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89755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8:41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属于人工震源技术领域。包括:承载底座、两个开合控制机构、四个支撑定位机构、活动框和顶部封盖,所述活动框同轴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上方,两个所述开合控制机构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和所述活动框的前后两侧,所述开合控制机构的上下端一一对应与所述活动框和所述承载底座滑动连接,四个所述支撑定位机构分成两组,并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和所述活动框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定位机构的上端与所述活动框铰接,下端与所述承载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顶部封盖与所述活动框侧壁铰接。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具有折叠收纳功能,提高了箱体转运的便捷性,减少了人工震源的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人工震源,尤其涉及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1、人工震源是指利用人工方法产生的地震波波源或激发中心,一般可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人工震源常用于地震勘探、人工地震等,在炸药震源等人工震源的包装、运输以及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尤为小心,避免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

2、为了提高炸药震源等人工震源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受压等意外状况,需要使用隔离防护装置对炸药震源等人工震源进行妥善存放保管,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隔离防护装置多为箱体,而且体积较大,由于箱体的容积是固定的,多个人工震源在箱体进行取放的过程中,炸药震源之间会存在碰撞的情况,而且在取出炸药震源后,箱体不具有折叠的功能,占用空间大,不便携带。因此,急需对现有的隔离防护装置进行改进,提供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2、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包括:承载底座、两个开合控制机构、四个支撑定位机构、活动框和顶部封盖,所述活动框同轴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上方,两个所述开合控制机构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和所述活动框的前后两侧,所述开合控制机构的上下端一一对应与所述活动框和所述承载底座滑动连接,四个所述支撑定位机构分成两组,并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和所述活动框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定位机构的上端与所述活动框铰接,下端与所述承载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顶部封盖与所述活动框侧壁铰接。

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活动框和承载底座的侧端设置能与活动框和承载底座铰接或可拆卸链接的开合控制机构以及支撑定位机构,有利于调整活动框和承载底座之间的距离,即调整整个箱体的体积,使隔离防护装置具有折叠收纳的功能,本装置通过简单的结构和合理的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隔离防护装置占用空间大,不便携带的问题,减少了震源取放和转运过程中震源之间的磕碰。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5、进一步,所述承载底座为开口向上的四边形壳体结构,所述承载底座的前后侧壁右端均设置有底座导向孔,所述底座导向孔为条形通孔,所述承载底座的左右侧壁前后端均设置有底座螺纹孔,所述底座螺纹孔为内壁设置有螺纹的盲孔。

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四边形壳体结构的承载底座有利于将多个人工震源排列放置在其中,减少人工震源和箱体内壁之间的磕碰,同时配合可上下调整的活动框,进一步减少人工震源的上下晃动。

7、进一步,所述活动框包括:活动框导向孔、四个活动框支柱、四个活动框螺纹孔和活动框本体,所述活动框本体为与所述承载底座尺寸相同的四边形环状结构,四个所述活动框支柱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活动框本体四个角的底端,所述活动框导向孔设置在所述活动框本体的前后侧壁右端,所述活动框导向孔为与所述底座导向孔尺寸相同的条形通孔,两个所述活动框螺纹孔一一对应设置在左侧的两个所述活动框支柱左侧壁上,另外两个所述活动框螺纹孔一一对应设置在右侧的两个所述活动框支柱右侧壁上。

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活动框导向孔配合底座导向孔和开合控制机构有利于实现隔离防护装置箱体体积的调整;活动框本体与承载底座尺寸相同有利于形成一个规整的四边形箱体,减少人工震源排列放置时的晃动;活动框支柱配合活动框螺纹孔有利于为支撑定位机构的支撑定位提供必要的安转部件。

9、进一步,所述开合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推动杆、第二推动杆、两个滑动柱、两个固定柱和铰接柱,所述第一推动杆和所述第二推动杆为前后叠放设置的杆状结构,所述铰接柱贯穿所述第一推动杆和所述第二推动杆中点,两个所述滑动柱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推动杆底端和所述第二推动杆顶端铰接,两个所述固定柱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推动杆顶端和所述第二推动杆底端铰接。

1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推动杆和第二推动杆前后叠放设置形成了一个x形的支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个隔离防护装置的强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铰接柱实现第一推动杆和第二推动杆的铰接,从而实现箱体体积的调整。

11、进一步,所述固定柱分别与所述活动框和所述承载底座的前后端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柱滑动适配安装在所述底座导向孔和所述活动框导向孔中。

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固定柱有利于将第一推动杆的顶端和第二推动杆的底端一一对应与活动框和承载底座侧壁形成铰接,并配合滑动柱在底座导向孔和活动框导向孔中的滑动,实现承载底座和活动框之间距离的调整。

13、进一步,所述支撑定位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连接块、第二支撑杆、第一定位螺栓和第二定位螺栓,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杆为一一对应与所述连接块的上下端铰接的杆状结构,所述第二定位螺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侧壁,所述第一定位螺栓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侧壁。

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支撑杆和第一支撑杆与连接块铰接,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隔离防护装置的强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配合开合控制机构实现承载底座和活动框之间距离的调整;第一定位螺栓和第二定位螺栓则有利于将支撑定位机构固定在活动框和承载底座侧壁上。

15、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通过所述第二定位螺栓与所述底座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通过所述第一定位螺栓与所述活动框螺纹孔螺纹连接。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将箱体高度调整至合适高度后,通过第二定位螺栓将第一支撑杆与底座螺纹孔螺纹连接,通过第一定位螺栓将第二支撑杆与动框螺纹孔螺纹连接,有利于限制支撑定位机构的活动度,使箱体持续保持调整好的高度。

17、进一步,所述顶部封盖为尺寸与所述活动框本体尺寸相适配的板状结构。

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顶部封盖的尺寸设置有利于将箱体顶端完全盖住,进而对人工震源转运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保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底座(1)、两个开合控制机构(2)、四个支撑定位机构(3)、活动框(4)和顶部封盖(5),所述活动框(4)同轴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1)上方,两个所述开合控制机构(2)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1)和所述活动框(4)的前后两侧,所述开合控制机构(2)的上下端一一对应与所述活动框(4)和所述承载底座(1)滑动连接,四个所述支撑定位机构(3)分成两组,并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1)和所述活动框(4)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定位机构(3)的上端与所述活动框(4)铰接,下端与所述承载底座(1)可拆卸连接,所述顶部封盖(5)与所述活动框(4)侧壁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底座(1)为开口向上的四边形壳体结构,所述承载底座(1)的前后侧壁右端均设置有底座导向孔(101),所述底座导向孔(101)为条形通孔,所述承载底座(1)的左右侧壁前后端均设置有底座螺纹孔(102),所述底座螺纹孔(102)为内壁设置有螺纹的盲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框(4)包括:活动框导向孔(401)、四个活动框支柱(402)、四个活动框螺纹孔(403)和活动框本体(404),所述活动框本体(404)为与所述承载底座(1)尺寸相同的四边形环状结构,四个所述活动框支柱(402)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活动框本体(404)四个角的底端,所述活动框导向孔(401)设置在所述活动框本体(404)的前后侧壁右端,所述活动框导向孔(401)为与所述底座导向孔(101)尺寸相同的条形通孔,两个所述活动框螺纹孔(403)一一对应设置在左侧的两个所述活动框支柱(402)左侧壁上,另外两个所述活动框螺纹孔(403)一一对应设置在右侧的两个所述活动框支柱(402)右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控制机构(2)包括:第一推动杆(201)、第二推动杆(202)、两个滑动柱(203)、两个固定柱(204)和铰接柱(205),所述第一推动杆(201)和所述第二推动杆(202)为前后叠放设置的杆状结构,所述铰接柱(205)贯穿所述第一推动杆(201)和所述第二推动杆(202)中点,两个所述滑动柱(203)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推动杆(201)底端和所述第二推动杆(202)顶端铰接,两个所述固定柱(204)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推动杆(201)顶端和所述第二推动杆(202)底端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204)分别与所述活动框(4)和所述承载底座(1)的前后端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柱(203)滑动适配安装在所述底座导向孔(101)和所述活动框导向孔(401)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定位机构(3)包括:第一支撑杆(301)、连接块(302)、第二支撑杆(303)、第一定位螺栓(304)和第二定位螺栓(305),所述第二支撑杆(303)和所述第一支撑杆(301)为一一对应与所述连接块(302)的上下端铰接的杆状结构,所述第二定位螺栓(305)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301)的底端侧壁,所述第一定位螺栓(304)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杆(303)的顶端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01)的底端通过所述第二定位螺栓(305)与所述底座螺纹孔(10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03)的顶端通过所述第一定位螺栓(304)与所述活动框螺纹孔(403)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封盖(5)为尺寸与所述活动框本体(404)尺寸相适配的板状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底座(1)、两个开合控制机构(2)、四个支撑定位机构(3)、活动框(4)和顶部封盖(5),所述活动框(4)同轴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1)上方,两个所述开合控制机构(2)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1)和所述活动框(4)的前后两侧,所述开合控制机构(2)的上下端一一对应与所述活动框(4)和所述承载底座(1)滑动连接,四个所述支撑定位机构(3)分成两组,并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承载底座(1)和所述活动框(4)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定位机构(3)的上端与所述活动框(4)铰接,下端与所述承载底座(1)可拆卸连接,所述顶部封盖(5)与所述活动框(4)侧壁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底座(1)为开口向上的四边形壳体结构,所述承载底座(1)的前后侧壁右端均设置有底座导向孔(101),所述底座导向孔(101)为条形通孔,所述承载底座(1)的左右侧壁前后端均设置有底座螺纹孔(102),所述底座螺纹孔(102)为内壁设置有螺纹的盲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人工震源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框(4)包括:活动框导向孔(401)、四个活动框支柱(402)、四个活动框螺纹孔(403)和活动框本体(404),所述活动框本体(404)为与所述承载底座(1)尺寸相同的四边形环状结构,四个所述活动框支柱(402)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活动框本体(404)四个角的底端,所述活动框导向孔(401)设置在所述活动框本体(404)的前后侧壁右端,所述活动框导向孔(401)为与所述底座导向孔(101)尺寸相同的条形通孔,两个所述活动框螺纹孔(403)一一对应设置在左侧的两个所述活动框支柱(402)左侧壁上,另外两个所述活动框螺纹孔(403)一一对应设置在右侧的两个所述活动框支柱(402)右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东龚培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物测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