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提高台风灾后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的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提高台风灾后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83468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台风灾后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的方法。一种提高台风灾后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生态修复区域采用三种不同林木互补相邻式的4:(2‑4):(2‑4)种植模式进行种植,使得不同林木在空间上与其他林木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种植林木的根冠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法采用不同树种充分相邻式的“4:(2‑4):(2‑4)种植模式”,使得新种植的三个树种在空间上与其他树种充分接触,从个体生长转变为群落互利共生式协同生长,从而显著提升了它们地下根系的发育与周转速度,使得它们的“根冠比”指标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提升了群落的抗风性能,有效改善了台风灾后城市森林生态修复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台风灾后城市森林生态修复,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台风灾后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的方法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台风是全球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易对人类造成严重损失的一种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或热带气旋在东南沿海地区登陆,最高风力可超过50米/秒,极具破坏性,对海滨城市群和城市的森林影响极大,通常会导致林木倒伏、折损甚至被连根拔起,严重干扰了当地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2、台风事件发生后,城市森林受损严重的地区通常会开展生态修复。其主要方式为在受灾区新种植林木,恢复森林景观。但目前很多台风灾后的造林和其他造林并无不同,只是简单的将树木成排或完全随机种植,并没有考虑到新种植的树种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搭配性与关联性、能否构建稳定的森林群落、以及能否在未来对强风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性。例如,有的生态修复项目仅关注新种植林木短期内的存活率,新种植林木在6个月内存活率超过85%即视为生态修复完成;有的项目仅粗略监测新种植林木地上部分的生长情况,如胸径、树高、冠幅等,简单认为地上部分生长良好就意味着生态修复质量高。这些现象屡有发生,以至于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台风来临——森林受到破坏——开展生态修复重新造林——台风再次来临——森林还是受到破坏——继续重复生态修复重新造林。如此循环往复,耗材耗力。究其内在原因,就是在台风灾后的生态修复造林中并没有采取提高森林群落抗风性的技术手段,使得新种植的林木与所构建的森林群落抵御强风干扰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导致未来台风来临仍然面临着被破坏的严峻挑战。

3、提升林木和森林群落抗风能力的关键,在于精准判别林木与抗风性能密切相关的生理指标。只有将林木与抗风性能密切相关的指标得到提升或加强,才能实现群落整体抗风性能的改善。“根冠比”,指林木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地上部分生物量之比值,是反映林木生长格局动态、生物量动态分配策略的重要指标。“根冠比”指数的提高,表明了在一定阶段内植被优先将生物量分配给地下生长过程,包括了细根的生长、发育、周转以及粗根的强化、分布等,从而意味着地下部分(粗根与细根)比起地上部分(树干、树枝、树叶)得到了更多的生长资源倾斜(水分与营养物质)。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林木“根冠比”数值的提高,是林木加强土壤环境适应、强化养分与水分获取能力、进而提升应对外部干扰(如干旱、强风)能力的重要体现。此外,林木“根冠比”数值的提高,表明了林木在树形结构上趋于“矮壮”,更加有利于其在台风环境下维持树体的稳定而不发生折断、倒伏等。可惜的是,现有的许多台风灾后的生态修复项目,不仅缺少对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参数的关注和评估,更缺乏在整个生态修复过程中研发提升新种植林木“根冠比”的关键性方法,导致生态修复项目的质量整体偏低。从长远看,森林群落的整体抗风性并没有通过生态修复项目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台风灾后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法摈弃了传统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排或随机种植模式,创新地采用了不同树种充分相邻式的“4:3:3种植模式”,使得新种植的三个树种在空间上与其他树种充分接触,从个体生长转变为群落互利共生式协同生长,从而显著提升了它们地下根系的发育与周转速度,使得它们的“根冠比”指标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提升了群落的抗风性能,有效改善了台风灾后城市森林生态修复的质量。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台风灾后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生态修复区域采用三种不同林木互补相邻式的4:(2-4):(2-4)种植模式进行种植,使得不同林木在空间上与其他林木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种植林木的根冠比。

3、优选地,在生态修复区域采用三种不同林木互补相邻式的4:3:3种植模式进行种植。

4、优选地,所述的三种不同林木选自铁冬青、假苹婆、荷木、南酸枣、黄桐、山乌桕、乌桕、海南红豆、红锥、米锥、黧蒴、枫香、樟树、楝叶吴茱萸、鸭脚木、尖叶杜英、山杜英和锥栗中的三种。

5、进一步优选,所述的三种不同林木为铁冬青、假苹婆和荷木。

6、优选地,所述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7、(1)林木疏伐与林地清理:全林清理弱小、干枯、受病虫危害的乔灌木,砍割种植带内的杂灌草伐桩低于8cm;

8、(2)设置造林密度: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来选择树种,并科学确定造林密度;

9、(3)整地、回土与施肥:采用穴状整地方式进行整地,挖穴在造林前的冬季进行,回土至半穴时施入基肥;

10、(4)栽植苗木:造林树种采用一年生苗,要求高度达120cm以上、地径大于1cm,在生态修复区域采用三种不同林木互补相邻式的种植模式进行种植;

11、(5)抚育管理:在5-6月和9-10月进行两次抚育,每次抚育均需对苗木进行除草松土,5-6月抚育时进行追肥。

12、优选地,步骤(2)所述的造林密度具体为:套种补植区域密度要求100-110株/亩。进一步优选,套种补植区域密度要求107株/亩,即株行距为2.5m×2.5m。

13、优选地,步骤(3)所述的基肥具体为每穴施放1.5kg林木专用肥、0.1kg复合肥和0.05kg氮肥。

14、优选地,步骤(4)将整个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种植单元,每个种植单元包括10株种植林木,10株种植林木在种植单元内分为两排,每排5棵,每棵树与其他树的间距均为2.5米。

15、进一步优选,在每个种植单元内,空间排布模式选取4棵铁冬青、3棵假苹婆、3棵荷木进行种植,铁冬青前、后、左、右的最近相邻树种有且仅有假苹婆与荷木,假苹婆前、后、左、右的最近相邻树种有且仅有铁冬青与荷木,荷木前、后、左、右的最近相邻树种有且仅有铁冬青与假苹婆。

16、台风事件发生后,在传统的生态修复造林模式中,铁冬青、假苹婆、荷木往往以成排或随机的方式种植在生态修复区域(如图1,图2所示)。这两种模式下,树种周围要么完全是相同树种,要么可能是任意树种,造成局部某一种树种过多或过少,导致该区域的群落均匀度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内的各个树种的生长仍然偏向于个体生长,并没有与其他树种充分相邻,从而影响了它们充分发挥互利共生的特点。经过长期监测与评估,传统模式1(林木成排种植)和模式2(林木随机种植)下,铁冬青、假苹婆、荷木的“根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法摈弃了传统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排或随机种植模式,创新地采用了不同树种充分相邻式的“4:3:3种植模式”,具体为:

17、(1)将整个修复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种植单元,每个种植单元包括10株种植林木。10棵林木在单元内分为两排,每排5棵,每棵树与其他树的间距均为2.5米。

18、(2)在种植单元内,按照图3的空间排布模式选取4棵铁冬青、3棵假苹婆、3棵荷木进行种植。此时,种植单元内所有铁冬青前、后、左、右的最近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台风灾后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生态修复区域采用三种不同林木互补相邻式的4:(2-4):(2-4)种植模式进行种植,使得不同林木在空间上与其他林木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种植林木的根冠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态修复区域采用三种不同林木互补相邻式的4:3:3种植模式进行种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种不同林木选自铁冬青、假苹婆、荷木、南酸枣、黄桐、山乌桕、乌桕、海南红豆、红锥、米锥、黧蒴、枫香、樟树、楝叶吴茱萸、鸭脚木、尖叶杜英、山杜英和锥栗中的三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种不同林木为铁冬青、假苹婆和荷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造林密度具体为:套种补植区域密度要求100-110株/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基肥具体为每穴施放1.5kg林木专用肥、0.1kg复合肥和0.05kg氮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将整个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种植单元,每个种植单元包括10株种植林木,10株种植林木在种植单元内分为两排,每排5棵,每棵树与其他树的间距均为2.5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种植单元内,空间排布模式选取4棵铁冬青、3棵假苹婆、3棵荷木进行种植,铁冬青前、后、左、右的最近相邻树种有且仅有假苹婆与荷木,假苹婆前、后、左、右的最近相邻树种有且仅有铁冬青与荷木,荷木前、后、左、右的最近相邻树种有且仅有铁冬青与假苹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林木种植前,备栽苗木用水湿透营养土,栽植时先去除营养袋、把苗木栽植于种植穴的中央、深栽1-3cm,并扶正苗木,然后把植穴面修筑成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反坡状小平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台风灾后新种植林木的根冠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生态修复区域采用三种不同林木互补相邻式的4:(2-4):(2-4)种植模式进行种植,使得不同林木在空间上与其他林木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种植林木的根冠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态修复区域采用三种不同林木互补相邻式的4:3:3种植模式进行种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种不同林木选自铁冬青、假苹婆、荷木、南酸枣、黄桐、山乌桕、乌桕、海南红豆、红锥、米锥、黧蒴、枫香、樟树、楝叶吴茱萸、鸭脚木、尖叶杜英、山杜英和锥栗中的三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种不同林木为铁冬青、假苹婆和荷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造林密度具体为:套种补植区域密度要求100-110株/亩。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驰宋磊许东先钱万惠赵庆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