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及雨水控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及雨水控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82394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4:44
一种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及雨水控制系统,涉及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控制利用技术领域。该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包括导流件、初期弃流槽、第一拦截件、第二拦截件、溢流挡板和基座;导流件设置有初期弃流槽;第一拦截件设置在初期弃流槽的槽口处;导流件与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拦截件;装置空腔内设置有溢流挡板和雨水管;溢流挡板的顶部与导流件之间具有间隔;第一拦截件设置在入流处与第二拦截件之间。该雨水控制系统包括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及雨水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入流口与溢流口分别设置而可能导致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高程控制协调问题,以及过于复杂结构可能造成后期运行维护工作量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控制利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及雨水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1、雨水渗透设施作为雨水径流源头减排的一类重要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形式包括生物滞留、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树池等多种功能形式,具有较好的雨水径流水质、水量控制效果,对实现城市雨水管理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对任意一种雨水渗透设施而言,通常均设置入流口、溢流口等附属构筑物,尤其设施入流口和溢流口的合理设计是保障雨水渗透设施运行效果,并达成设计目标的关键。

2、按照现行相关规定和要求,雨水渗透设施汇水区域内产生的雨水径流,通过一个或多个入流口以集中或分散方式进入设施主体,雨水径流在设施主体蓄水空间内滞蓄并通过渗滤介质下渗,超过设计滞蓄和渗透能力的雨水径流通过设施溢流口进而溢流排放至市政雨水管道。

3、雨水渗透设施大多直接承接道路等汇水面雨水径流,道路雨水径流中通常携带路面垃圾、街尘、树叶等杂物,随入流口直接进入雨水渗透设施,将对其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如渗透性能衰减、甚至堵塞等。实际工程中,有在设施入流口设置格网/格栅等拦截装置,但仅对大块垃圾、树叶等拦截有一定作用,对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并无显著污染控制效果。因此,如何从入流口有效控制进入雨水渗透设施径流污染负荷,仍是目前本领域尚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

4、也有研究和实践中,在雨水渗透设施入流口处设置初期弃流装置的做法。初期弃流传统技术基本可归为基于流量控制和基于体积控制这两种原理。其中,基于体积方式弃流是设置一定初期雨水滞蓄空间,将初期雨水储存其中,雨后处理后排放或引入污水管道,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实现污染较重的初期雨水弃流,但必然存在应用空间上的限制。基于流量方式弃流,虽然在空间上限制条件较小,但因其是从降雨初始阶段开始以固定流量进行弃流,在降雨全过程中持续进行弃流,在降雨中、后期污染较轻的径流也将会被弃流掉,进而降低了初期弃流的效率。如何有效克服两种传统方式的局限,可在较少空间需求条件下实现高效初期弃流,也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溢流口设置的目的在于,对超过设施渗透能力的雨水径流及时排除。一般以溢流口高程控制溢流水位,进而有效管控雨水渗透设施滞留水量(体积)。溢流口通常单独设置,与入流口一起成为雨水渗透设施两个关键附属构筑物。溢流口高程控制对于雨水渗透设施设计效能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施工建设中各种原因导致其高程不合理,或与入流口在竖向上衔接不妥,导致雨水渗透设施功能低效。如果有可能将入流口和溢流口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有效保证两者高程和竖向控制,必然对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效支撑。此外,由于溢流口设置目的及与设施表面的竖向关系,滞蓄在雨水渗透设施的雨水径流中的漂浮垃圾杂物,可能会在溢流过程中通过溢流口排放,因此在溢流口设置垃圾树叶拦截功能也是必然的选择。

6、针对雨水设施的入流口和溢流口,已有一些相关技术公开或授权,多是关于提升各自的雨水排放能力或效率,过滤杂物或防止堵塞等问题。其中,一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生物滞留带,专利公告号为cn218666984u,该专利公开的是一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生物滞留带,从生物滞留带的入流口入手,在路缘石之间设c形过滤板,c形过滤板连接有破碎辊,通过破碎辊对枯枝落叶等杂质进行破碎后进入到接料壳中,防止整个滞留带堵塞的同时,防止枯枝落叶对排料管堵塞。但该专利的入流口只是对大块树叶杂物有一定拦截作用,对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并无显著污染控制效果。其中,一种兼具初期弃流及雨水净化的生态树池,专利公告号cn216795861u,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兼具初期弃流及雨水净化功能的生态树池,在雨水入流口之后设初期弃流箱,初期弃流箱内部分隔为初期雨水储存空间和后期雨水通过空间,通过生态树池的初期弃流装置,对降雨初期水质差的雨水弃流,并通过雨水净化装置和蓄水装置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并储存。但该专利基于初期弃流箱进行弃流,即基于体积的初期弃流方式,受初期弃流箱体积的限制,且整个初期弃流箱分多个部分,结构较为复杂,又位于装置内部,运行维护工作量较大。其中,一种有透水管的下沉式绿地结构及方形溢流口结构,专利公告号为cn219909285u,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有透水管的下沉式绿地结构及方形溢流口结构,通过在方型铸铁溢流口的内部贯穿设置有通滤式雨水口,利用通滤式雨水口进水,然后利用蓄水池排水,最后利用雨水连接管连接市政水井进行排放,能够利用下凹深度为100mm-200mm的蓄水池对雨水进行容纳和收集,使雨水的滞留时间不大于二十四小时,从而降低了雨水的滞留时间。但该专利把入流口和溢流口分开设置,入流口和溢流口需要协调控制高程以达到设计效果。

7、目前已经公开或授权的关于入流口和溢流口的技术,尽管可实现自身排水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并可以一定程度实现径流污染控制,但仍存在以下技术瓶颈尚未解决:1、入流口与溢流口分别设置,存在建设实施过程中高程控制协调问题;2、过于复杂的结构可能造成后期运行维护工作量大幅上升,无法保证设施长期持续有效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及雨水控制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入流口与溢流口分别设置而可能导致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高程控制协调问题,以及过于复杂的结构可能造成后期运行维护工作量大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高度方向,该装置包括导流件、初期弃流槽、第一拦截件、第二拦截件、溢流挡板和基座;所述第一拦截件和所述第二拦截件均设置有多个透水孔;

4、所述导流件的顶面设置有用于连通市政污水管道的初期弃流槽;所述初期弃流槽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拦截件与所述导流件连接,且所述第一拦截件设置在所述初期弃流槽的槽口处;

5、所述导流件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上方,且所述导流件与所述基座密封连接;

6、所述导流件与所述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拦截件,或者,所述导流件或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第二拦截件;所述导流件、所述基座和所述第二拦截件形成装置空腔;

7、所述装置空腔内设置有所述溢流挡板和用于连接市政雨水管道的雨水管;所述溢流挡板的顶部与所述导流件之间具有用于流水的间隔;所述雨水管与所述第二拦截件位于所述溢流挡板的两侧;

8、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拦截件设置在入流处与所述第二拦截件之间;所述导流件用于引导来自于所述入流处的雨水依次流向所述初期弃流槽和所述第二拦截件。

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溢流挡板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基座上;

10、所述导流件在所述初期弃流槽的一端设置有预留槽;所述预留槽内设置有相对于所述导流件可转动的转盘;所述溢流挡板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转盘;

11、当雨水流经所述溢流挡板的顶部时,所述溢流挡板摆转并驱动所述转盘转动,以使所述转盘断开所述初期弃流槽流向所述市政污水管道的通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高度方向,该装置包括导流件(40)、初期弃流槽(6)、第一拦截件(7)、第二拦截件(10)、溢流挡板(16)和基座(27);所述第一拦截件(7)和所述第二拦截件(10)均设置有多个透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挡板(16)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基座(27)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挡板(16)通过第二转轴(20)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基座(27)上;所述第二转轴(20)设置在所述溢流挡板(16)的中心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8)为圆盘;所述转盘(8)包括透水部和非透水部;所述非透水部能够断开所述初期弃流槽(6)流向所述市政污水管道(29)的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4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导流件(40)位置对应的路缘石(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空腔(41)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27)底部的排水槽(26);所述雨水管(28)设置在所述排水槽(26)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弃流槽(6)的槽底具有朝向所述市政污水管道(29)方向倾斜的坡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拦截件(7)为I型格栅或者网状格栅;

10.一种雨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还包括雨水渗透设施(3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高度方向,该装置包括导流件(40)、初期弃流槽(6)、第一拦截件(7)、第二拦截件(10)、溢流挡板(16)和基座(27);所述第一拦截件(7)和所述第二拦截件(10)均设置有多个透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挡板(16)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基座(27)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挡板(16)通过第二转轴(20)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基座(27)上;所述第二转轴(20)设置在所述溢流挡板(16)的中心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流与溢流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8)为圆盘;所述转盘(8)包括透水部和非透水部;所述非透水部能够断开所述初期弃流槽(6)流向所述市政污水管道(29)的通路;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刘墨涵黄林刘方华李俊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