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93021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51
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包括测试部分及承力装置,承力装置包括拼接梁、方形梁、承力梁、加载盘、横向梁、纵向承力梁,测试部分包括纵向承力铰链、横向传力铰链、横向作动筒、纵向作动筒、作动筒连接梁、试件定位块、边界连接块、方形承载块,联合加载装置通过承力装置及测试部分实现对产品四个象限任意高度、位置进行横向剪力加载的同步或异步协调加载,无需频繁拆卸工装,即可实现工况转换。提高了大型航天器静力试验效率及科学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属于航天器模拟试验。


技术介绍

1、航天器在初样或模样阶段为验证整星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发现设计不足,为了完善设计需要进行结构静力试验,由于卫星结构承载的多样性及考虑在地面考核的完整性,结构需要进行联合加载。传统静力试验多为单方向固有承力墙或承力边界,其加载形式单一,加载通道固定,不易调节,产品、工装之间易干涉,对于大型舱段或复杂结构航天器,无法根据产品自身特点进行技术延伸和拓展,在工况转换过程中,需要对试验工装、加载系统重新安装、调试,消耗大量时间及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载方式单一,技术延伸、拓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

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3、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包括拼接梁、方形梁、承力梁、加载盘、纵向承力铰链、底盘、横向梁、纵向承力梁、横向传力铰链、横向作动筒,其中:

4、横向梁与承力地轨连接,横向梁上表面一侧分别连接承力梁、纵向承力梁连接,纵向承力梁上方连接横向作动筒,纵向承力梁为双层布置结构并与底盘连接设置,加载盘上表面与拼接梁相连,加载盘中央位置连接有方形梁,加载盘中央位置与方形梁连接,加载盘上连接有与横向作动筒,与横向作动筒通过横向传力铰链驱动进行动作,纵向承力梁上方与横向作动筒连接并通过横向作动筒对待测试舱体施加横向剪力,横向传力铰链与上方纵向承力梁连接,纵向承力铰链一端与横向作动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纵向作动筒连接,纵向作动筒与下方底盘连接以实现施加纵向力;拼接梁与加载盘间设置有垫块以实现载荷集中化并保护加载盘。

5、还包括作动筒连接梁、试件定位块、边界连接块、方形承载块,其中:

6、横向作动筒通过作动筒连接梁固定并设置于底盘上方,纵向承力梁与横向作动筒间纵向距离根据加载静力试验调整;待测试舱体设置于底盘上方、加载盘下方,试件定位块设置于待测试舱体底部、底盘上方,试件定位块通过方形承载块设置于底盘上方,试件定位块与方形承载块间设置有边界连接块实现定位连接。

7、所述加载盘上设置有安装孔,加载盘通过安装孔与待测试舱体固定连接并实现固定配合,待测试舱体通过加载盘及横向作动筒施加横向剪力、通过纵向承力铰链、纵向作动筒施加纵向力以实现加载静力试验。

8、所述联合加载装置根据承力梁、纵向承力梁上设置的安装孔实现纵向高度调节,根据底盘及横向梁上的定位孔实现横向宽度调节。

9、所述边界连接块设置有双螺纹结构以实现待测试舱体与试件定位块及方形承载块间的紧密配合。

10、所述横向梁设置于承力地轨上以满足加载静力试验的加载需求,底盘通过定位孔与待测试舱体实现定位连接。

11、所述拼接梁、方形梁、承力梁、加载盘、横向梁、纵向承力梁组成承力装置,承力装置以加载盘平面为基准呈四象限设置,任一象限内承力装置结构设置均相同。

12、所述加载盘的安装孔根据加载盘的最佳受力点进行设置,加载盘的最佳受力点根据加载盘的形变量最小点确定。

13、所述承力装置通过横向梁与承力地轨连接,通过纵向梁连接纵向承力铰链、横向作动筒、纵向作动筒,待测试舱体底部为弧形轮廓,待测试舱体下设置有应力测量装置,用于测量通过横向作动筒加载的横向剪力、通过纵向作动筒加载的纵向力。

14、所述垫块根据纵向作动筒与下方底盘连接,垫块设置位置根据底盘与待测试舱体的受力载荷情况设置,垫块设置位置为载荷集中设计后的底盘与待测试舱体的受力载荷点。

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6、(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通过四象限承力装置的设计,实现了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纵向四个通道用来施加舱体在服役过程中受到的纵向力,横向单通道用于施加横向剪力,整套系统灵活性高,便于调节,避免试件与工装,工装与工装之间的干涉现象,减少了安装周期;

17、(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联合加载装置高度可调,避免了与试件底部安装盘的干涉,整套装置采用对称布置,使得试验时有效平衡了工装产生的附加力附加弯矩;承力装置分象限布置,可实现不同象限灵活加载。同时此套装置可实现技术延伸,完成多型号大型航天器联合加载任务,具备较高的灵活性;

18、(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套同步加载的结构静力试验装置,在满足试验工况的需求的前提下,无需拆卸大量工装,节约了时间及成本。本试验为多载荷多通道大型舱体静力试验提供良好的试验依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型舱体多通道联合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禹含臧博周国栋张宝康闫虎义刘丽英高征刘炳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