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8676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8:29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内形成有适于容纳真空泵的容纳腔;第一连接件;第一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且适于与所述真空泵连接;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一减振安装孔;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二减振件收容于所述第一减振安装孔内并适于与车身连接。根据本技术的支架组件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与真空泵间设置第一减振件、在第二连接件与车身间设置第二连接件,使得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可进行逐级减振,从而实现了提升支架组件的减振降噪性能,提高车辆的驾乘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动系统零部件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被众多家庭所接受,成为众多家庭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产品。真空伺服制动是液压制动驱动机构的一种常用结构形式,其动力源为真空。对于传统的汽油发动机车辆,其进气歧管可以产生较高的真空负压,可以直接为真空伺服系统提供真空源。而对于混合动力及纯电动汽车,由于没有发动机,不能从进气歧管处获取真空,真空源来自单独匹配的电子真空泵。自身结构及运行转速较高等原因导致电动真空泵工作时产生较大噪声,该噪声通过空气及结构传递路径进入车内,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

2、公开号为cn205010223u名称为一种电子真空泵安装支架的专利中提出了在支架上的电子真空泵安装孔与电子真空泵之间设置橡胶垫的技术方案,以实现衰减从电子真空泵传递至支架的振动,但由于支架直接与动力总成连接,而电子真空泵振动频率高,容易激起安装支架振动,导致车内电子真空泵工作噪音大。

3、公开号为cn104228807a名称为一种电子真空泵安装支架的专利通过在支架上的螺栓安装孔设置减振垫圈,使得减振垫圈位于平板状连接部与车体或变速器壳体、安装耳与电子真空泵的配合面之间,从而实现降低振动噪音,但减振垫圈的减振方向单一,对电子真空泵的减振效果较差。

4、相关技术中,电子真空泵与安装支架及车身间采用一级隔振,导致安装支架易相对车身振动,造成车内电子真空泵工作噪音大,影响了车辆的驾乘舒适性,同时安装支架的振动也对车身钣金造成摩擦,降低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支架组件。根据本技术的支架组件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与真空泵间设置第一减振件、在第二连接件与车身间设置第二连接件,使得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可进行逐级减振,从而实现了提升支架组件的减振降噪性能,提高车辆的驾乘舒适性。

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支架组件的车辆。

3、根据本技术的用于真空泵的支架组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内形成有适于容纳真空泵的容纳腔;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敞开口的至少部分外周;第一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且适于与所述真空泵连接;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一减振安装孔;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二减振件收容于所述第一减振安装孔内并适于与车身连接。

4、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架本体、第一连接件、第一减振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二减振件,将第一减振件设置于第一连接件上且与真空泵连接、将第二减振件收容于第二连接件的第一减振安装孔内并与车身连接,使得第一减振件可对真空泵起减振作用,而第二减振件可对支架本体及真空泵进一步进行减振及隔振,从而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在支架组件中形成了逐级减振的二级减振系统,进而实现了提升支架组件的减振降噪性能,提高了车辆的驾乘舒适性。较相关技术中电子真空泵与安装支架及车身间采用一级隔振,导致安装支架相对车身振动,造成车内电子真空泵工作噪音大,影响车辆的驾乘舒适性,并对车身钣金造成摩擦,降低了使用寿命,本技术中采用将第二减振件设置于第二连接件与车身之间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对真空泵的减振作用,有效减少了真空泵传递至车内的噪音,且第二减振件使得第二连接件与车身间具有缓冲功能,从而避免了第二连接件及支架本体与车身刚性连接造成摩擦,有助于延长支架组件及车身使用寿命,节省经济成本。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减振件包括:第一悬置,所述第一悬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减振安装孔内,且所述第一悬置内形成有第一紧固件安装孔;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紧固件安装孔并适于与所述车身连接。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件构造为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宽度方向两侧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减振安装孔在所述连接板的厚度方向上贯通。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构造为环形板,所述环形板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端部并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减振件设置于所述环形板的端面并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减振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安装孔的贯通方向正交。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形成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容纳腔在敞开方向上正对设置以适于限制所述真空泵移动。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支架组件还包括:第三减振件,所述第三减振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适于收容所述第三减振件的第二减振安装孔,所述第二减振安装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环形板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侧并将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架本体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13、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车辆。

14、根据本技术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组件,由于根据本技术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组件,因此,该车辆中的支架组件设置有第一减振件、第二减振件和第三减振件,以在真空泵、支架本体及车身间形成多级减振,从而实现了提升车内的减振降噪效果,且延长了支架组件及车身的寿命,进而提高了车辆的驾乘舒适性和安全性,用户使用体验更好。

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构造为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宽度方向两侧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减振安装孔在所述连接板的厚度方向上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构造为环形板,所述环形板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端部并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设置于所述环形板的端面并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减振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安装孔的贯通方向正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形成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容纳腔在敞开方向上正对设置以适于限制所述真空泵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减振件,所述第三减振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组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构造为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宽度方向两侧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减振安装孔在所述连接板的厚度方向上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构造为环形板,所述环形板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端部并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设置于所述环形板的端面并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减振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仕东李世堃陈位见罗斌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