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1178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涉及拉扭试验技术领域,对称设置的两个静压油腔通过一个双向液压反馈式节流器供油;工作时,油液分别流向两个进液导柱的进液口,从一个进液导柱进入一部分油液经由进液节流孔流向油液腔形成压力油,另一部分油液经由排液间隙流向油液腔泄压;当承载转轴靠近某一静压油腔时,其对应的油液腔油压上升,将弹性膜片向另一侧顶起弹性变形,弹性膜片与另一进液导柱的间距减小,使更多的油液流向进液节流孔,提升另一油液腔的油压,将弹性膜片反向回顶,进而将承载转轴反向回顶,使承载转轴呈平衡状态,可以自动完成纠偏操作,降低摩擦,真实地反映被测物体的真实模态响应,提升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拉扭试验,更进一步涉及一种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


技术介绍

1、拉扭试验主要用于模拟舰船、潜艇、坦克、行进火炮、飞机、轴承等装备上的各类机械、电工和电子产品的拉扭环境。试验设备在某些特殊工况下有拉、扭组成的复合运动,拉扭是指飞机、舰船的关键部件等受到拉向力的同时,又收到扭转力的左右,其附带产品绕扭转轴所作的周期性角位移运动。

2、摇摆试验台主要用于实现摇摆、振荡以及他们的综合试验,涉及静态角度、动态角度、加速度等多种参数。传统的拉扭承载机构大多采用轴承结构。而轴承结构自有间隙无法消除,拉扭摩擦磨损会加速缩短轴承生命周期。传统试验台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会对精度和寿命产生极大的影响。

3、现有拉扭承载均采用机械轴承结构,采用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组合结构,摩擦力大,不能真实反映被测物体的真实模态响应,且长时间使用时,受轴承寿命的影响,机械磨损导致寿命极低。

4、如何降低摩擦阻力,真实地反映被测物体的真实模态响应,提升使用寿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自动完成纠偏操作,使承载转轴自动恢复到平衡状态,通过油膜降低摩擦,从而真实地反映被测物体的真实模态响应,具体方案如下:

2、一种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包括静压承载支座和承载转轴,所述承载转轴的两端各自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静压承载支座提供支撑;所述承载转轴用于安装待测试件;

3、所述静压承载支座包括用于供所述承载转轴插装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内壁设置静压油腔,所述静压油腔的数量为偶数,并在所述安装腔的周向上呈两两对称分布;

4、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静压油腔通过一个双向液压反馈式节流器供油;所述双向液压反馈式节流器包括安装外壳、弹性膜片和两个进液导柱;每个所述进液导柱的侧壁设置进液节流孔;两个所述进液导柱的其中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安装外壳,所述弹性膜片安装于两个所述进液导柱之间,并与所述进液导柱形成排液间隙;所述弹性膜片的外周安装于所述安装外壳,将所述安装外壳内部划分为两个油液腔,所述安装外壳上设置出液节流孔,所述油液腔中的油液经过所述出液节流孔分别向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静压油腔供油;

5、其中,油液分别流向两个所述进液导柱的进液口,从一个所述进液导柱进入一部分油液经由所述进液节流孔流向所述油液腔形成压力油,另一部分油液经由所述排液间隙流向所述油液腔泄压;

6、当所述承载转轴靠近某一所述静压油腔时,其对应的油液腔油压上升,将所述弹性膜片向另一侧顶起弹性变形,所述弹性膜片与另一所述进液导柱的间距减小,使更多的油液流向所述进液节流孔,提升另一所述油液腔的油压,将所述弹性膜片反向回顶,进而将所述承载转轴反向回顶。

7、可选地,所述静压油腔包括外侧油腔和内侧油腔,所述外侧油腔和所述内侧油腔各自设置为偶数个,并各自在所述安装腔的周向上呈两两对称分布;

8、所述双向液压反馈式节流器包括外侧节流器和内侧节流器,所述外侧节流器用于向所述外侧油腔供油,所述内侧节流器用于向所述内侧油腔供油。

9、可选地,所述内侧油腔的压力高于所述外侧油腔的压力,所述内侧油腔用于提升承载能力,所述外侧油腔用于提升刚度。

10、可选地,所述内侧油腔轴向方向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外侧油腔轴向方向的宽度尺寸。

11、可选地,所述静压承载支座包括供油环槽、泄油槽和泄油孔,所述泄油槽设置于所述静压油腔轴向方向的两侧;

12、油液经过所述供油环槽流向所述双向液压反馈式节流器,从所述承载转轴与所述安装腔间隙当中排出的油液经过所述泄油槽汇聚流向所述泄油孔。

13、可选地,所述静压承载支座朝向所述承载转轴的壁面上设置密封盖,背离所述承载转轴的壁面上设置防尘盖;

14、所述密封盖上安装有密封圈,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静压承载支座的端面上密封所述供油环槽;所述防尘盖为柔性毛毡,用于外部防尘。

15、可选地,所述静压承载支座通过安装支座提供支撑固定,所述安装支座通过螺钉固定在所需要的安装面上。

16、可选地,所述静压承载支座内部设置铜合金涂层,用于控制油膜间隙,具备可修复能力。

17、可选地,所述承载转轴安装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扭转角度。

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安装腔的内壁设置偶数个静压油腔并在周向上呈两两对称分布,对称设置的两个静压油腔通过一个双向液压反馈式节流器供油;工作时,油液分别流向两个进液导柱的进液口,从一个进液导柱进入一部分油液经由进液节流孔流向油液腔形成压力油,另一部分油液经由排液间隙流向油液腔泄压;当承载转轴靠近某一静压油腔时,其对应的油液腔油压上升,将弹性膜片向另一侧顶起弹性变形,弹性膜片与另一进液导柱的间距减小,使更多的油液流向进液节流孔,提升另一油液腔的油压,将弹性膜片反向回顶,进而将承载转轴反向回顶,使承载转轴呈平衡状态,可以自动完成纠偏操作,使承载转轴自动恢复到平衡状态,在承载转轴与静压承载支座之间形成周向均匀分布的油膜作为间隔,降低摩擦,从而真实地反映被测物体的真实模态响应,提升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静压承载支座(1)和承载转轴(2),所述承载转轴(2)的两端各自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静压承载支座(1)提供支撑;所述承载转轴(2)用于安装待测试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油腔(12)包括外侧油腔(121)和内侧油腔(122),所述外侧油腔(121)和所述内侧油腔(122)各自设置为偶数个,并各自在所述安装腔(11)的周向上呈两两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油腔(122)的压力高于所述外侧油腔(121)的压力,所述内侧油腔(122)用于提升承载能力,所述外侧油腔(121)用于提升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油腔(122)轴向方向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外侧油腔(121)轴向方向的宽度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承载支座(1)包括供油环槽(13)、泄油槽(14)和泄油孔(15),所述泄油槽(14)设置于所述静压油腔(12)轴向方向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承载支座(1)朝向所述承载转轴(2)的壁面上设置密封盖(4),背离所述承载转轴(2)的壁面上设置防尘盖(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承载支座(1)通过安装支座(6)提供支撑固定,所述安装支座(6)通过螺钉固定在所需要的安装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承载支座(1)内部设置铜合金涂层,用于控制油膜间隙,具备可修复能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转轴(2)安装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扭转角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静压承载支座(1)和承载转轴(2),所述承载转轴(2)的两端各自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静压承载支座(1)提供支撑;所述承载转轴(2)用于安装待测试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油腔(12)包括外侧油腔(121)和内侧油腔(122),所述外侧油腔(121)和所述内侧油腔(122)各自设置为偶数个,并各自在所述安装腔(11)的周向上呈两两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油腔(122)的压力高于所述外侧油腔(121)的压力,所述内侧油腔(122)用于提升承载能力,所述外侧油腔(121)用于提升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液压反馈式拉扭静压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油腔(122)轴向方向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外侧油腔(121)轴向方向的宽度尺寸。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澍孙宝瑞刘继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思美迪长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