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83472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微流控芯片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及系统。其中,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包括基板、主流道、副流道、液滴发生结构和液滴两相流道;所述主流道、副流道、液滴发生结构和液滴两相流道设置在基板内部;主流道的一端与主流道入口相连,另一端与液滴发生结构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副流道的一端与副流道入口相连,另一端与液滴发生结构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液滴发生结构的输出端与液滴两相流道相连。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用场景更加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流控芯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及系统


技术介绍

1、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2、在凝聚态物理、天文观测、量子计算、超导体、超流体等领域中,许多研究和应用往往需要几毫开尔文的极低温环境。这种极低温的工作条件是一般的制冷手段,如风冷、液冷等难以实现的。目前,实现极低温的制冷手段主要有吸附制冷、绝热去磁制冷以及稀释制冷。其中,稀释制冷的应用最为成熟并已广泛应用于量子计算等领域,其核心原理是,当he-3浓缩相与he-3稀释相接触时,浓缩相中的he-3会进入稀释相并吸热,能在极低温下进一步起到制冷的作用。因此,这一过程被称为“稀释制冷”。当前的稀释制冷技术和设备普遍存在着结构复杂庞大、灵活适用性差、安全稳定性差、制冷效率低、氦用量大等问题,限制了有关研究应用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及系统,其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用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两相流道出口连接He-3浓缩相与He-3稀释相的分离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发生结构为T型结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发生结构为流动聚焦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当主流道入口封闭时,主流道和液滴两相流道中充注He-3浓缩相,并且主流道的长度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两相流道出口连接he-3浓缩相与he-3稀释相的分离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发生结构为t型结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滴发生结构为流动聚焦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液滴的稀释制冷用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当主流道入口封闭时,主流道和液滴两相流道中充注he-3浓缩相,并且主流道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水平面,使得副流道中的he-3稀释相在重力的作用下在液滴发生结构处形成液滴并在液滴两相流道中发生流动传热传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宁张颖龙赵培辛公明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