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8462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在红树林修复区域的近水边界处密打仿木桩,仿木桩外侧为外防护区内侧为回填区;在回填区填入回填沙土,使得回填沙土的表面达到高程修复目标,回填沙土的表面坡度i=2.5‰;在回填区内,自仿木桩处向内挖开并铺设内袋装砂或抛石,同时在内袋装砂或抛石底部、回填沙土与仿木桩之间以及回填沙土近所述仿木桩一侧的底部铺设土工布;在外防护区开挖铺设外袋装砂,使得外袋装砂的表层与现状泥面高程持平;之后在回填区内侧种植红树林。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红树林修复地区的具体地形地貌和风浪条件提供了一种在较强风浪条件进行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能提高红树林成活率,提高生态修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红树林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1、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消浪、促淤护岸、固碳储碳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上世纪,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开展的围垦造田、围建盐田、围海养殖、填海造地等活动,造成红树林面积大幅萎缩,生态服务功能严重衰退。当前,红树林面临的威胁已由早期的毁林破坏转变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生态退化,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生物入侵、病虫害频发和岸线侵蚀等因素对红树林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给红树林生态保护和修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近年来,沿海各地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不断加大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取得积极进展。

3、目前,仍需针对红树林修复地区的具体地形地貌和风浪条件,设计适宜的生态修复方法以增加造林成活率,提高生态修复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红树林生态修复的现状,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在较强风浪条件进行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仿木桩的顶端高于高程修复目标1m以上用于消浪及后期固定管护围网。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袋装砂设有3层,每层所述外袋装砂的厚度为50 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袋装砂或抛石的厚度为60cm,所述内袋装砂或抛石的表面高于所述高程修复目标25c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程修复目标按照自然资办函〔20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仿木桩的顶端高于高程修复目标1m以上用于消浪及后期固定管护围网。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袋装砂设有3层,每层所述外袋装砂的厚度为50 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袋装砂或抛石的厚度为60cm,所述内袋装砂或抛石的表面高于所述高程修复目标25c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程修复目标按照自然资办函〔2021〕1809号附件的方法确定,所述仿木桩的规格按照jgj 94-2008的方法确定,所述外袋装砂、内袋装砂或抛石的宽度需根据jts154-2018计算得到。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布的规格为400g/m2,所述袋装砂的编织袋的规格为:单位面积克重≥250g/m2,纵、横向抗拉强度≥1800n/50mm,纵、横向延伸率<25%,纵、横向梯形撕裂强度>450 n,顶破强度>3700 n,等效孔径0.07~0.2 mm,垂直渗透系数>2.0×10-3cm/sec。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袋装砂或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平闻云呈于剑张帆一谢瑞陈世翔申霞姬昌辉
申请(专利权)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