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5908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5:57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包括截水沟,截水沟包括底板和两侧的沟壁,截水沟内设有消能结构,两侧的所述沟壁上部之间设有挡水结构。其在截水沟内设置水流消能结构,逐步解决截水沟内水流动能过大问题,在两侧的所述沟壁上部之间设有挡水结构,拦截已经形成水跃的水,让它重新回到截水沟中,减少水流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且拦截的水的动能回到截水沟中后能够削弱水流动能,通过两道防线,使得截水沟内水流动能过大时也能够减少水流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进而降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即其能够进一步降低水流动能过大的不利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伤亡风险,提升后续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截水沟消能构造,特别是一种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


技术介绍

1、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大量公路隧道将在山区中修建,往往很多时候公路隧道口是位于冲沟沟底或附近,在修建和运营过程中均会面临着雨季极端暴雨天气下的汇水问题,因此,一般会在隧道边仰坡范围3m-5m外修建截水沟。由于公路的修建,很多时候又占据了唯一的排水通道,因此截水沟流水又不得不引排到公路路基边沟,顺着边沟排到低洼地段;这种情况陡坡地形的截水沟往隧道口路基边沟排水时,会面临因水流速度过快,形成水跃现象,大量水流直接冲入隧道洞口路面的风险;隧道口明暗变化较快,路面积水就会造成车辆滑移,进而影响行车的安全。

2、公路隧道口陡坡地形截水沟因高落差因素,水流势能转换后产生巨大动能,容易发生水跃,导致水流飞溅,特别是在极端暴雨天气下,或是隧道位于冲沟附近时,由于地形陡峭,大量的地表水将由高处向下汇集,进入截水沟的水流水量大,流速快,动能足,导致最终截水沟内水流动能过大,未能按照预设的排水路线排水而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现有的截水沟一般在内部的底部设置消能结构,对截水沟内水流动能进行消耗,但当截水沟内的水流动能过大,消能结构对截水沟内水流动能的消耗无法使得水流进入预设的排水路线排水,使得截水沟内水流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而如果在截水沟内设置过密的消能结构,又会影响截水沟的排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截水沟通过在内部的底部设置消能结构,对截水沟内水流动能进行消耗,当截水沟内的水流动能过大,消能结构对截水沟内水流动能的消耗无法使得水流进入预设的排水路线排水,存在使得截水沟内水流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进而影响行车的安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包括截水沟,截水沟包括底板和两侧的沟壁,截水沟内设有消能结构,两侧的所述沟壁上部之间设有挡水结构。

4、本方案所述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在截水沟内设置水流消能结构,逐步解决截水沟内水流动能过大问题,在两侧的所述沟壁上部之间设有挡水结构,拦截已经形成水跃的水,让它重新回到截水沟中,减少水流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且拦截的水的动能回到截水沟中后能够削弱水流动能,通过两道防线,使得截水沟内水流动能过大时也能够减少水流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进而降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即其能够进一步降低水流动能过大的不利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伤亡风险,提升后续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且挡水结构位于两侧的所述沟壁上部,对截水沟的排水能力影响小。

5、优选的,所述挡水结构为若干挡板,所有所述挡板沿所述截水沟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挡板两端与对应侧所述沟壁无缝连接,对于形成水跃的水,具有更好的拦截效果,进一步减少水流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

6、优选的,相邻所述挡板的间隔距离为4m-6m,对形成水跃的水,具有更好的挡水效果。

7、优选的,所述沟壁对应所述挡板设有平台,便于挡板的稳定设置,且能够升高挡板位置,降低对截水沟排水的影响。

8、优选的,所述挡板为钢筋混凝土构件,所述挡板内部具有钢筋网;

9、所述挡板为长方体构造,所述挡板厚度为0.1m-0.2m;所述挡板高度为0.5m-0.6m。

10、挡板受冲击能力强,结构稳定,耐久性高。

11、优选的,所述底板长度方向连续设置台阶,可使截水沟内水流流经台阶后产生紊流进而消减水流动能。

12、优选的,部分或全部所述台阶上设有消能坎,能够进一步消减水流动能。

13、优选的,所有所述消能坎沿所述截水沟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交错布置,所述消能坎设置于对应所述台阶外侧边缘处,所述消能坎与对应侧所述沟壁无缝接触,通过强行改变截水沟内的水流方向进一步降低水流动能。

14、优选的,所述消能坎为长方体构造;

15、沿所述截水沟宽度方向,所述消能坎的长为对应所述台阶的长度的1/3-2/3;

16、沿所述截水沟高度方向,所述消能坎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台阶的高度;

17、沿所述截水沟的长度的水平方向,所述消能坎的厚度为9-11cm。

18、结构简单,便于施工,且消能效果好,耐冲击能力强,耐久性高。

19、优选的,所述底板底部设有防滑移凸榫,所述防滑移凸榫嵌入地层内,可以保证截水沟施工、运营期间结构的稳定,可根据隧道口附近边坡地质情况进行调整防滑移凸榫大小。

20、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1、1、本技术所述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在截水沟内设置水流消能结构,逐步解决截水沟内水流动能过大问题,在两侧的所述沟壁上部之间设有挡水结构,拦截已经形成水跃的水,让它重新回到截水沟中,减少水流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且拦截的水的动能回到截水沟中后能够削弱水流动能,通过两道防线,使得截水沟内水流动能过大时也能够减少水流进入公路路面甚至隧道中,进而降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即其能够进一步降低水流动能过大的不利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伤亡风险,提升后续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且挡水结构位于两侧的所述沟壁上部,对截水沟的排水能力影响小。

22、2、本技术所述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能就地取材,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低;参数可根据陡坡坡率不同可进行多层次调整使用,适应性强;可有效对截水沟内水流进行消能、防止水跃,解决陡坡地形截水沟排水的安全隐患;截水沟内从上向下连续的台阶可兼作隧道洞顶设施检修人员的便道,方便后续隧道截水沟维修与加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包括截水沟,截水沟包括底板和两侧的沟壁(3),其特征在于,截水沟内设有消能结构,两侧的所述沟壁(3)上部之间设有挡水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结构为若干挡板(4),所有所述挡板(4)沿所述截水沟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挡板(4)两端与对应侧所述沟壁(3)无缝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挡板(4)的间隔距离为4m-6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沟壁(3)对应所述挡板(4)设有平台(3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4)为钢筋混凝土构件,所述挡板(4)内部具有钢筋网;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长度方向连续设置台阶(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部分或全部所述台阶(1)上设有消能坎(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消能坎(2)沿所述截水沟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交错布置,所述消能坎(2)设置于对应所述台阶(1)外侧边缘处,所述消能坎(2)与对应侧所述沟壁(3)无缝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坎(2)为长方体构造;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底部设有防滑移凸榫(5),所述防滑移凸榫(5)嵌入地层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包括截水沟,截水沟包括底板和两侧的沟壁(3),其特征在于,截水沟内设有消能结构,两侧的所述沟壁(3)上部之间设有挡水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结构为若干挡板(4),所有所述挡板(4)沿所述截水沟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挡板(4)两端与对应侧所述沟壁(3)无缝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挡板(4)的间隔距离为4m-6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沟壁(3)对应所述挡板(4)设有平台(3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公路隧道陡坡地形的防止水跃的截水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4)为钢筋混凝土构件,所述挡板(4)内部具有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人豪唐宇辰邓杰夫严德添覃桢杰周祥袁通周东迎孙朋雷秦鲜卓虞杨白献萍陶盛宇莫芸非文帆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