。

5、因此,针对以上单集管分液装置的两个问题,有必要开发一种适用于蒸发器流路较多时的工况,且能够使得两相制冷剂分配均匀性较高的单集管分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在压降和成本都较低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对流路数较多的蒸发器入口两相制冷剂的均匀分配。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包括入口管、外分液装置和多个单模块分液装置;所述外分液装置的入口与所述入口管的出口连接,所述外分液装置的出口连接对应的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的入口;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包括集管、孔板、单支路管和多个支路管;所述孔板设置在所述集管内部并将所述集管分隔为上部集管和下部集管;所述单支路管和所述集管的入口均设置在所述下部集管上;多个所述支路管均设置在所述上部集管上。

3、进一步地,所述孔板的开孔面积比a0为:

4、

5、其中,a为单支路管和支路管的总数量;m为进入集管内的质量流量;d为集管的内径;ρm为两相制冷剂的密度;h为孔板到最上端集管处的距离;c1为修正系数;μm为两相制冷剂的运动粘度。

6、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支路管沿所述上部集管的轴向等距分布。

7、进一步地,所述孔板采用环形加强筋中心开孔型孔板结构;所述孔板包括圆形的第一孔板主体;所述第一孔板主体上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中心导流孔;所述第一孔板主体的下端面上设有多个弧形加强筋;多个所述弧形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孔板主体的周向均布。

8、进一步地,所述孔板采用环形开孔中心漏斗型孔板结构;所述孔板包括圆形的第二孔板主体;所述第二孔板主体上设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第一外周导流孔,多个所述第一外周导流孔沿所述第二孔板主体的周向均布;所述第二孔板主体的下端面中心处上设有漏斗形导流结构。

9、进一步地,所述孔板采用滤网结构;所述孔板包括圆形的第三孔板主体;所述第三孔板主体上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二中心导流孔和多个第二外周导流孔;所述第二中心导流孔位于所述第三孔板主体的中心处,多个所述第二外周导流孔沿所述第三孔板主体的周向均布;所述第二中心导流孔和多个第二外周导流孔内均设有滤网。

10、进一步地,所述外分液装置采用变管径三通结构或分液头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为两个;所述外分液装置包括两个流量分配管;两个所述流量分配管的出口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的入口。

12、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或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

13、本申请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分液头,本申请实施例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压降更低,成本也更低;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单集管分液装置,申请实施例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采用“1-x”形式的单模块均配分流装置,在孔板下方仅设置有一根单支路管,制冷剂流经孔板时气液相被强制混合均匀,避免了孔板下方多根支路管之间的分配不均,从而提高了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同时,集成外分液后的模块化分液装置在蒸发器流路较多的情况下可实现较高的制冷剂分配均匀性。

15、2、本申请实施例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还确定了使其分液均匀性最优的孔板开孔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管、外分液装置和多个单模块分液装置;所述外分液装置的入口与所述入口管的出口连接,所述外分液装置的出口连接对应的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的入口;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包括集管、孔板、单支路管和多个支路管;所述孔板设置在所述集管内部并将所述集管分隔为上部集管和下部集管;所述单支路管和所述集管的入口均设置在所述下部集管上;多个所述支路管均设置在所述上部集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的开孔面积比A0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路管沿所述上部集管的轴向等距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采用环形加强筋中心开孔型孔板结构;所述孔板包括圆形的第一孔板主体;所述第一孔板主体上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中心导流孔;所述第一孔板主体的下端面上设有多个弧形加强筋;多个所述弧形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孔板主体的周向均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采用环形开孔中心漏斗型孔板结构;所述孔板包括圆形的第二孔板主体;所述第二孔板主体上设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第一外周导流孔,多个所述第一外周导流孔沿所述第二孔板主体的周向均布;所述第二孔板主体的下端面中心处上设有漏斗形导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采用滤网结构;所述孔板包括圆形的第三孔板主体;所述第三孔板主体上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二中心导流孔和多个第二外周导流孔;所述第二中心导流孔位于所述第三孔板主体的中心处,多个所述第二外周导流孔沿所述第三孔板主体的周向均布;所述第二中心导流孔和多个第二外周导流孔内均设有滤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液装置采用变管径三通结构或分液头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为两个;所述外分液装置包括两个流量分配管;两个所述流量分配管的出口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的入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或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管、外分液装置和多个单模块分液装置;所述外分液装置的入口与所述入口管的出口连接,所述外分液装置的出口连接对应的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的入口;所述单模块分液装置包括集管、孔板、单支路管和多个支路管;所述孔板设置在所述集管内部并将所述集管分隔为上部集管和下部集管;所述单支路管和所述集管的入口均设置在所述下部集管上;多个所述支路管均设置在所述上部集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的开孔面积比a0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路管沿所述上部集管的轴向等距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采用环形加强筋中心开孔型孔板结构;所述孔板包括圆形的第一孔板主体;所述第一孔板主体上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中心导流孔;所述第一孔板主体的下端面上设有多个弧形加强筋;多个所述弧形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孔板主体的周向均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均配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采用环形开孔中心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东王寒汤志轩胡凯恒孙瑜杨易坤赵日晶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