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2475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48
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包括瓶体,在所述瓶体上设有喝水口,在所述瓶体内形成腔体,在所述腔体内设有吸管、混合腔及连通管,所述吸管由所述喝水口向所述腔体底部方向延伸,所述连通管一端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吸管相连通,以将混合腔中的液体在所述吸管内与所述腔体中的液体混合。在用户饮用混合饮料时,腔体内的饮料及混合腔中的饮料或配料才会发生混合,保证了饮料的风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杯子,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


技术介绍

1、现有的杯子在使用时,用户需将饮料在杯子的腔体中混合好后,才可饮用混合后的饮品,而一些饮品由于混合时间长后其味道会发生变化,则要求用户尽快饮用完混合饮料,且当用户在饮料混合后由于其味道不是预想中的味道,而想饮用混合饮料中的单独成分时,则需将混合饮料饮用完或倒掉才可、容易造成浪费,不能满足用户的饮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在用户饮用混合饮料时,腔体内的饮料及混合腔中的饮料或配料才会发生混合,保证了饮料的风味。

2、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包括瓶体,在所述瓶体上设有喝水口,在所述瓶体内形成腔体,在所述腔体内设有吸管、混合腔及连通管,所述吸管由所述喝水口向所述腔体底部方向延伸,所述连通管一端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吸管相连通,以将混合腔中的液体在所述吸管内与所述腔体中的液体混合。

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管包括第一段吸管、第二段吸管及文丘里管,所述第一段吸管设置在靠近所述喝水口处,所述第二段吸管设置在远离所述喝水口处,在所述第一段吸管与所述第二段吸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文丘里管设置在所述间隙处且将所述第一段吸管与所述第二段吸管相连通,所述文丘里管的进液口由所述间隙向所述混合腔方向伸出。

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连通管处或所述文丘里管的进液口处设有第一单向阀结构,所述第一单向阀结构用于将所述混合腔中液体单向流通至所述吸管中。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吸管靠近所述喝水口的一端设有止回阀。

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加液瓶,在所述混合腔处设有安装口,所述加液瓶通过所述安装口安装在所述混合腔内,所述加液瓶具有进气口和流出口,所述流出口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进气口用于将外部空间通入到所述加液瓶中。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进入到所述加液瓶中的空气量,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座及调节钮,所述调节座安装在所述安装口处,所述调节钮安装在所述调节座上,所述调节钮包括调节杆,在所述调节杆的下端部处形成调节部,所述调节杆可上下移动的安装在所述调节座上,所述调节部向所述进气口方向伸出,所述调节部的横截面由上往下逐渐减小,以在所述调节部与进气口之间形成进气间隙,通过所述调节杆在所述调节座处的上下移动可调节所述进气间隙的大小。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进气口处设有第二单向阀结构,在所述流出口处设有第三单向阀结构,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流出口对称设置。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单向阀结构包括第二单向阀本体及第二固定盖,所述第二单向阀本体安装在所述进气口处,所述第二固定盖与所述进气口端相连接以将所述第二单向阀本体固定在所述进气口处;所述第三单向阀结构包括第三单向阀本体及第三固定盖,所述第三单向阀本体安装在所述流出口处,所述第三固定盖与所述流出口相连接以将所述第三单向阀本体固定在所述流出口处。

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座处形成滑道,且所述滑道沿周向向下倾斜布置,所述调节钮向所述滑道方向伸出形成抵接块,所述抵接块与所述滑道相配合抵接,以通过所述调节钮的转动带动所述调节杆在所述调节座处的上下移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用户通过吸管吸入腔体内的主要饮料时,混合腔中的配料或饮品可通过连通管吸入至吸管中,使混合腔中的配料或饮品与腔体内的饮料在吸管中发生混合,混合后被用户所饮用。在用户饮用混合饮料时,腔体内的饮料及混合腔中的饮料或配料才会发生混合,保证了饮料的风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体,在所述瓶体上设有喝水口,在所述瓶体内形成腔体,在所述腔体内设有吸管、混合腔及连通管,所述吸管由所述喝水口向所述腔体底部方向延伸,所述连通管一端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吸管相连通,以将混合腔中的液体在所述吸管内与所述腔体中的液体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包括第一段吸管、第二段吸管及文丘里管,所述第一段吸管设置在靠近所述喝水口处,所述第二段吸管设置在远离所述喝水口处,在所述第一段吸管与所述第二段吸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文丘里管设置在所述间隙处且将所述第一段吸管与所述第二段吸管相连通,所述文丘里管的进液口由所述间隙向所述混合腔方向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通管处或所述文丘里管的进液口处设有第一单向阀结构,所述第一单向阀结构用于将所述混合腔中液体单向流通至所述吸管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管靠近所述喝水口的一端设有止回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液瓶,在所述混合腔处设有安装口,所述加液瓶通过所述安装口安装在所述混合腔内,所述加液瓶具有进气口和流出口,所述流出口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进气口用于将外部空间通入到所述加液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进入到所述加液瓶中的空气量,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座及调节钮,所述调节座安装在所述安装口处,所述调节钮安装在所述调节座上,所述调节钮包括调节杆,在所述调节杆的下端部处形成调节部,所述调节杆可上下移动的安装在所述调节座上,所述调节部向所述进气口方向伸出,所述调节部的横截面由上往下逐渐减小,以在所述调节部与进气口之间形成进气间隙,通过所述调节杆在所述调节座处的上下移动可调节所述进气间隙的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口处设有第二单向阀结构,在所述流出口处设有第三单向阀结构,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流出口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向阀结构包括第二单向阀本体及第二固定盖,所述第二单向阀本体安装在所述进气口处,所述第二固定盖与所述进气口端相连接以将所述第二单向阀本体固定在所述进气口处;所述第三单向阀结构包括第三单向阀本体及第三固定盖,所述第三单向阀本体安装在所述流出口处,所述第三固定盖与所述流出口相连接以将所述第三单向阀本体固定在所述流出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座处形成滑道,且所述滑道沿周向向下倾斜布置,所述调节钮向所述滑道方向伸出形成抵接块,所述抵接块与所述滑道相配合抵接,以通过所述调节钮的转动带动所述调节杆在所述调节座处的上下移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体,在所述瓶体上设有喝水口,在所述瓶体内形成腔体,在所述腔体内设有吸管、混合腔及连通管,所述吸管由所述喝水口向所述腔体底部方向延伸,所述连通管一端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吸管相连通,以将混合腔中的液体在所述吸管内与所述腔体中的液体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包括第一段吸管、第二段吸管及文丘里管,所述第一段吸管设置在靠近所述喝水口处,所述第二段吸管设置在远离所述喝水口处,在所述第一段吸管与所述第二段吸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文丘里管设置在所述间隙处且将所述第一段吸管与所述第二段吸管相连通,所述文丘里管的进液口由所述间隙向所述混合腔方向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通管处或所述文丘里管的进液口处设有第一单向阀结构,所述第一单向阀结构用于将所述混合腔中液体单向流通至所述吸管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管靠近所述喝水口的一端设有止回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腔的水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液瓶,在所述混合腔处设有安装口,所述加液瓶通过所述安装口安装在所述混合腔内,所述加液瓶具有进气口和流出口,所述流出口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进气口用于将外部空间通入到所述加液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建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吉米有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