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及用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1410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4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及用电设备,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电池包括壳体、控制板、转接组件及电容式电芯,壳体具有开口端与封闭端,控制板、转接组件及电容式电芯均容置于壳体内,并由开口端至封闭端依次排布;电容式电芯靠近转接组件的一端凸设有极性相反的第一导针与第二导针,第一导针与第二导针均与转接组件连接,控制板靠近转接组件的一侧凸设有顶针,顶针与转接组件抵接,并通过转接组件上设置的第一电路与第一导针电连接,第二导针通过转接组件上设置的第二电路与壳体电连接。本技术提供的电池结构更加简单、装配难度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1、目前,市面上的圆柱电池,其控制板上设置有两个顶针,在进行装配时,两个顶针分别需要与电芯的正极耳与负极耳对应连接,导致电池结构复杂,装配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其具有结构简单、装配难度低的特点。

2、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其具有使用成本低的特点。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4、一种电池,包括壳体、控制板、转接组件及电容式电芯,所述壳体具有开口端与封闭端,所述控制板、所述转接组件及所述电容式电芯均容置于所述壳体内,并由所述开口端至所述封闭端依次排布;

5、所述电容式电芯靠近所述转接组件的一端凸设有极性相反的第一导针与第二导针,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二导针均与所述转接组件连接,所述控制板靠近所述转接组件的一侧凸设有顶针,所述顶针与所述转接组件抵接,并通过所述转接组件上设置的第一电路与所述第一导针电连接,所述第二导针通过所述转接组件上设置的第二电路与所述壳体电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组件包括副板及转接环,所述转接环与所述副板的一侧连接,且所述转接环与所述电容式电芯靠近所述转接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二导针穿过所述转接环与所述副板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第二电路设置于所述副板上,所述顶针与所述副板抵接,所述转接环与所述第二电路导通,且所述转接环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抵接。

7、进一步地,所述副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孔与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一插接孔插接以接入所述第一电路,所述第二导针与所述第二插接孔插接以接入所述第二电路。

8、进一步地,所述副板靠近所述控制板的一侧上设置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接入所述第一电路,所述顶针与所述抵接面抵接。

9、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环的周缘设置有弹性裙边,所述弹性裙边接入所述第二电路,且所述弹性裙边由靠近所述电容式电芯的一端至靠近所述控制板的一端逐渐扩张,所述弹性裙边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抵接。

10、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环远离所述电容式电芯的一侧凸设有插接片,所述副板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片与所述插接槽插接。

11、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板远离所述转接组件的一侧凸设有电极帽,所述电极帽伸出所述开口端,所述控制板的内部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电极帽通过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顶针电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板的周缘设置有导电部,所述导电部接入所述控制电路,且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抵接。

13、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凸设有限位环垣,所述开口端向内翻折形成由止挡环壁,所述止挡环壁与所述限位环垣间隔设置,并共同夹持所述控制板,所述顶针越过所述限位环垣与所述转接组件抵接。

14、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壳体、控制板、转接组件及电容式电芯,所述壳体具有开口端与封闭端,所述控制板、所述转接组件及所述电容式电芯均容置于所述壳体内,并由所述开口端至所述封闭端依次排布;所述电容式电芯靠近所述转接组件的一端凸设有极性相反的第一导针与第二导针,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二导针均与所述转接组件连接,所述控制板靠近所述转接组件的一侧凸设有顶针,所述顶针与所述转接组件抵接,并通过所述转接组件上设置的第一电路与所述第一导针电连接,所述第二导针通过所述转接组件上设置的第二电路与所述壳体电连接。

15、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电池,应用电容式电芯,将电容式电芯的第一导针与第二导针分别与转接组件连接,控制板上仅设置一个顶针,通过该顶针与转接组件的抵接实现与第一导针的电连接,第二导针通过转接组件与壳体电连接。免去将电芯的两个极耳与控制板上的两个顶针分别对位并连接。因此,本技术提供的电池的有益效果包括:结构更加简单、装配难度更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控制板(120)、转接组件(130)及电容式电芯(140),所述壳体(110)具有开口端(111)与封闭端(112),所述控制板(120)、所述转接组件(130)及所述电容式电芯(140)均容置于所述壳体(110)内,并由所述开口端(111)至所述封闭端(112)依次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130)包括副板(131)及转接环(132),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副板(131)的一侧连接,且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电容式电芯(140)靠近所述转接组件(13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针(141)与所述第二导针(142)穿过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副板(131)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第二电路设置于所述副板(131)上,所述顶针(121)与所述副板(131)抵接,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第二电路导通,且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壳体(110)的内侧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板(131)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孔(1311)与第二插接孔(1312),所述第一导针(141)与所述第一插接孔(1311)插接以接入所述第一电路,所述第二导针(142)与所述第二插接孔(1312)插接以接入所述第二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板(131)靠近所述控制板(120)的一侧上设置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接入所述第一电路,所述顶针(121)与所述抵接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环(132)的周缘设置有弹性裙边(1321),所述弹性裙边(1321)接入所述第二电路,且所述弹性裙边(1321)由靠近所述电容式电芯(140)的一端至靠近所述控制板(120)的一端逐渐扩张,所述弹性裙边(1321)与所述壳体(110)的内侧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环(132)远离所述电容式电芯(140)的一侧凸设有插接片(1322),所述副板(131)设置有插接槽(1313),所述插接片(1322)与所述插接槽(1313)插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120)远离所述转接组件(130)的一侧凸设有电极帽(122),所述电极帽(122)伸出所述开口端(111),所述控制板(120)的内部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电极帽(122)通过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顶针(121)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120)的周缘设置有导电部,所述导电部接入所述控制电路,且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壳体(110)的内侧壁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的内侧壁上凸设有限位环垣(113),所述开口端(111)向内翻折形成由止挡环壁(114),所述止挡环壁(114)与所述限位环垣(113)间隔设置,并共同夹持所述控制板(120),所述顶针(121)越过所述限位环垣(113)与所述转接组件(130)抵接。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10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控制板(120)、转接组件(130)及电容式电芯(140),所述壳体(110)具有开口端(111)与封闭端(112),所述控制板(120)、所述转接组件(130)及所述电容式电芯(140)均容置于所述壳体(110)内,并由所述开口端(111)至所述封闭端(112)依次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130)包括副板(131)及转接环(132),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副板(131)的一侧连接,且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电容式电芯(140)靠近所述转接组件(13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针(141)与所述第二导针(142)穿过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副板(131)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第二电路设置于所述副板(131)上,所述顶针(121)与所述副板(131)抵接,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第二电路导通,且所述转接环(132)与所述壳体(110)的内侧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板(131)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孔(1311)与第二插接孔(1312),所述第一导针(141)与所述第一插接孔(1311)插接以接入所述第一电路,所述第二导针(142)与所述第二插接孔(1312)插接以接入所述第二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板(131)靠近所述控制板(120)的一侧上设置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接入所述第一电路,所述顶针(121)与所述抵接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祥权杨亮新夏育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爱能仕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